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我國最北海岸6‰耐鹽鹼「海水稻」試種成功
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雙季超級稻測產破世界紀錄」的消息令國人振奮,11月4日,在我國北方遼寧盤錦,又傳來一條好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團隊6‰耐鹽鹼水稻篩選種植獲得初步成功,平均畝產300公斤以上,這意味著,「海水稻」在我國北方廣闊的鹽鹼土地上初步具備了推廣意義和價值。
「海水稻」,學名耐鹽鹼水稻,是指能夠在一定鹽(鹼)度的鹽鹼地上生長的水稻。它適應能力強,不僅抗鹽鹼,還抗風、抗澇、抗病蟲害。
——《光明日報》
2
中國「天眼」運行穩定 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來源於磁層的快速射電暴偏振多樣性。李柯伽 供圖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最新消息說,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中國年輕科研團隊林琳、張春風、王培3名博士等聯合利用FAST,對銀河系磁星軟伽馬重複暴源SGR 1935+2154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在其發生高能暴發的同時,藉助FAST超高的靈敏度對射電波段流量給出了迄今為止最嚴格的限制。這項研究成果說明軟伽馬重複暴(SGR)和快速射電暴(FRB)暴發具有較弱的相關性,磁星暴發產生FRB必須依賴於極其特殊的物理條件。該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1月5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中國新聞網
3
中國學者發現5億多年前「四不像」動物
長著蝦的身體、有5隻眼睛、揮著粗壯的鉗子……這樣的「四不像」,竟然是大多數現代動物的祖先?學術刊物《自然》11月5日發表由中國學者最新發現的一種遠古動物——章氏麒麟蝦。這種5億多年前的遠古動物集合了多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就像一座橋梁,填補了物種演化間的關鍵環節。
此次發現的章氏麒麟蝦化石,發現於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有5.2億年歷史。它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麒麟類似,集合了多種不同動物的形態特點。麒麟蝦的身體分節、有堅硬的殼,和現在的蝦相似。它的頭部有5隻眼睛,這是當時海洋中另一種動物——奧帕賓海蠍的典型特徵。麒麟蝦還有粗而短的前肢,靠抱握和夾持捕獵,這又與寒武紀另一種明星動物——奇蝦相似。
——新華網
4
雲南發現錦葵科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僅存約50株
▲圖為大圍山梧桐。張貴良 攝
11月5日從雲南省河口縣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日,該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學術期刊Phytotaxa上發表錦葵科一新物種——大圍山梧桐(Firmiana daweishanensis Gui L.Zhang & J.Y.Xiang),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新成員。
梧桐屬原屬於梧桐科,根據最新的系統發育研究結果,現歸併於錦葵科梧桐亞科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梧桐屬植物18種,中國共記載有10種(梧桐、雲南梧桐、海南梧桐、丹霞梧桐、火桐、美麗火桐、廣西火桐、克氏梧桐、龍州梧桐、大圍山梧桐),全屬除梧桐外均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進行保護(最新修訂名錄)。
——中國新聞網
5
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確定
快速射電暴從近十年前第一次被發現以來,就一直令天文學家困惑不解。而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1月4日同時公開發表的三篇論文,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個快速射電暴在銀河系內的起源。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探測到的這些無線電波的明亮脈衝顯示,它們來自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科學家同時發表了對此次研究結果的看法以及人類目前對神秘快速射電暴的理解。
快速射電暴首次發現於2007年。儘管天文學家快速增添了新的觀測證據,並探索了解釋這類事件的各種理論,但是要完全理解其背後的物理學原理依然很困難。確定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也存在挑戰——由於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研究人員很難對其定位。大部分理論推測,快速射電暴可能來源於中子星——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緻密巨星遺蹟。
——《科技日報》
6
自然選擇讓翼龍變飛行「高手」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英國科學家首次結合統計方法、生物物理模型以及考古學信息,證明正是自然選擇,使動物從起源到滅絕,並不斷提高飛行效率。研究以翼龍為例,指出經過1.5億年的演化,翼龍的飛行變得更為高效。
翼龍是研究古動物如何開始飛行的非常好的樣本。人們已經知道,翼龍是恐龍的近親,它們在三疊紀(約2.45億年前)演化,在白堊紀末期(約6500萬年前)與非鳥類恐龍一起消亡。不過,最早的翼龍化石仍然難以找到,這讓研究人員很難研究「飛行」這一重要功能是如何在這個群體中演化的。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話題:「海水稻」、中國「天眼」、「四不像」動物、大圍山梧桐、快速射電暴、翼龍》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