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2020-10-06 陝西科技大學招生辦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Metal-Free, Highly Active and Selective at Room Temperature"為題登上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趙偉副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呂巖鳳為第二作者,輕工學院青年教師李季為共同通訊作者。

  • 趙偉,副教授,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骨幹成員。主要從事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智能生物質材料創製(非仿製)以及生物質材料在醫藥生物,電子傳感,智能包裝等高端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一項,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啟動基金一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acromolecules,Biomacromolecules,Chem. Commun.等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餘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兩項,國際發明專利一項。

聚肽也稱聚胺基酸,是一類以多肽為主鏈的具有二級結構的高附加值生物材料。人工合成聚肽是天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係研究的絕佳模型,其獨特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響應性使其在生物醫學和組織工程學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2019年,針對人工合成聚肽製備周期長、副反應多且分子微觀結構無法精密調控的研究現狀,趙偉副教授受自然界廣泛存在的"多重協同氫鍵"作用啟發,成功開發出兼具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有機氟醇小分子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人工聚肽綠色高效催化合成路線的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Fast and selective organocatalyt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by fluorinated alcohol without a cocatalyst"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並被選為亮點文章(陝西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和第一作者單位),系學校研究工作在Nature系列期刊的首次報導。

氟醇催化高活性高選擇性合成清潔聚肽示意圖

時隔一年,經過不懈努力,研究小組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巧妙地將高效的麥可加成反應與無金屬催化聚合反應相結合,首次開發出一種高效實現人工合成聚肽功能化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可實現人工合成聚肽的定點功能化,而且可實現功能化聚肽微觀分子結構的精密調控,為專注於聚肽功能研究而非聚肽合成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種獲得精密功能聚肽的綠色高效的普適性方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

作為陝西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陝西科技大學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十二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2217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396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64項,其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8項、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9項;出版著作303部,SCI三區以上收錄論文1843篇,EI收錄期刊論文1795篇;共獲授權專利6632項。連續9年位居全國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前50位、陝西省屬高校第1位進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前50強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陝西科技大學招生辦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自陝西科技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驕傲!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上述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翁志煥副教授協助蹇錫高院士指導的博士生戚裕同學,前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663226, 51873027, 51673033)、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9-ZD-0139)和校創新團隊專題項目(DUT20TD114)的支持。
  • 驕傲!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近日,在趙進才院士工作室的支持下,陝西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英宣教授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李英宣教授為陝西科技大學人才工程引進的學術骨幹,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是陝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負責人,曾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中科院首屆卓越青年科學家等榮譽,主要從事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能源、環境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以及省部級項目14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
  • 國際關注!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有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許並社教授團隊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Wiley旗下的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進能源材料》,最新影響因子25.245)發表題為"Amorphous/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d
  • 驕傲!陝西這個男人:一舉打破歐美技術封鎖,研究成果獲院士肯定
    踐行西遷精神,奮戰科研、教育第一線焦李成自上海交大本科畢業後就在西安交大攻讀研究生,之後進入西電工作,他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而開展工作,踐行西遷精神,始終奮戰在人工智慧領域科研及教育的第一線。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4日,在煤高效轉化新過程成果展示會議中,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如是表示。  近日,包信和領導的科研團隊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沿襲的費託路線,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在一種新型複合催化劑的作用下,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該研究成果將於美國時間3月4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過程已申報中國發明專利和國際PCT專利。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他很感激當時的校長李言榮院士和微固學院張懷武院長,在加入成電初期給他的幫助。他帶著大施拳腳的抱負,一直在思考,他和他的團隊該如何乘風破浪。王志明深知,從大環境來看,科技創新正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在外期間,他積極組織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為同行們搭建一個最前沿成果交流平臺,同時聚集領域內英才,促成會上"報告"、會下合作新模式。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Alexander Govorov教授便是早期支持他的夥伴之一,還有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士包吉明教授、澳大利亞雙院院士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和加拿大雙院院士Federico Rosei教授,王志明與他們結成了科研摯友。
  • 重大突破!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南林付宇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和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發表科研成果南京林業大學付宇教授團隊一直從事生物質資源的高附加值利用和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的研究和發展。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境材料的設計理論、核心製備和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60餘篇,他引30000餘次,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34;榜單,連續2年獲評科睿唯安&34;稱號。獲中國發明專利9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50餘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技術轉讓費達1億6千萬元。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被國際關注!
    近期,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清教授及團隊成員在模擬計算和機器學習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2項;作為骨幹,參加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3項,國家科技計劃國際合作專項項目1項等;參加企業合作項目4項。在Scripta Mater.
  •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金華籍科學家潘建偉量子領域再獲重大突破 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 國際關注!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2018年以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被引進,加盟許並社教授團隊。郝曉東主要依託陝西科技大學的超微觀結構表徵平臺-雙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JEM GRAND ARM 300F),實現皮米尺度下對納米功能材料的超微觀組織、成分和結構的深度表徵和分析,構建其與催化、能源等性能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規律。
  • 吳以嶺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一研究項目首次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是對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最好的例證。 面對這一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吳以嶺院士帶領科研團隊自2005年始,依託兩項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從微血管角度闡述CVD的發病機制和有效治療途徑。吳以嶺院士團隊歷時十餘年,分別從理論、機制、臨床三個方面開展研究。
  • 中國量子再獲突破 一人成果填補空白世界首創 真正國人驕傲
    比如量子技術領域,我國更是頻獲突破: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衛星,量子雷達,水下量子通信,量子成像技術等等。而如今,在這一領域,我們又迎來了一大突破。據新華社2月21日消息,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又在量子晶片的研製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喜訊!
  • 國際關注!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最新影響因子7.565)發表題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 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作為首批受資助團隊之一,在結果公示後不久,地學領域自然指數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登載了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他們不再拘泥於傳統地質學的研究範疇,突破思維的"牢籠",胡偉團隊將物理學中的顆粒流理論引入到滑坡研究中,回歸到高速滑坡碎屑流體的本質,探索其內部的超低摩擦物理機理。
  • 這位浙江籍院士,研究成果居國際前沿水平,近日與鍾南山同獲重磅表彰!
    為獎勵在數學力學、生命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發現,作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獲獎科學家揭曉,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榮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入選新世紀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技術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首席科學家。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0項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期,學校在一系列科研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本期帶大家看看這些硬核科研新成果、新發現。四、李培華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被領域內國際頂級期刊錄用大連理工大學電信學部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李培華教授課題組在深度學習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一種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模型, 在國際標準數據集上取得領先的性能並獲得國際大規模自然物種識別挑戰賽冠軍。
  • 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成都理工大學青藏高原及周緣複雜地質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科學研究計劃(珠峰科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計劃的開展,標誌著成都理工大學學術建設又一次邁上了新臺階。如今,一年過去了,首批受資助的14個珠峰研究團隊如今進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