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發布年度十大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2020-12-13 騰訊網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

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配圖,這張圖片描繪了恆星和星系背景下的一次宇宙神秘電波:快速射電暴。目前已經探測到數百次這樣的電波,科學家們正在試圖解開這些電波起源的難題。

12月18日凌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布2019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涉及到地球生物多樣性、快速射電暴、量子計算機等多個領域的研究,其中,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入選該榜單。

鄧宏魁:CRISPR基因「譯者」

這位中國科學家發現,通過編輯後的CRISPR基因,可以用於感染愛滋病毒的成年人的治療。

鄧宏魁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的出現還不到十年,但現在這項技術已經開始被用於臨床治療。這項技術歸功於一個人:來自北京大學的鄧宏魁。在實驗室中,他展示了CRISPR基因編輯可以無限生產出一種可能的免疫細胞,這些細胞不受HIV感染的影響。

該方法的靈感來自於「柏林病人」蒂莫西 雷 布朗(Timothy Ray Brown)的成功治癒的案例。在2008年,布朗成為第一個已知被徹底清除HIV病毒的人,這要歸功於他接受的骨髓移植。他的醫生有意找了一個基因突變的捐贈者,這種基因突變使CCR5失效,這種CCR5蛋白質是HIV用來感染免疫細胞的途徑。他們把布朗的免疫系統用供體細胞「刷新」了一遍,徹底清除了病毒。

但是布朗的骨髓捐獻者身上出現的保護性突變是非常罕見的,而且在中國幾乎不存在同樣的案例。因此,作為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CCR5在HIV感染中的作用的研究小組的成員,鄧宏魁決定嘗試編輯該基因。

他從供體的骨髓中提取出免疫特徵匹配的造血幹細胞,用CRISPR_Cas9對其進行編輯,然後移植到白血病和HIV患者身上。「我們希望精確複製柏林病人的案例,」他說。

由於這種細胞類型難以編輯,所以出於安全考慮,鄧宏魁用混合細胞進行移植;植入人體的細胞中只有大約18%被修改過。一些經過編輯的細胞在兩年後仍留在病人的血液中。「我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其中的持久性,」他說,「這是論文的主要成果。」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Fyodor Urnov也在試圖推動把CRISPR用於臨床治療,他認為應該使用更高比例的編輯細胞。

鄧宏魁表示,將會在近期嘗試移植更高比例的基因編輯細胞。他還希望開發將細胞重新編程成更易編輯的多能幹細胞的方法,然後將它們轉化為造血幹細胞並進行移植。「這樣就完美了」,鄧宏魁說。

還有誰入選了《自然》雜誌十大人物榜單?

裡卡多 加爾維奧 RICARDO GALV O:雨林衛士

隨著亞馬遜地區的混亂加劇,這位物理學家通過挑戰巴西政府而成為民族英雄。

裡卡多 加爾維尼奧

聖保羅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裡卡多 加爾維尼奧的團隊,由於揭露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量急劇上升,收到了巴西總統約爾 博爾索納羅的指責。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失去工作的風險下,加爾維尼奧發表了回應,堅守了自己的立場。

他不喜歡聚光燈,並準備停止接受採訪,專注於他的物理學研究。然而,在收到其他科學家的感謝他大聲疾呼的消息後,他意識到,面對政治壓力,他有責任繼續代表科學和科學家進行宣傳。「我只是一個從事物理學工作的謙遜的老人,」 加爾維尼奧說。

維多利亞 卡斯皮:太空探測者

一位天體物理學家用新型射電望遠鏡追逐神秘的快速射電暴。

維多利亞 卡斯皮

在過去的25年裡,維多利亞 卡斯皮使用過許多世界頂級望遠鏡進行天文學發現。今年,卡斯皮和其他幾十位天文學家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他們發現了數百次快速射電暴的爆發,有了這些數據,天文學家們有希望解開快速射電暴起源的難題。

內納德 塞斯坦:大腦復活者

一位神經學家復活了體外的豬腦,並對生與死的定義發起了挑戰。

內納德 塞斯坦

2016年的一個下午,康乃狄克州耶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從死豬身上取出的大腦有電活動。隨著這個令人震驚的結果,內納德 塞斯坦意識到,這可以重新定義我們對生與死的理解。

塞斯坦立即聯繫了資助他研究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以及耶魯的生物倫理學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專家們仔細研究了潛在的倫理影響,比如大腦能否變得有意識,醫生是否需要重新考慮腦死亡的定義。

桑德拉 迪亞茲:生物多樣性守護者

一位生態學家和她的同事評估了地球的生態系統,並呼籲採取激烈的行動。

桑德拉 迪亞斯

桑德拉 迪亞斯和其他144名研究人員剛剛結束了世界上最詳盡的生物多樣性研究,這個消息比大多數研究者想像的還要糟糕:有100萬種物種由於人類活動而瀕臨滅絕。迪亞斯說:「物種滅絕的速度至少是過去1000萬年平均滅絕速度的十幾到幾百倍。」

迪亞斯是阿根廷科爾多瓦國立大學的生態學家,在過去三年的大部分工作中,她和她的同事仔細研究了15000多個信息來源,形成了這份1500頁的報告。報告指出,各國將無法實現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全球目標,除非它們做出巨大改變,例如放棄經濟必須持續增長的想法。

讓-雅克 穆耶姆貝 塔姆富姆:伊波拉鬥士

伊波拉的共同發現者面臨著他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與病毒的第十次戰鬥——這是他迄今為止最艱難的一次。

讓-雅克 穆耶姆貝 塔姆富姆

1976年,讓-雅克 穆耶姆貝 塔姆富姆深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熱帶森林,調查一種不明疾病的爆發。現在,在發現該病43年後,穆耶姆貝正在領導剛果民主共和國應對迄今最動蕩的伊波拉疫情。自2018年8月以來,該流行病已在該國東北部造成 2200 多人死亡。

他通過推廣改良的喪葬方式、有效的伊波拉藥物和疫苗,將感染的風險降至最低。上個月,由他的團隊領導的一個680人對照臨床試驗顯示,感染後不久使用抗體藥物治療的人的存活率為90%。最近幾周,記錄在案的伊波拉新病例數量已經減少。

約漢內斯 海爾-塞拉西:起源探索者

一位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保存完好的380萬年前的頭骨,或許人類家譜要改寫了。

約漢內斯 海爾-塞拉西

2016年2月,約漢內斯 海爾-塞拉西在發掘衣索比亞北部沙漠的一處遺址時,發現一個非常完整的早期人類頭骨,距今有380萬年的歷史。它屬於一種叫做湖畔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的物種——最古老的人類近親。

海爾-塞拉西被認為是該領域最有才華的化石發現者之一。這一發現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在於它來自一個在化石記錄幾乎為0的時期,搖動了人類進化樹上最古老的樹枝。研究人員以前認為露西是從湖畔南方古猿進化而來的,但海爾-塞拉西和他的同事認為,頭骨的特徵,加上對一些現存化石的重新分析,表明早期的人類進化要混亂得多。

約翰 馬丁尼斯:量子建設者

這位物理學家領導了谷歌首次展示的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這種量子計算機或許會顛覆傳統電腦。

約翰 馬丁尼斯

馬丁尼斯領導了谷歌的量子計算機的研究工作,這位在谷歌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工作的物理學家花了17年時間打磨出了支撐量子計算機(名為Sycamore)的硬體。其核心是被稱為量子比特的微小超導迴路。物理學家早就認為,利用量子位之間的交互可以使計算機在某些計算方面表現出色,例如探測原本無法搜索的資料庫和破解傳統的加密方式。

馬蒂尼斯還有更多的想法,他希望在未來製造更好的量子晶片,包括掌握糾正錯誤的方法以及開放Sycamore供外部研究人員在雲系統上使用。「像我這樣的物理學家不會退休,」他笑著說。「我們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2020年,還有哪些人可能改變世界?

同時,《自然》雜誌還給出了明年的「候選人」榜單,他們的工作也許會在來年對人類造成重大影響:

安東尼奧 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es

聯合國秘書長

這位葡萄牙外交官推動對全球變暖採取積極行動,隨著各國在2020年開會更新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的承諾,他的推動將會至關重要。

丹尼斯 雷布裡科夫 Denis Rebrikov

莫斯科Kulakov國家婦產科和泌皮內科醫學研究中心

在俄羅斯政府批准之前,這位生物學家計劃開始生產基因編輯的嬰兒,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

耿美玉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這位研究人員和她的團隊發現了一種在中國被批准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化合物,但懷疑論者質疑其療效,具體結果等待更進一步的試驗。

瑪麗婭 加布裡埃爾 Mariya Gabriel

歐盟創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專員

歐盟的下一個研究和創新支出計劃 「地平線歐洲」(Horizon Europe)將在這位保加利亞政治科學家的領導下形成。

馬庫斯 雷克斯 Markus Rex

德國Alfred Wegener研究所

這位大氣科學家正在領導耗資1.4億歐元的名為MOSAiC的考察項目,一艘德國船將在北極冰層中冷凍一年,並收集有關極地狀況的數據。

文字 |一成;校對 | Lily

版面 |尹歡歡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發布2019十大科學人物,中國科學家鄧宏魁上榜
    《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是該雜誌評選的今年對科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十大人物的年度名單。他們可能取得了驚人的發現,引起了對關鍵問題的關注,甚至可能做了抱受爭議的行為。這個名單雖然不是獎項或排名,但它評選的是在今年科學領域的一些最重要的時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個人。
  • 鄧宏魁入選《自然》十大科學人物,用基因編輯治愛滋病白血病
    (健康時報記者 孔天驕)近日,著名雜誌《自然》揭曉年度十大人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宏魁憑藉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的相關研究入圍,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學者。
  • 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入選《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18日凌晨公布了2019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全球十名科學家因對地球生物多樣性、快速射電暴、量子計算機等研究入選,其中,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入選該榜單。
  • 《自然》雜誌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出爐:中國兩名專家入選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中國科學家張永振和李蘭娟入選。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這10名入選者被《自然》雜誌網站評為「2020年幫助塑造科學的10個人」。名單中包括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所研究員張永振。
  • 《自然》雜誌發布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
    12月19日零時,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22歲天才少年曹原因發現石墨烯超導角度位列榜單第一位,同時,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引發巨大爭議的賀建奎也名列其中,成為了今年榜單的「反面案例」。
  • 《自然》雜誌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出爐:中國專家入選
    據人民日報海外網消息,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
  • 《自然》雜誌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出爐:李蘭娟入選
    海外網12月16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等人入選。
  • 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當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
    近日,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揭曉年度十大人物,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南京大學校友鮑哲南,在一個專注於在人身體上結合電子設備的多學科實驗室中用碳納米管制作出了人造皮膚,成為十大人物之一。  鮑哲南1970年11月出生於南京,現執教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
  • 「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獲2017 年度十大人物
    今天上午(12月19日),記者從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官網了解到,「2017年度十大人物」新鮮出爐。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科學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上榜。圖:「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獲《Nature》2017年度人物據悉,「2017年度十大人物」是指在2017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人。
  • 中國科學家入選Nature發布2019年度十大人物
    2019年12月18日,《自然》(Nature)雜誌評選出了本年度Nature十大科學人物(Nature’s 10)。儘管Nature’s 10不是獎項,也不是排名,但是它為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增添了一面錦旗,標誌在重要的時刻,這10名科學家在各自領域取得的驚人發現或是對原有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 《自然》雜誌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出爐:中國專家入選—新聞—科學網
    海外網12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了其評選的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自然》雜誌評出2017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英國《自然》雜誌17日的特寫板塊中公布了2017年《自然》十大人物,他們在過去一年裡對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物理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新聞特寫代理主編布蘭登·馬厄表示,從量子通信、基因組編輯,到一場潛在核危機和美國環保政策的退步,這份人物列表總結了2017年科學的成就與挫折。
  • 《自然》2019年十大科學人物:北大鄧宏魁上榜 他們帶來了這些重磅...
    日前,《自然》(Nature)公布了2019年十大科學人物,並對這些引領重要科學時刻的人物背後的事件進行了總結。今年的名單中,宣布基因編輯治療白血病成果的北大生命科學教授——鄧宏魁上榜,此外,谷歌量子計算機領銜科學家——約翰·馬丁尼斯、瑞典「氣候少女」格蕾塔等均成為了今年的科學事件縮影。
  • 《自然》揭曉年度十大人物,李蘭娟院士等上榜
    本周,《自然》期刊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人物」榜單。編輯部指出,現代科學研究是由團隊合作完成的,而且往往是大型團隊,然而科研世界也充滿了個人發揮影響的故事。這份榜單記錄了今年重要的科學進展和事件以及其中一些關鍵人物和他們的同事。
  • 《自然》雜誌評選年度人物,李蘭娟上榜後,高調拒絕「夾帶私貨」
    在英國《自然》雜誌公布的"2020世界十大科學人物"榜單中,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上榜,同時上榜的還有美國傳染病專家福奇,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以及負責美國輝瑞公司新冠疫苗研發的高管凱薩琳·詹森等人。
  • 《自然》公布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 兩中國科學家入選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12月15日,《自然》雜誌網站發布2020年度科學界十大人物名單,其中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張永振,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等人。
  • 2018品牌年度人物峰會揭曉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名單
    12 月 18 日,由品牌聯盟主辦的 2018 品牌年度人物峰會暨中國品牌 40 年 40 人頒獎盛典在京圓滿舉行。盛典現場揭曉了「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名單,並對中國品牌年度人物予以表彰。
  • 2019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十大新聞暨影響力人物發布
    中新網山東新聞1月11日電(郭莉)以「向社會講好化工故事」為主題的2019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十大新聞暨影響力人物發布盛典11日在北京舉行。
  •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天才少年曹原居首,賀建奎來去匆匆
    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Nature)在北京時間12月19日零時發布了2018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發現石墨烯超導角度的「神童」曹原,以及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飽受爭議的賀建奎名列其中。22歲的天才少年曹原出現在榜單的第一位。
  • Nature發布2020十大科學人物榜單,李蘭娟、張永振上榜
    12 月 15 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 Nature 發布了 2020 年度影響科學界的十大人物榜單。在 Nature 評選出的十大人物中有 7 人在本年度做出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驚人發現或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張永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