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Chinadaily_Mobile)
近日,兩位中國數學家火了。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Hamilton-Tian conjecture)和「偏零階估計」(Partial C0-conjecture)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兩位教授的成果形成論文,「Space of Ricci flows (II)—Part B: Weak compactness of the flows」,於九月在國際頂尖數學期刊《微分幾何學雜誌》(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上發表。
這篇論文篇幅超過120頁,,從寫作到發表歷時11年。在被廣泛報導後,該論文成為這一刊物過去七天中下載量最多的論文,熱度居高不下。
那這篇論文具體講的是什麼呢?說實話,小編也看不懂......
《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菲爾茲獎獲得者、數學大牛西蒙·唐納森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為此中國日報雙語新聞記者還特意請教了科普大V、浙江大學數學系博士賊叉。賊博士是這麼回復的:
關於這篇論文的內容,甚至作者本人都沒法用一句話解釋。
「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說,比如說我們吹一個氣球,氣球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看不懂沒關係,也千萬不要懷疑自己的智商,我們只要知道這篇論文確實很厲害就行了……
在跟蹤完整個事件後,中國日報雙語新聞記者的關注點落在了兩個細節上。
第一,這篇論文是「十年磨一劍」的典型,兩位學者研究+撰寫論文用了五年;投稿後再審稿修改,又用了六年,一共花了11年的時間才完成論文的發表。
陳秀雄和王兵已經是教授,在這11年裡也有其它教研成果。陳秀雄教授因在微分幾何領域的貢獻,被冠為2019年西蒙斯學者;王兵教授2019年有其它論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
但如果是一位研究項目並不多的青年學者,怕是很難拿出11年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上,學校科研體制也未必會允許一位青年學者11年才發表論文。有關科研院所或許需要考慮對青年學者更「寬容」一些,讓他們能鑽心磨劍,才有望做出更深的科研成果。
第二,在此事被廣泛報導之後,社交媒體上大家討論最多的問題恐怕就是:這項研究成果有什麼用?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嗎?
網友有此關心是好事,但如果科研院所負責評估研究成果、甚至掌握科研經費的人也這麼想,那就糟了。基礎學科研究本來就不是功利導向,研究者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並不是為了有用。
只有這些看似「無用」的基礎科學取得進步,才能驅動應用科學更好地發展。
科研是一項有門檻的工作,也是很有壓力的挑戰。或許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給科研人員以更多寬容,讓他們能更好發揮。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Chinadaily_Mobile)、新華社
略有刪改
《黎曼猜想漫談:一場攀登數學高峰的天才盛宴》
作者:盧昌海
清華大學出版社
黎曼猜想是當今數學界最重要、最期待解決的數學難題。黎曼猜想是千禧年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在巴黎的會議上懸賞百萬美元求解7個數學難題中的一個。美國數學家蒙哥馬利曾經表示,如果有魔鬼答應讓數學家們用自己的靈魂來換取一個數學命題的證明,多數數學家想要換取的將會是黎曼猜想的證明。
本書獲評第七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創作類金籤獎。
歡迎加入清華原點閱讀和小夥伴們微信讀者群
掃碼探索科學的迷人
公眾號ID:tupydread
原點閱讀
清華大學出版社科普圖書品牌
全國科普閱讀推廣聯盟會員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