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2021-01-18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

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

1.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了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稱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將在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中心產生的繆子型正反中微子發射到295公裡外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上。實驗結果以95%的置信度排除了CP守恆。這可能是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起源的第一個跡象。

2.臭氧層修復

20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在春季出現臭氧層空洞,該發現揭示人造臭氧消耗物質對臭氧層的威脅。南極臭氧層空洞影響了南半球的大氣環流。《蒙特婁議定書》及其後續修正案禁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大氣中臭氧消耗物質的濃度隨之下降,臭氧層恢復的初步跡象出現。

Antara Banerjee等人2020年3月2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稱,自臭氧層開始恢復以來,空洞相關的循環效應已經暫停。此前,人們已經注意到這種循環趨勢的停止,但Banerjee和同事第一次正式將這種現象歸因於《蒙特婁議定書》的影響。

3.愛爾蘭史前貴族墓穴發現亂倫證據Lara M. Cassidy等人在愛爾蘭著名的紐格蘭奇墓地(Newgrange)中檢測了古人類遺骸的DNA。他們發現,大約5000年前,一個埋葬在紐格蘭奇墓室裡的人是亂倫產生的後代:他的父母不是兄弟姐妹就是父母和孩子。研究團隊據此推測,與這座宏偉遺址相關的貴族們通過亂倫維持王朝血統。

4.衛星很快就能繪製出地球上的每一棵樹

2020年10月14日,Martin Brandt等人在《自然》期刊報告了他們對西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超高解析度衛星圖像的分析,覆蓋面積超過130多萬平方公裡。他們前所未有地繪製出了大約18億棵樹的位置和大小。當前,商業衛星開始捕捉1平方米或更小的地面物體數據,這意味著陸地遙感領域將發生重大飛躍:從注重總體景觀尺度的測量發展到有潛力在大的區域或全球尺度上,繪製每棵樹的位置和樹冠大小。

5.潛伏的HIV病毒

HIV可以「潛伏」在病毒庫細胞(viral-reservoir cells)中,很少或幾乎不轉錄,因此不會被人體免疫系統發現。「激活並殺死」(shock and kill)療法旨在逆轉這種潛伏期,增加病毒基因表達,使病毒庫細胞容易被免疫系統消除。Julia Bergild McBrien和Christopher C. Nixon等人發表的兩項研究描述了這類療法在動物模型中的使用情況。

6.生物工程技術揭秘挑食行為一種名為Drosophila sechellia的果蠅僅以有毒的諾麗果為食,是什麼讓它們如此挑食?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解開了其中的秘密:一類氣味受體22a在Drosophila sechellia感覺神經元中的表達比其他蠅類更豐富。

7.銀河系快速射電暴

11月4日,3篇同期發表在《自然》雜誌中的論文報告了一種被稱為快速射電暴(fast radio burst,FRB)的現象——持續時間約為毫秒級的明亮無線電波爆發。2007年,快速射電暴被首次發現,由於持續時間很短,想到探測並確定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極具挑戰性。

《自然》雜誌報告的三項最新觀測是第一次在銀河系中發現快速射電暴,也是第一次發現與磁星有關的快速射電暴。3篇論文中,有一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她和同事的觀測結果來自被稱作「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8.冷凍電鏡達到原子解析度結構生物學有一個基本原則:一旦研究人員能夠直接觀察到足夠詳細的大分子時,就能理解它們的三維結構是如何賦予其功能的。2020年10月21日,《自然》雜誌同期發表了兩項冷凍電鏡領域突破性研究,展示出迄今為止使用單粒子冷凍電鏡獲得的最清晰圖像,從而首次確定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

9.幹擾素缺乏可導致重症新冠肺炎

10月23日,學術雜誌《科學》發表的兩項研究揭示出新冠肺炎是否會發展至威脅生命的關鍵因素。研究人員發現這可能與I型幹擾素缺失有關。最直接的解釋是I型幹擾素缺少會導致病毒複製和傳播失控,也可能對免疫系統功能產生其他影響。

10.壓力使頭髮變白

2020年1月22日,《自然》雜誌發表了張兵等人的一篇論文,揭示壓力能激活與戰鬥或逃跑反應有關的神經,進而對毛囊中的黑色素幹細胞造成永久性損傷。在壓力刺激下,黑色素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顯著增加,導致黑色素細胞大量遷移,沒有剩餘的幹細胞替代它們,從而導致頭髮變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獲國際關注!北京女博士研究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2020年12月14日,《Nature》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師林琳博士與FAST快速射電暴團隊合作的關於快速射電暴磁星起源的工作成功入選。,加拿大和美國的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來自磁星SGR J1935+2154的一例快速射電暴,在磁星和快速射電暴之間建立起聯繫。
  • 入選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項研究南大團隊深度參與
    2020年12月14日,《自然》雜誌評選了本年度的十大科學發現[1]。其中,快速射電暴作為天文學課題入選,其相關研究的三篇《自然》雜誌文章中的一篇[2]由中國科學家使用被稱作「天眼」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觀測完成。
  • 《自然》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2020年11月4日,Nature 雜誌同期發表了三篇論文,首次在銀河中觀測到快速射電暴【2、3、4】。
  • 《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有諸多令人振奮的科學發現,也有很多胸懷天下的科學家求索奮鬥在各自的崗位。)分別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學者李蘭娟和張永振當選。研究人員利用CRISPR-Cas9技術,發現氣味受體蛋白Or22a在該種果蠅的感覺神經元中表達更為豐富,由此導致了挑食的行為。
  • 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張兵博士(左)和許雅捷教授(右)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快速射電暴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
  • 《自然》最新三篇研究論文:確定一顆磁星是一個快速射電暴起源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的3篇天文學研究論文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探測到的這些無線電波的明亮脈衝顯示,它們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
  • 《自然》最新三篇研究論文:確定一顆磁星是一個快速射電暴起源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一期發表的3篇天文學研究論文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探測到的這些無線電波的明亮脈衝顯示,它們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自然》同期還發表一篇綜述文章,探討這項研究結果的意義以及目前對於快速射電暴的理解。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2020年11月4日,Nature雜誌同期發表了三篇論文,首次在銀河中觀測到快速射電暴【2、3、4】。
  • 《自然》雜誌發布2019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揭秘銀河系裡的快速射電暴
    在發表於11月4日《自然》雜誌的三項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確認,這是一場快速射電暴,即一種超強射電波閃光,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之前望遠鏡也曾捕捉到過這樣的爆發,但都來自銀河系外。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轉瞬即逝卻爆發力極強的爆發,恆星爆炸、外星科技,各種猜測都有。
  • 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確定
    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確定凸顯國際研究合作和多位置覆蓋天空的重要性科技日報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張夢然)快速射電暴從近十年前第一次被發現以來,就一直令天文學家困惑不解。而根據英國《自然》雜誌4日同時公開發表的三篇論文,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探測到的這些無線電波的明亮脈衝顯示,它們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科學家同時發表了對此次研究結果的看法以及人類目前對神秘快速射電暴的理解。快速射電暴首次發現於2007年。
  • ...中國「天眼」、「四不像」動物、大圍山梧桐、快速射電暴、翼龍
    科技話題:「海水稻」、中國「天眼」、「四不像」動物、大圍山梧桐、快速射電暴、翼龍 2020-11-1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外媒關注中國天眼向世界開放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
  • 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入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18日凌晨公布了2019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全球十名科學家因對地球生物多樣性、快速射電暴、量子計算機等研究入選,其中,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入選該榜單。
  • 2020年人類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有「中國天眼」功勞
    作為2020年《自然》十大科學發現之一,人類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這其中,就有「中國天眼」的功勞。  快速射電暴,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宇宙中的「閃光燈」,一些天文愛好者甚至猜測它是「外星來電」。這是因為它雖然僅持續幾個毫秒,卻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把相當於地球上幾百億年的發電量,完全以不可見的無線電波釋放掉。
  • 中國天眼FAST發現快速射電暴重複爆輻射具有豐富偏振特徵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北京消息 中國國家天文臺11月4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天眼FAST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快速射電暴重複爆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近日,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新聞稿中介紹道,近日,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研究團隊利用FAST探測到一例全世界僅有21例的快速射電暴重複爆FRB180301,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複爆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徵。這一觀測對快速射電暴的輻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顯示了磁層在快速射電暴輻射機制中的作用。
  • Nature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物醫學領域四項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1、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3、在史前貴族陵墓中發現的亂倫證據4、激活並殺死潛伏的這些發現有助於研究壓力對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廣泛影響,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重複出現的快速射電暴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重複出現的快速射電暴2020-11-19 16:49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快速射電暴被認為是由磁星引起的,磁星是一種擁有極強磁場的恆星,會自我破裂和坍縮,產生強大的能量爆炸,在太空中輻射。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探測到的FRB已經被追蹤到一個特定的磁星。  雖然大多數快速射電暴都是一次性事件,但銀河系內的一個天體似乎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產生了多次爆發。正如科學家們在 《自然-天文學》 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所解釋的那樣,這種快速射電暴似乎源於一個叫做磁星的天體。
  • 《自然》雜誌發布年度十大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 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位於中國貴州省的「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多項基於天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其中一篇關於快速射電暴(FRB)的論文,日前被《自然》認可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