入選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項研究南大團隊深度參與

2020-12-21 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14日,《自然》雜誌評選了本年度的十大科學發現[1]。其中,快速射電暴作為天文學課題入選,其相關研究的三篇《自然》雜誌文章中的一篇[2]由中國科學家使用被稱作「天眼」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觀測完成。該成果由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國家天文臺主導,包括南京大學在內的國內外多個科研單位共同完成。

快速射電暴(FRB)是在宇宙空間發生的持續時間為毫秒量級的射電輻射爆發現象。自2007年發現以來,其起源、分類和輻射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謎。2020年4月28日,人類首次探測到銀河系內磁星(SGR 1935+2154)產生的快速射電暴FRB 200428。這也是人們首次在銀河系內發現的快速射電暴。

磁星是某些大質量恆星死亡或雙中子星併合後產生的一類超強磁化的中子星,具有1014-1015高斯的磁場。在FRB 200428被探測到的前後,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對銀河系內的磁星SGR 1935+2154進行了四個時間段共計8小時的監測,均沒有觀測到射電脈衝輻射。在第三個觀測時間段,即FRB 200428被觀測到的前14小時左右的數據中,南京大學張彬彬老師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費米(Fermi)望遠鏡裝載的伽瑪射線暴監視系統(GBM)在X射線波段的觀測數據,辨認出了29次X射線暴,並對這些暴發進行了詳細的能譜和時變分析,得到了每個暴的能量和光變特徵。通過對這些爆發的性質 Insight(慧眼)-HXMT、INTEGRAL和Konus-Wind 等高能衛星探測到的與FRB 200428成協的X射線暴進行了比較,有力地限制了快速射電暴的物理模型。

磁星的設想圖

Credit: NASA

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chandra/multimedia/sgr0418.html

從這次特殊快速射電暴被發現以來,南京大學研究團隊對其距離[3]、數據特殊性[4]、磁星-小行星碰撞模型[5,6]、同步脈澤輻射模型[7,8]以及光度相關性[9]等方面展開了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詳盡的理論模型和物理解釋。

南京大學關於快速射電暴FRB 200428及其X射線暴的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張彬彬、戴子高、黃永鋒,王發印、肖笛、耿金軍等科研骨幹教師,還有葉昊揚,鍾樹清、楊雨涵、楊奕斯、張國強、屠作霖、張海明等多位博士後和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514-8

[2] Lin, L., Zhang, C. F., Wang, P., Gao, H., et al., 2020, Nature, 587, 63.

[3] Zhong, S.-Q, Dai, Z.-G., Zhang, H.-M. & Deng, Can-Min, 2020, ApJ, 898, L5

[4] Yang, Y.-H, Zhang, B.-B.,Lin, L., Zhang, B. et al.,ApJ in press, arxvi: 2009.10342

[5] Dai, Z. G,2020, ApJL, 897, L40

[6] Geng, J. J.,Li, B., Li, L.-B.,Xiong, S.-L. et al., 2020, ApJL, 898,L55

[7] Xiao, D. & Dai, Z. G.,2020, ApJL, 904, L5

[8] Wu, Q., Zhang, G. Q., Wang, F. Y.& Dai, Z. G., 2020, ApJL, 900, L26

[9] Wang, F-Y.Zhang, G.-Q & Dai, Z.-G,2020, MNRAS in press , arxiv: 1903.11895

[10] https://vis.sciencemag.org/breakthrough2020/

來源:南京大學

相關焦點

  • 北京女博士研究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2020年12月14日,《Nature》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師林琳博士與FAST快速射電暴團隊合作的關於快速射電暴磁星起源的工作成功入選。在這項研究中,林琳與合作團隊利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對處於活動期的磁星SGR J1935+2154(軟伽馬重複暴源Soft Gamma-ray Repeater,簡稱SGR)進行監測,在對應29個X-軟伽馬射線暴發時刻沒有探測到來自磁星的射電輻射,進而對磁星軟伽馬射線暴發給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射電流量限制。
  • 史無前例的2020!《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有諸多令人振奮的科學發現,也有很多胸懷天下的科學家求索奮鬥在各自的崗位。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學者李蘭娟和張永振當選。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發現氣味受體蛋白Or22a在該種果蠅的感覺神經元中表達更為豐富,由此導致了挑食的行為。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1.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了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稱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
  • Nature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物醫學領域四項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1、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3、在史前貴族陵墓中發現的亂倫證據4、激活並殺死潛伏的這些發現有助於研究壓力對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廣泛影響,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
  • 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年6月17日,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A dynastic elite in monumental Neolithic society 的研究論文
  • 《自然》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研究團隊推測,這座恢弘的陵墓中所埋葬的貴族,是把亂倫作為維持貴族血統的方式。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陵墓外部2020年6月17日,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氣味受體蛋白Or22a在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每年年底,Nature雜誌會發布年度科學界最重要的榜單之一: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以記錄這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個人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每日甘肅網1月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近日評選公布了「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蘭州大學張東菊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共同主導合作
  • 又拍雲入選 SegmentFault 思否 2020 年度技術團隊榜單
    12 月 5 日,2020 中國技術先鋒年度評選——SegmentFault 思否年度技術團隊榜單發布,又拍雲技術團隊入選榜單!該榜單是中國領先的新一代開發者社區 SegmentFault 思否根據社區用戶行為大數據(如文章 & 問答發布數量、獲得聲望 & 點讚量等)綜合分析,評選出的 30 位最傑出的技術團隊作者。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從中國科協網得知,經審委員會評審,2020年度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獲獎名單正式發布。西北大學地質系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 李蘭娟就被《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發表聲明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 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今年的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榜單剛剛發布,10位入選者中,有5人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生命科學再次佔據半壁江山。
  • 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人體生理年齡首次成功逆轉愛滋病治療奇蹟再現 「倫敦病人」或被治癒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能以二氧化碳為食全球首支伊波拉疫苗獲歐盟批准上市「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這一科技進展中,南京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獨立、同時發表的兩篇論文的作者均出自南大系
  • 我國兩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0日上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和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教授Nina G.Jablongski共同主持的項目和分別領銜發表的論文——昭通新近紀中猴化石研究的成果,蘭州大學張冬菊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共同主導合作在距今6-1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古
  •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中國昭通水塘壩研究成果入選 「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2020-12-31 15: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揭曉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入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
  • 【中國科學報】2020年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
    近年來,陸朝陽的這些原創性的系統工作贏得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研究成果3次入選美國光學學會評選的「國際光學重要進展」,5次入選我國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量子隱形傳態相關工作作為中國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國物理學會的「國際物理學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