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2020-09-21 南大招生小藍鯨

近日,Nature主刊出版&34;(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點展示了我國在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自然》報導鄒志剛院士團隊

鄒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大學崑山創新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境材料的設計理論、核心製備和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原創性的成果。

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表SCI科學論文660餘篇,他引30000餘次,連續6年入選愛思唯爾&34;榜單,連續2年獲評科睿唯安&34;稱號。獲中國發明專利90餘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50餘項發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業化轉化,技術轉讓費達1億6千萬元。以第一完成人獲2012年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獲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及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特別獎,201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已成為當前國際國內重大前沿科學探索之一,對於發展低碳經濟和技術、搶佔世界新能源領域的至高點、最終實現整個人類社會的低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秉承&34;的理念,鄒志剛院士帶領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積極發揮在光催化材料、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核心部件、以及光電功能材料研究方面的優勢,承擔重大的科研任務,促進原創性成果轉化為具有實際應用前景的高科技成果。完成了太陽能-氫能轉換從&34;到&34;的技術突破,實現了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部件的全面國產化,突破了新型碳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大面積最高效率的製造與認證。創建南京大學崑山創新研究院,致力於高效氫能利用、下一代太陽能電池、資源化利用與環境淨化以及智能市政等多研發中試平臺的構建。建立了南京大學崑山創新研究院檢測檢驗中心,是目前國內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首家具有中國計量認證(CMA)資質,測試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檢測平臺。

《自然》報導鄒志剛院士團隊

鄒志剛院士團隊還在國內率先開展光催化還原CO2研究,並率先實現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將CO2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烷等碳氫化合物。基於這些成果,鄒志剛與中國航天集團強強聯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34;技術,實現密閉空間的廢棄資源原位再生,大大降低載人空間站、載人深空飛船的物資供應需求。而且可利用火星等大氣環境中豐富的二氧化碳和水原位資源生產氧氣和燃料,實現人類在其它行星的地外生存,支撐可承受、可持續的載人深空探索任務。該成果將有力支撐載人航天發展,並期待在未來載人深空探索發揮重要作用。

據悉,Nature聚焦專欄是自然出版集團展示科研領域與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平臺,向全球科研工作者、高科技產業從業者展示城市形象、院校科研成果和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動態。其紙質刊和網絡版同步發行,並在Nature.com,Naturejobs.com,NatureAsia.com,NatureChina.com等平臺同時發布。

拓展閱讀:

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於2003年5月正式成立,以中科院院士鄒志剛為學科帶頭人。中心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新型再生能源與環境友好材料研究機構,秉承&34;的理念,設立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太陽能光催化與光電化學分解水制氫;(2)太陽能光催化還原CO2製備碳氫燃料;(3)光催化環境淨化;(4)新穎微納結構薄膜太陽電池;(5)高性能低成本長壽命燃料電池的研究;(6)低成本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此外還積極開展中國能源戰略和低碳社會政策的研究。

中心實驗室擁有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光催化評價裝置等大型實驗設備,具備從材料的計算設計、樣品製備、分析測試到性能表徵所需的硬體和軟體條件,已成為國內相關研究領域中條件最先進的實驗室之一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34;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大學新聞網、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官網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主刊發表成果,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近日,江蘇這位教授團隊多項科研成果連續登上Nature子刊!
    2020年6、7兩月,來自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的廖良生教授課題組捷報頻頻,一系列合作科研成果相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工作一:發展了一種構建高效發光分子的全新方式(相關成果已在Nature Materials上發表)有機熱活化延遲發光(TADF)材料是目前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微電子學院科研團隊提出超低功耗二維柔性神經形態器件光電協同調製新策略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科研團隊利用二維層狀MoS₂製備具有光電協同調製功能的可穿戴仿人腦神經形態器件,首次實現可穿戴仿生神經突觸器件的aJ級別超低功耗,遠低於生物功耗水平,為超低功耗、多端調製的可穿戴式類腦計算器件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道路。
  • 近日,南京教授團隊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楊小飛教授科研團隊在材料科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在線發表了題為"Energy Manipulation in Lanthanide-Dope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Tunable Dual-Mode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作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 2018 年度克利夫蘭獎,這也是克利夫蘭獎設立 90 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榮譽。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登上《科學》主刊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易致生物胰島素檢測試劑盒登上Nature主刊
    近日,中國武漢的一位老師使用易致生物生產的胰島素檢測試劑盒發表的文獻登上了Nature主刊,再次驗證了易致品牌試劑盒的優良品質,該公司的胰島素檢測試劑盒技術原理與
  • 《科學》主刊!復旦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主刊。最近,聶志鴻團隊開創性地提出聚合物誘導納米粒子定向鍵合形成納米尺度 「人造分子」的原創概念。一項成果的誕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點滴的突破積累而成的。在推進這項艱苦的研究過程中,聶志鴻團隊在高分子複合材料設計與醫學應用等相關研究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通過帶電聚合物配體誘導兩種無機納米粒子重複交替排布,獲得類似尼龍66交替共聚物的線型鏈結構,並闡明其鏈增長過程與對應分子體系的交替共聚有相似的動力學和熱力學機理。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陝西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時隔一年,陝西科技大學輕工學院"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院士創新團隊趙偉副教授在生物質高分子精密合成領域再次取得突破進展,9月中旬,相關論文以"A New Synthetic Methodology of Site-Specific Functionalized Polypeptides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遼寧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成果登上《自然通訊》!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39;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34;973&34;軟流層&34;巖石破裂過程分析&34;板塊起源"列入其中。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3月13日,盧從明教授參與研究的成果發表在《細胞》主刊,深度闡釋了葉綠體蛋白運輸和分選機制。3月19日,段巧紅教授作為第一作者的文章刊登在《自然》主刊,文章在分子與生化水平上解析了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機理,為解決小麥、玉米、蔬菜、果樹等作物雜交育種中的「卡脖子」問題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4月10日,山東農大作為唯一通訊單位的成果登上《科學》主刊,孔令讓團隊在全球首次找到並克隆抗赤黴病關鍵基因Fhb7,為解決小麥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
  • 科研明星們的新稱謂叫「沈飛黨」,博士8篇cns主刊論文的白蕊!
    ,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發表重磅文章,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成功捕獲解析RNA剪接過程的團隊,發表這篇論文的學生是顏寧的兩位師妹,一位是白蕊一位是萬蕊雪,顏寧和自己粉絲分享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白蕊,這名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在清華碩博連讀4年時間內就發表了8篇CNS主刊論文,榮獲了清華大學特獎,較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的學生提前一年半畢業,並在2018年入選中國科協2018年未來女科學家計劃,這個獎項白蕊的兩位師姐顏寧和萬蕊雪都曾獲得過
  • 登上《自然》主刊!復旦團隊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