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ture主刊出版&34;(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點展示了我國在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自然》報導鄒志剛院士團隊
鄒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大學崑山創新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境材料的設計理論、核心製備和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
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60餘篇,他引30000餘次,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34;榜單,連續2年獲評科睿唯安&34;稱號。獲中國發明專利9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50餘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技術轉讓費達1億6千萬元。以第一完成人獲2012年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獲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及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特別獎,201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已成為當前國際國內重大前沿科學探索之一,對於發展低碳經濟和技術、搶佔世界新能源領域的至高點、最終實現整個人類社會的低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秉承&34;的理念,鄒志剛院士帶領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積極發揮在光催化材料、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核心部件、以及光電功能材料研究方面的優勢,承擔重大的科研任務,促進原創性成果轉化為具有實際應用前景的高科技成果。完成了太陽能-氫能轉換從&34;到&34;的技術突破,實現了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部件的全面國產化,突破了新型碳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大面積最高效率的製造與認證。創建南京大學崑山創新研究院,致力於高效氫能利用、下一代太陽能電池、資源化利用與環境淨化以及智能市政等多研發中試平臺的構建。建立了南京大學崑山創新研究院檢測檢驗中心,是目前國內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首家具有中國計量認證(CMA)資質,測試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檢測平臺。
《自然》報導鄒志剛院士團隊
鄒志剛院士團隊還在國內率先開展光催化還原CO2研究,並率先實現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將CO2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烷等碳氫化合物。基於這些成果,鄒志剛與中國航天集團強強聯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34;技術,實現密閉空間的廢棄資源原位再生,大大降低載人空間站、載人深空飛船的物資供應需求。而且可利用火星等大氣環境中豐富的二氧化碳和水原位資源生產氧氣和燃料,實現人類在其它行星的地外生存,支撐可承受、可持續的載人深空探索任務。該成果將有力支撐載人航天發展,並期待在未來載人深空探索發揮重要作用。
據悉,Nature聚焦專欄是自然出版集團展示科研領域與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平臺,向全球科研工作者、高科技產業從業者展示城市形象、院校科研成果和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動態。其紙質刊和網絡版同步發行,並在Nature.com,Naturejobs.com,NatureAsia.com,NatureChina.com等平臺同時發布。
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於2003年5月正式成立,以中科院院士鄒志剛為學科帶頭人。中心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新型再生能源與環境友好材料研究機構,秉承&34;的理念,設立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太陽能光催化與光電化學分解水制氫;(2)太陽能光催化還原CO2製備碳氫燃料;(3)光催化環境淨化;(4)新穎微納結構薄膜太陽電池;(5)高性能低成本長壽命燃料電池的研究;(6)低成本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此外還積極開展中國能源戰略和低碳社會政策的研究。
中心實驗室擁有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光催化評價裝置等大型實驗設備,具備從材料的計算設計、樣品製備、分析測試到性能表徵所需的硬體和軟體條件,已成為國內相關研究領域中條件最先進的實驗室之一。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34;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大學新聞網、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