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望遠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畢竟很多朋友都看到過望遠鏡,也知道望遠鏡的一些基本原理。曾經,限於肉眼視野範圍的原因,我們看不到遠處的景象,但是隨著望遠鏡的出現,讓我們的視野擴大到宇宙深處。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望遠鏡的種類五花八門,它們的功能也大不相同,有一些望遠鏡是光學望遠鏡,有一些望遠鏡是太空望遠鏡,有一些望遠鏡是射電望遠鏡等。
由於電磁波的波長不同,可以分為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微波等,其中我們肉眼看到的只是可見光的範圍,所以在不可見光範圍還有很多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景象。雖然一般的光學望遠鏡可以讓我們的視野看到更遠,但是看不到這些不可見光的信號,所以射電望遠鏡等其他功能的望遠鏡應運而生。
射電望遠鏡,顧名思義,其實就是用來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觀測設備,可以測量來自天體的射電強度、頻譜及偏振等基本參數。從射電望遠鏡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追溯到1931年。當時無線電工程師卡爾·央斯基在貝爾實驗室裡發現來自銀河系的射電輻射,隨後G·雷伯在1937年製造成功第一臺拋物面天線直徑為9.45米的射電望遠鏡。
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
時至今日,射電望遠鏡已經發展了近80年,在過去80年內,射電望遠鏡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口徑也越來越大,現在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已經可以達到500米,即我們國家的「天眼」。在我們國家500米口徑「天眼」誕生之前,曾經最大口徑的「天眼」射電望遠鏡是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它的口徑達到350米。不過,現在美國這一個「天眼」阿雷西博望遠鏡已經年久失修,鏽跡斑斑,看起來像一個垃圾場。
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些射電望遠鏡的造型都像一口鍋,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些射電望遠鏡接收的是來自宇宙深處射電波,雖然有一些射電波在發射出來瞬間強度可能會達到數億個太陽的能量,但是經過遠距離傳送後,到達地球時,這些信號已經極為微弱,所以我們一般的接收器沒法識別這些微弱的信號,需要將這些信號集中起來,才能被接收到。於是科學家就想當用拋物面作為反射面,將這些射電波反射到接收機集中起來收集。所以,我們看到的射電望遠鏡都像一口鍋。
美國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始建於1963年,在1974年改造完成,現在已經有四五十歲「高齡」了,很多設備都已經老化,在我們500米口徑「天眼」建成以後,世界上第一射電望遠鏡的寶座就讓位於我們的「天眼」。現在我們的「天眼」不斷傳來捷報,取得了一些進展。
我國天眼
據新聞報導,截止至目前,我們的「天眼」已經探測到上百顆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132顆得到認證。在今年4月份,「天眼」還發現了一個來自85億年前的宇宙深處的新快速射電暴,這一種新快速射電暴持續時間非常短暫,大約僅僅持續幾毫秒。接收到來自85億光年外的微弱信號,足以說明了「天眼」的能力非常強大。當然,接收到這些新快速射電暴並不是「天眼」唯一的本領,按照計劃,「天眼」還將會在搜尋地外文明中發揮這樣的作用。所以我們現在靜靜地等待「天眼」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