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2020-1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註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沉重打擊,如今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卻仍未見停止的趨勢,面對疫情,我們既感受到了人類身體的渺小,也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偉大。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如今,我們最能憑藉的力量便是科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

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Science雜誌,其餘均發表在Nature 雜誌。

1、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

2020年1月22日,哈佛大學許雅捷團隊在Nature 雜誌發表了題為:Hyperactivation of sympathetic nerves drives depletion of melanocyte stem cells 的研究論文【1】。論文第一作者為張兵博士。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壓力引起白髮這一現象的具體機制:壓力啟動了作為戰或逃反應一部分的交感神經系統,對毛囊中的色素幹細胞造成了永久性損害

這些發現有助於研究壓力對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廣泛影響,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

張兵博士(左)和許雅捷教授(右)

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

2020年11月4日,Nature雜誌同期發表了三篇論文,首次在銀河中觀測到快速射電暴【2、3、4】。

快速射電暴(FRB)是已知宇宙中射電波段最強的爆發現象。它們持續時間極短,釋放能量巨大,起源眾說紛紜,是現代天文學一大謎題。目前該領域最緊迫的任務是尋找快速射電暴的對應天體。

這三項最新觀測證實極強磁場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電暴的來源之一。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也是目前唯一被觀測驗證的可以產生快速射電暴的天體。

中國天眼

值得一提的,第三篇論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觀測結果來自中國的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這也說明了中國的天文學家可以憑藉中國的望遠鏡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林琳

3、在史前貴族陵墓中發現的亂倫證據

陵墓外部

2020年6月17日,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A dynastic elite in monumental Neolithic society 的研究論文【5】。

陵墓內部

研究團隊對愛爾蘭一座大約5000年前的史前陵墓中埋葬的人類遺骸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了這個恢弘的陵墓的驚人秘密——墓中所埋葬之人是亂倫所生,他的父母要麼是親兄弟姐妹,要麼是父母與子女。

研究團隊推測,這座恢弘的陵墓中所埋葬的貴族,是把亂倫作為維持貴族血統的方式。

4、激活並殺死潛伏的HIV病毒

2020年1月22日,美國埃默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Robust and persistent reactivation of SIV and HIV by N-803 and depletion of CD8+ cells 的研究論文【6】。

HIV病毒可以「潛伏」在人類細胞中,幾乎不轉錄,因此無法被人體免疫系統檢測到。研究團隊通過「激活並殺死」(shock and kill)的方法,通過藥物激活這些潛伏的HIV病毒轉錄,從而讓免疫系統更好地識別和清除HIV病毒。

5、冷凍電鏡突破原子解析度

2020年10月21日,Nature 雜誌同期發表了兩項冷凍電鏡領域突破性研究論文【7、8】,Nature 稱之為「打開全新宇宙」。

這兩項研究,將冷凍電鏡解析度提高到單個原子水平,這一裡程碑式的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在繪製蛋白質結構圖譜中的主導工具地位。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蛋白質的生理和病理機制,並有助於開發出副作用更少,效果更好的藥物,而這些是其他成像技術(如X射線)無法做到的。

6、揭秘挑食行為

2020年3月4日,瑞士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Olfactory receptor and circuit evolution promote host specialization 的研究論文【9】。

Drosophila sechellia 是黑腹果蠅的近親,與黑腹果蠅不同的是,它們相當挑食,僅以有毒的諾麗果為食。它們為何如此挑食呢?

研究團隊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破解了這一謎題,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氣味受體蛋白Or22a在Drosophila sechellia 的感覺神經元中表達的比在其他果蠅中更豐富,導致了這種果蠅的挑食行為。

這項研究表明,小小的果蠅也可以為大腦如何進化以塑造複雜行為提供有力見解。

7、幹擾素缺乏會導致新冠重症

2020年10月23日,Science雜誌同期發表了兩項新冠研究論文,揭示了I型幹擾素(IFN)缺失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10、11】。

這兩篇論文分別從兩個角度報導了I型幹擾素(IFN)缺失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至少3.5%重症COVID-19患者存在與I型幹擾素相關的常染色體遺傳的基因位點突變;至少10%重症COVID-19肺炎患者體內存在針對I型幹擾素自身中和性抗體。

這兩項研究發現非常重要,首先,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進行篩查,通過檢測I型IFN相關基因及自身中和性抗體水平,預測患者發展成重症肺炎的傾向。其次,這一發現為治療幹預提供了一條選擇,包括血漿置換等。

8、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被打破

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

2020年4月15日,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Constraint on the matter–antimatter symmetry-violating phase in neutrino oscillations 的研究論文【12】。

T2K合作組收集了2009年到2018年間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數據。通過結合其他的中微子振蕩實驗,研究人員已經理清了轉換概率對於不同參數的依賴性並給出了CP破缺證據。實驗結果以95%的置信度排除了CP守恆(這意味著發生了CP破缺),同時還顯示CP破缺參數很可能很大。這些結果可能是宇宙中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起源的最早標誌

9、臭氧層空洞的恢復

2020年3月25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 Antara Banerjee 等人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A pause in Southern Hemisphere circulation trends due to the Montreal Protocol 的研究論文【13】。

198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在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出現了空洞,這揭示了人造臭氧消耗物質(ODS)對臭氧層的威脅。南極的臭氧層空洞也一直影響著南半球的大氣環流。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及其後續修正案禁止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

該論文研究了大氣環流的變化南半球臭氧層恢復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南半球臭氧層的恢復是履行《蒙特婁議定書》的直接結果。

10、用衛星繪製地球樹木地圖

2020年10月14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美國NASA合作,在 Nature 發表了題為:An unexpectedly large count of trees in the West African Sahara and Sahel 的研究論文【14】。

研究團隊通過對覆蓋西撒哈拉和西非薩赫勒地區超過130萬平方公裡的高解析度衛星圖像的分析,繪製了超過18億棵樹木的位置和大小

毫無疑問,這一進步將推動人類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的思考,監測,建模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變化。

論文連結: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35-3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63-y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72-x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39-y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378-6

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1946-0

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33-4

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29-0

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73-7

1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5/eabd4570

11、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5/eabd4585

1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77-0

1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20-4

1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24-5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514-8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的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Science
  • 《自然》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北師大女博士林琳憑藉天眼研究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
  • 北京女博士研究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發現!
    2020年12月14日,《Nature》雜誌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其中,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師林琳博士與FAST快速射電暴團隊合作的關於快速射電暴磁星起源的工作成功入選。林琳與合作團隊的研究進一步闡明快速射電暴和磁星軟伽馬重複暴的相關性較弱,並指出其可能的原因有:1)快速射電暴輻射的集束效應強;2)快速射電暴的能譜分布較窄,而且大部分暴發輻射在FAST觀測頻段之外;3)與快速射電暴成協的X-軟伽馬射線爆發十分特殊。
  • 《自然》新聞版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快速射電暴中國研究入選
    當地時間12月14日,學術雜誌《自然》(Nature)新聞與觀點欄目評選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除了影響2020年全球人類健康的新冠肺炎研究外,HIV治療、冷凍電鏡和快速射電暴等領域也受到關注。今年的十大科學發現共涉及15篇學術論文,13篇發表在《自然》,其餘2篇發表在《科學》雜誌。北京師範大學林琳博士等人的快速射電暴研究入選。1. 打破物質與反物質的鏡像對稱性日本T2K中微子合作組2020年4月15日在《自然》雜誌報告了打破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稱CP對稱性)的可能發現。
  • 北師大女博士獲Nature年度十大!中美「天眼」境遇各不相同
    ,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等科研成果入選。如1974年,阿雷西博發現了第一顆繞另一顆恆星運行的脈衝星,間接證實了引力波。在很多電影中,阿雷西博望遠鏡也出鏡過。
  • 入選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項研究南大團隊深度參與
    2020年12月14日,《自然》雜誌評選了本年度的十大科學發現[1]。其中,快速射電暴作為天文學課題入選,其相關研究的三篇《自然》雜誌文章中的一篇[2]由中國科學家使用被稱作「天眼」的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觀測完成。
  • 「Nature」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命科學佔半數,趕緊過來圍觀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這其中即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Science雜誌,其餘均發表在Nature 雜誌。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冷凍電鏡突破、壓力導致白髮的原因、HIV治療、銀河系中的快速射電暴,以及古代陵墓中發現的亂倫等等。這十大科學發現,包括了14篇研究論文,其中2篇發表在
  • Nature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發現!生物醫學領域四項入選
    在2020年的尾聲,Nature 盤點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它們包括:1、壓力是如何讓頭髮變白的2、銀河中的快速射電暴3、在史前貴族陵墓中發現的亂倫證據4、激活並殺死潛伏的這些發現有助於研究壓力對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廣泛影響,也為尋找阻止和逆轉壓力破壞性作用的方法指出方向。
  •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在Nature發表快速射電暴最新研究成果
    在這項研究中,林琳老師與合作團隊利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對處於活動期的磁星SGR J1935+2154(軟伽馬重複暴源Soft Gamma-ray Repeater,簡稱SGR)進行監測,在對應29個X-軟伽馬射線暴發時刻沒有探測到來自磁星的射電輻射,進而對磁星軟伽馬射線暴發給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射電流量限制。
  • 中國科學家入選Nature發布2019年度十大人物
    2019年12月18日,《自然》(Nature)雜誌評選出了本年度Nature十大科學人物(Nature’s 10)。儘管Nature’s 10不是獎項,也不是排名,但是它為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增添了一面錦旗,標誌在重要的時刻,這10名科學家在各自領域取得的驚人發現或是對原有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 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今年的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榜單剛剛發布,10位入選者中,有5人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生命科學再次佔據半壁江山。
  • Nature年度十大人物,北大鄧宏魁因CRISPR臨床試驗入選
    每年年底,Nature雜誌會發布年度科學界最重要的榜單之一: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以記錄這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個人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Nature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
  • 美《科學》雜誌評出年度十大科學進展
    美國《科學》雜誌21日公布了該刊評選出的2006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其中科學家證明龐加萊猜想被列為頭號科學進展.
  • 《自然》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人物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有諸多令人振奮的科學發現,也有很多胸懷天下的科學家求索奮鬥在各自的崗位。當地時間12月14日和15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分別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其中中國學者李蘭娟和張永振當選。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PLoS年度十大古脊椎動物發現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PLoS年度十大古脊椎動物發現 2016-10-31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十大古脊椎動物發現」評選揭曉(https://www.plos.org/paleo-top-ten),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主導研究的「奇異濾齒龍(Atopodentatus unicus)」入選,並排名第五。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從中國科協網得知,經審委員會評審,2020年度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獲獎名單正式發布。西北大學地質系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 中科院多個人物和作品入選典贊·2020科普中國年度評選
    中科院多個人物和作品入選典贊·2020科普中國年度評選 2020-12-25 科學傳播局 【字體:大 中 小】
  • 蘭州大學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入選美國雜誌Science News評選的2019...
    繼近日榮登美國《考古學》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由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學術帶頭人陳發虎院士領銜、團隊成員張東菊副教授共同通訊的夏河人化石研究成果,與本年度其他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一起,再次入選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年度十大新聞,排名第五。
  • 英報評出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英報評出年度十大科學新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8日 09:00 來源:     來源:新聞晨報     12月27日,英國《衛報》評選出了2006年的十大科學新聞 :  進化史填補空缺     4月6日的《自然》雜誌的封面主角是一種名為「泰克塔力克」的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