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注!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2020-12-04 陝西科技大學招生辦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最新影響因子7.565)發表題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Ce3+ in {100}-faceted Cr-substituted CeO2 nanocrystals"({100}晶面暴露的Cr摻雜CeO2納米晶高濃度Ce3+離子的原子起源)的文章。

  • 郝曉東,博士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材料科學高等研究所,師從國際著名電鏡專家、日本電子顯微學會長几原雄一(Yuichi Ikuhara)教授。2018年以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被引進,加盟許並社教授團隊。郝曉東主要依託陝西科技大學的超微觀結構表徵平臺-雙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JEM GRAND ARM 300F),實現皮米尺度下對納米功能材料的超微觀組織、成分和結構的深度表徵和分析,構建其與催化、能源等性能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規律。

本研究是為了解決環境汙染日益加劇的世界難題,開創新概念下的納米功能催化劑而開展的。二氧化鈰(CeO2)基三元催化劑被認為是高效的去除汽車尾氣汙染物的材料之一,而提升氧空位濃度一直是納米功能氧化物研究的一大切入點。CeO2得益於陽離子價態的靈活轉變而具備較高的氧空位濃度,具備較高的儲氧效率,因此被廣泛應用於三元催化劑中。近些年來,研究者致力於提升CeO2中的氧空位濃度,主要措施包括:納米功能化、活性摻雜、晶面調控等。然而,研究中缺乏對CeO2材料的超微觀結構表徵及原子尺度下構效關係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通過先進的合成方法,製備出{100}晶面暴露的Cr摻雜CeO2納米晶,結合先進的球差校正電子顯微鏡,深入研究了Cr摻雜元素對CeO2納米晶中的原子結構

研究發現,與未摻雜的CeO2納米晶相比,在Cr替位摻雜CeO2納米晶內部Ce3+離子濃度得到明顯提高。其中,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在較大尺寸的顆粒(>7 nm)內部存在數量可觀的Ce3+離子,而未摻雜的CeO2納米晶內部幾乎不存在還原的Ce離子,表明Cr摻雜元素引起晶粒內部形成一定數量的Ce3+離子。同時,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Cr元素能使得氧空位性能能從初始2.0eV降低到0.99eV,額外形成氧空位只需0.6eV的能量;大幅降低了氧空位形成能。與此同時,氧原子在400oC下的遷移率達到5*10-10m2s-1,是未摻雜的CeO2納米晶中氧原子遷移能力的10倍。降低的氧空位形成能以及高的氧原子遷移能力共同使得Cr摻雜CeO2納米晶表現出十分優異的OSC性能。本研究加深了對摻雜CeO2納米材料的缺陷形成和作用機制的理解,為設計和製備基於活性摻雜、晶面調控、納米尺寸化等功能化因素的新型的CeO2基催化劑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實驗數據。

當前對納米功能材料的超微觀結構表徵及原子尺度下構效關係的研究仍然有限,這也必須得到眾多研究人員的重視。氧化物納米晶(10 nm以下)體現出十分顯著的尺寸效應,因而往往不能用塊體材料的傳統觀念去評價和研究。結合先進的球差校正電子顯微鏡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可實現對超細氧化物納米晶的原子結構、化學成分和物理化學性質進行原子尺度分析和研究。在本研究中,Cr摻雜元素對CeO2納米晶中的原子結構、氧空位形成和分布等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加深了對摻雜CeO2納米材料的缺陷形成和作用機制的理解,有助於設計和製備基於活性摻雜、晶面調控、納米尺寸化等功能化因素的新型CeO2基催化劑,提升其在工業上的實際應用價值。

郝曉東副教授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日本東北大學和東京大學為共同通訊單位。這是陝西科技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該期刊發表論文,該論文的發表標誌著學校與其他國內外高校、研究單位合作的新進展,極大地提高了學校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陝西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陝西科技大學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十二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2236項,獲得科技成果獎勵396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64項,其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8項、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9項;出版著作303部,SCI三區以上收錄論文1843篇,EI收錄期刊論文1795篇;共獲授權專利6632項。連續9年位居全國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前50位、陝西省屬高校第1位;進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前50強。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陝西科技大學招生辦

註:文章部分素材來自陝西科技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國際關注!陝西青年博士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助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材料學報》(Acta Materialia,最新影響因子7.565)發表題為"Atomistic origin of high-concentration
  • 國際關注!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有望解決世界難題
    近日,陝西科技大學許並社教授團隊青年人才郝曉東副教授在Wiley旗下的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進能源材料》,最新影響因子25.245)發表題為"Amorphous/Crystalline Heterostructured
  • 陝西教授團隊再出重大科研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該成果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李英宣教授為第一作者,李英宣教授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王穎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2018級碩士研究生惠丹屏為第二作者。這是李英宣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 Technol.等自然指數期刊發表論文之後,在光催化還原CO2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上項目一項,陝西科技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啟動基金一項。近年來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Macromolecules,Biomacromolecules,Chem. Commun.等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餘篇。
  • 國際關注!陝西教授團隊連出重大科研成果,頻頻登上頂級期刊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骨幹王成兵教授帶領的"光熱轉換材料功能化調控及應用創新團隊"(陝西省高校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在光熱轉換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果為學院在研究生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 重大突破!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國際權威期刊《Small》刊登南林化工院學子研究成果如何對食藥品進行安全防偽,一直是學界和業界研究、關注的焦點。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這表明,王志明教授在材料科學與光電器件的科研成就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認可,這對提升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以及光學工程學科的國際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在此之前,王志明教授已經因其在多學科跨學科基礎前沿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多個國際學會會士,包括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英國物理學會(IoP)和英國材料/礦物/礦業學會(IOM3)等。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在相同的固化條件下,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達到了目前所知的生物基環氧樹脂的最高值300oC,這比商品化的石油基的雙酚A型環氧樹脂高了120 oC;同時由於其熱致液晶的特點,使生物基環氧樹脂的彎曲模量和強度相較於雙酚A型的分別提高了53.9%和14.3%,表現出了更好的韌性。由此解決了環氧樹脂增韌過程中強度、韌性和熱穩定性難以同時提升的關鍵問題。
  • 這位985教授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引起美國、英國關注!
    在外期間,他積極組織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為同行們搭建一個最前沿成果交流平臺,同時聚集領域內英才,促成會上"報告"、會下合作新模式。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Alexander Govorov教授便是早期支持他的夥伴之一,還有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士包吉明教授、澳大利亞雙院院士Chennupati Jagadish教授和加拿大雙院院士Federico Rosei教授,王志明與他們結成了科研摯友。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這項世界矚目的"挖土"任務,隨著嫦娥5號攜帶月壤順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你知道嗎?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 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化學反應":在學科交叉之中攻破難題珠峰計劃推動了校內科研力量的學科交叉。《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報)》上,不久,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撰文報導了這個研究成果,並將該科研成果列為全球研究熱點(Highlight)。
  • 中國科研人員在山體滑坡中再獲重大突破,引起國際關注
    "化學反應":在學科交叉之中攻破難題珠峰計劃推動了校內科研力量的學科交叉。《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與行星科學通報)》上,不久,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撰文報導了這個研究成果,並將該科研成果列為全球研究熱點(Highlight)。
  • 22歲麻省理工大學博士解決世界物理難題 曹原資料照片
    ­  今年3月6日,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物理學博士、年僅22歲的曹原解決了困擾世界物理學家的難題,取得了石墨烯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他一天兩次登上了世界頂級科學雜誌《Nature》,一次性就佔據了兩個席位,這也是《Nature》創建149年以來的第一次。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其「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這項世界矚目的「挖土」任務,隨著嫦娥5號攜帶月壤順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你知道嗎?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這位重大教授,帶領「機械科研天團」攻克軸承技術領域多項難題!
    這項世界矚目的「挖土」任務,隨著嫦娥5號攜帶月壤順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你知道嗎?在採集月壤的背後也凝聚著我們重大人的力量。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機械科研天團」就是其中「一份子」,他們共同解決了嫦娥五號核心鑽取裝置衝擊機構疲勞技術難題,保證月壤的成功採集。 邵毅敏多年來積極參與了冶金、交通、船舶、車輛等多個領域的重要項目,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洪堡獎章和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傑出貢獻獎等。傅伯傑院士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 陝西這個男人:一舉打破歐美技術封鎖,研究成果獲院士肯定
    焦李成是中國人工智慧教育及科研事業的先行者,從碩博時期開始,他就一頭扎進了人工智慧領域開展科學研究,遍嘗科研酸甜,經歷領域起落,為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奔走,至今已經30餘載;他的科研及教育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霍英東青年教師一等獎、省部級一等獎以上獎勵十餘項,他出版的專著獲得中國圖書獎
  • 填補國際空白!東北又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近日,由大連理工大學建工學部張吉禮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中國節能協會團體標準《建築基本單元信息模型》送審稿在北京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通過審查專家組審查,專家組認為"該標準模型具有原創性,標準填補了國際空白
  • 陝西這所大學連續研發7項科研成果,引起國際關注
    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Acta Materialia(IF= 7.565上。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Appl. Phys. Lett.(IF= 3.597)上。並且展現出了與金屬納米顆粒複合優勢。相關成果發表在期刊Carbon(IF=8.821)上。
  • 中國科學家解開這兩道世界數學難題!網友:不明覺厲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Partial C0-conjecture)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