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點"!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2020-12-19 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

2019年11月24日,"成都理工大學青藏高原及周緣複雜地質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科學研究計劃(珠峰科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計劃的開展,標誌著成都理工大學學術建設又一次邁上了新臺階。如今,一年過去了,首批受資助的14個珠峰研究團隊如今進展如何?本期推送,一起去了解一下成都理工大學珠峰科學研究計劃的科研近況、研究進度和計劃推進情況——

珠峰科研計劃·胡偉團隊

搜尋地災現場蛛絲馬跡,破解遠程高速滑坡之謎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以胡偉教授為首的滑坡動力學團隊,長期深耕於高位遠程特大地質災害的研究。今年5月12日,地學領域的頂級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登載了他們的最新科研成果——《高速破碎顆粒流黏度弱化特性研究》,這個研究成果正在打破地學與物理學的一些"成見",揭開大型滑坡超高速運移的"迷霧",並為大型滑坡生命全周期伴生機制的探究夯實基礎。胡偉教授表示,這些成果的取得,"與'珠峰計劃'帶來的新思考與新平臺緊密相關。"

胡偉教授

"突破牢籠":秘密在滑坡的塵埃裡

在成都理工大學的14個珠峰科研團隊中,胡偉教授團隊的研究任務書名為"青藏高原東緣高位遠程特大災害形成演化動力學機制研究"。作為首批受資助團隊之一,在結果公示後不久,地學領域自然指數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登載了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這篇名為《高速破碎顆粒流黏度弱化特性研究》(A Weakening Rheology of Dry Granular Flows With Extensive Brittle Grain Damage in High-Speed Rotary Shear Experiments)的論文,破解了遠程高速滑坡中的核心問題——巨大的山體滑坡為什麼能夠超高速、超遠程運移,頃刻間就掩埋一座幾裡外的村莊?在山體碎裂的過程中,固體為什麼可以如流體一般"一瀉千裡"?

2020年5月發表於《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文章揭示了滑坡高速運移機理


胡偉團隊在野外的滑坡底部找到了大量納米級的顆粒。一次滑坡,巨大的山體可能會破碎出納米顆粒?這聽起來不可思議。

他們不再拘泥於傳統地質學的研究範疇,突破思維的"牢籠",胡偉團隊將物理學中的顆粒流理論引入到滑坡研究中,回歸到高速滑坡碎屑流體的本質,探索其內部的超低摩擦物理機理。

研究生鬱傑夫在實驗室做物理模擬滑帶實驗

為了明確相關機理,團隊進行了上百次高速高壓顆粒流體實驗。在不同的高壓高速條件下,螢石、石英顆粒被碾壓破碎,"石"花四濺。實驗結果顯示,對於高速、高壓碎屑流,經典物理學的結論只是在低速和中速階段成立。當進入高速後,顆粒流的剪切強度將大大的衰減,阻力變小,速度提升。對於這種急劇的衰減,胡偉教授認為,這是顆粒流體的"觸變性"(thixotropy)。對於地質界和物理界而言,這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創見

"化學反應":在學科交叉之中攻破難題

珠峰計劃推動了校內科研力量的學科交叉。

去年,團隊題為《巨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機理——摩擦熱產生的蒸汽壓和CO2氣壓與巖石重結晶共同潤滑作用》(Superheated steam, hot CO2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from frictional heat jointly lubricated a giant landslide: Field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的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地學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報)》上,不久,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撰文報導了這個研究成果,並將該科研成果列為全球研究熱點(Highlight)。 為了研究高速遠程滑坡的礦物學機制,團隊對接過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的張湘輝副教授。這一次,因為"珠峰計劃",他們又一次緊密合作。

張湘輝是新型功能材料製備及熱分解動力學的專家,他負責進行遠程高速滑坡中不同礦物材料的分解分析。這正是"珠峰計劃"為成理科研提供的全新合作平臺,各學科的交叉通融正在發生激情四射的"化學反應"

珠峰計劃也推動了國內外研究團隊的深入合作。珠峰科學研究計劃實施前,胡偉教授團隊就與紐西蘭地質與核科學研究所Maurice James McSaveney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Toshi Shimamoto教授、荷蘭烏德勒支大學Theo van Asch教授、美國麻州大學張京生教授、法國中央理工大學Pierre-Yves Hicher教授、日本京都大學王功輝教授、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地質水文保護研究院Janusz Wasowski研究員、義大利巴裡大學Vincenzo Del Gaudio教授等國際一流科學家與研究團隊保持長期深入的實質性合作,對滑坡相關機理進行聯合科學研究。珠峰計劃的實施,讓他們的合作更加明確而有創見。

北川楊家溝地震滑坡現場聯合調查

研究成果發表於地學知名期刊

2011年,胡偉留學歸來,加入地災國重實驗室。近10年來,他的腳步丈量了大西南馮店垮梁子、大光包、頭寨、水城等多個典型滑坡,直到去年,"珠峰計劃"清晰地勾勒出他的研究軌跡——"青藏高原東緣","可以大膽地說,青藏高原的東緣就是世界滑坡的中心,因此把它作為'珠峰計劃'的研究重點是極其正確的決定。"

胡偉教授

對於胡偉及其科研團隊來說,"珠峰科學研究計劃"開啟了他們"青藏高原科研之旅"的前奏。

團隊以往研究成果

胡偉教授長期致力於滑坡動力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面上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四川省青年科技創新團隊、自然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於201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六);2015年獲得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2019年入選四川省天府萬人計劃;2017年入選自然資源部傑出青年科技人才;相關成果發表在《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篇)等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期刊上共計7篇。共發表SCI檢索論文45篇(其中Nature Index論文7篇,中科院分區1區論文15篇)。

成果水平及國際評價

相關研究成果在高速遠程滑坡致災因子、高速和遠程運移機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團隊在多方面均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觀點,尤其是發現了高速遠程滑坡高溫熱分解現場和實驗證據,提出了基於熱重分析和熱分解礦物分層分析確定滑帶溫度準確方法,揭示了高壓氣體和動態重結晶共同作用減阻機理,找到了滑坡變形破壞機理及關鍵致災因子。值得一提的是,發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的該成果論文"Superheated steam, hot CO2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from frictional heat jointly lubricated a giant landslide: Field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引發各方關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專門撰文報導了相關成果,並且將該研究列為全球研究熱點Highlight。

《Nature》撰文報導了相關成果

《Nature》撰文指出通過將野外實驗和室內高速摩擦實驗結合,成都理工大學黃潤秋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大光包巨型滑坡在滑動過程底部產生高溫可達850攝氏度。在高溫作用下,礦物分解產生大量氣體。這些氣體和水蒸氣在緻密滑帶形成高壓氣體。高壓氣體和動態重結晶層共同作用,在大滑坡底部形成超低摩擦。該研究很好的解釋了大型滑坡高速遠程運動機理。在美國國家地球科學協會(AGU)國際知名滑坡Blog上,英國Sheffield大學副校長,國際知名滑坡專家Dave Petly教授專門撰文報導該項研究。該報導特別指出,本研究揭示兩億方的巨型滑坡的運動行為被0.1mm厚的動態重結晶層控制是一個非凡的貢獻

國際知名滑坡專家Dave Petly教授撰文報導該項研究

延伸閱讀

"珠峰科學研究計劃"啟動會

"成都理工大學青藏高原及周緣複雜地質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科學研究計劃(珠峰科學研究計劃)"將從2019年起至2030年,聚集國內外相關領域頂級專家學者,圍繞青藏高原及周緣的"原-山-盆系統形成演化與地球動力學""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勘探及開發利用""盆地構造-沉積分異作用與油氣分布規律""地質災害防控及生態環境評價與修復"四個主要方向,分"構建高原""構築高地""打造高峰"三個階段逐步實施並開展研究,為成都理工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加足馬力。


歡迎關注"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成理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全球熱點!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胡偉教授"突破牢籠":秘密在滑坡的塵埃裡在成都理工大學的14個珠峰科研團隊中,胡偉教授團隊的研究任務書名為"青藏高原東緣高位遠程特大災害形成演化動力學機制研究"。作為首批受資助團隊之一,在結果公示後不久,地學領域自然指數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報)》上登載了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 中國科研人員在腫瘤等疾病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在此基礎上,論文系統全面地描述和挖掘了O-GlcNAc糖基化的轉錄調控因子及其在腫瘤細胞應激反應中的功能,建立了以O-GlcNAc糖轉錄因子組為節點的全基因組範圍轉錄調控網絡,提示染色質蛋白O-GlcNAc糖基化可能是一種新的表觀遺傳密碼,O-GlcNAc糖基化對轉錄重編程的調控可能是腫瘤等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環節和普遍規律。
  • 近年來全球發生的重大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原標題:背景資料:近年來全球發生的重大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2日因連降暴雨發生山體滑坡。該省省長說,超過2500人在山體滑坡中失蹤。近年來,世界各地因風暴、降雨等引發多起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其中主要有: 2010年 3月1日,烏幹達東部布杜達行政區遭遇大規模泥石流襲擊,3座村莊被埋,至少94人死亡,約320人失蹤。 4月5日,巴西裡約熱內盧州連降暴雨並引發洪水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造成至少212人死亡、161人受傷,另有100多人失蹤。
  • 山體滑坡防護施工方案_2020年山體滑坡防護施工方案資料下載_築龍...
    山體滑坡防護施工方案專題為您提供山體滑坡防護施工方案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山體滑坡防護施工方案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滑坡這樣常見的地質災害是如何發生的?
  • 北鬥監測系統提前預警到山體滑坡,人員全部安全轉移
    北鬥監測系統提前預警到山體滑坡,人員全部安全轉移根據央視新聞直播間9日報導,受連日強降雨影響,7月6日下午,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突發山體滑坡,塌方山體達300萬立方米,非常幸運的是在災情發生前,北鬥檢測系統已經提前發現了這裡的地質災害隱患。石門縣接到北鬥衛星監測系統發布的橙色預警後,及時組織14戶33人提前撤離,山體滑坡時沒有人員傷亡。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授權中國發明專利兩項,國際發明專利一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十二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2217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396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64項,其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8項、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9項;出版著作
  • 中國科研人員在癌症、腫瘤治療中再獲重大突破,被國際公開發表!
    研究成果以"Natural Fish Trap‐Like Nanocage for Label‐Free Captur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為題發表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Q1)上(DOI: 10.1002/advs.202002259),論文第一作者為姜文寧
  • 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被國際關注!
    近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2項;作為骨幹,參加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3項,國家科技計劃國際合作專項項目1項等;參加企業合作項目4項。在Scripta Mater.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王志明教授"因在先進光學材料的開發及其在光電子和光子技術中的應用做出重大貢獻"(Fo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optoelectronic and photonic technologies.)而入選OSA Fellow
  • 五臺山山體滑坡 遇到山體滑坡該怎麼辦?
    原標題:五臺山景區發生山體滑坡道路阻斷無人員傷亡 景區:請遊客注意道路交通安全中國小康網訊 綜合媒體報導 受近期持續降雨影響,7月19日18時左右,山西五臺山景區核心區主幹道梵仙山路段發生山體滑坡,沒有人員傷亡,但是主幹道路被整體阻斷,進入核心區車輛必須繞行明清街狹窄道路
  • 遇到山體滑坡切忌驚慌失措 冷靜撤離選擇滑坡兩側外圍避災
    英國杜倫大學2012年8月16日在《地質》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稱,2004年至2010年間,全球範圍內有2322人死於2620起山體滑坡事故中。研究顯示,最嚴重的山體滑坡一般出現在5至10月,最常見的誘發原因就是季風降雨。2014年5月2日阿富汗發生山體滑坡災害,至少造成2100人死亡。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由此解決了環氧樹脂增韌過程中強度、韌性和熱穩定性難以同時提升的關鍵問題。相關工作已發表於化工領域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兼任《中國材料進展》副理事長、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新材料技術協會名譽會長等職。長期從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應用新技術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樹脂基複合材料、耐高溫特種絕緣材料、塗料、耐高溫高效功能膜等領域做出了重大創造性成就和貢獻。
  • 山體滑坡的危害及應對措施
    山體滑坡是暴雨或淫雨使山體不堪重負,由山體薄弱地帶斷開,整體下滑。造成山體滑坡可以是第四紀殘坡積物,也可以是風化的基巖。   近幾年來,山體滑坡險情頻繁。
  • 熱點問答:阿富汗山體滑坡考驗政府應對能力
    新華網喀布爾5月3日電(記者陳杉 仇博 陳漢琪)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2日發生山體滑坡,目前已確認255人遇難,此外大量人員失蹤,據稱可能超過2000人。截至目前,災害發生已超過30個小時,救援進展緩慢,被埋人員生還希望渺茫。為何此次山體滑坡造成如此巨大的傷亡?救援遇到了哪些困難?經常應對安全威脅的阿富汗政府在面對這一罕見天災時表現如何?
  • 重大突破!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在科學創新的進程中,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是反映基礎研究進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
  • 公園山體滑坡應急預案_2020年公園山體滑坡應急預案資料下載_築龍...
    簡介:編制目的是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突發山體滑坡災害應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山體滑坡災害有可能直接造成的人身傷亡、設施、設備毀損;山體滑坡災害有可能造成的供電、通信、供熱、供氣、道路等設施毀損所次生的影響和災害。各施工隊要結合本單位實際,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山體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形成嚴密的防汛、氣象、地震等地質災害監測網絡。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王志明教授"因在先進光學材料的開發及其在光電子和光子技術中的應用做出重大貢獻"(Fo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optoelectronic and photonic technologies.)而入選OSA Fellow。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洪堡獎章和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傑出貢獻獎等。傅伯傑院士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 【熱點關注】我市科研人員獲「孫越崎青年科技獎」
    我市科研人員獲「孫越崎青年科技獎」表彰其在能源科技工作中的突出貢獻,此前新疆油田公司有兩人獲此殊榮10月16日上午,第二十九屆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路宗羽獲得孫越崎青年科技獎。
  • 盤點歷年特大山體滑坡災難:因素多樣沒有安全期
    山體滑坡究竟有多大的破壞力?在何時何地容易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大型災害?讓小編來告訴你該如何以正確姿勢解讀山體滑坡,以及營救被埋人員的難度有多大,遭遇此類災害又該如何自救。【近年我國發生的特大山體滑坡災害】2015年8月12日0時30分,陝西省山陽縣中村鎮突發性山體滑坡,經過緊張救援,有14人獲救,另有60餘人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