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2020-12-01 騰訊網

●全世界科學家研究幾十年,沒找到理想的解決辦法。業內人士表示,對超疏水材料領域來說,塗層機械穩定性不足問題就像是喜馬拉雅山一樣難以翻越

●有了「鎧甲」,超疏水塗層耐磨程度提高了100倍。實驗人員拿刀片刮、用砂紙磨、拿改刀戳……一番折騰下來,依然沒損壞「鎧甲」保護下的超疏水塗層

●不起霧的護目鏡、可以「自清潔」的玻璃幕牆成為可能。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這項研究「首次通過去耦合機制將超疏水性和機械穩定性拆分至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並提出微結構『鎧甲』保護超疏水納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損的概念」。從應用角度來說,它為「墨水都潑不髒的襯衣」「拿水龍頭衝洗的手機」等產品的誕生提供了技術支持。

「墨水都潑不髒的襯衣」為啥沒走進我們的生活?

要了解這項研究首先要了解啥是超疏水。夏天常見的荷葉就具備這項「技能」——雨點落在荷葉上並不會浸潤下去,而是變成大顆水珠直接滾落。雨停了,一滴水也不會沾上。

不僅「不沾水」,更妙的是還能「自清潔」。「雨滴滾落同時,會順帶把荷葉表面的灰塵也帶走。」王德輝說,普通材料沒有這個能力,甚至可能出現「雨水越衝越髒」。這是因為,雨滴並不像在荷葉上那樣很容易就滾落,而是被材料吸附慢慢蒸發,「各種髒東西也就沒被帶走、堆在原地了。」

早在上世紀,不少科學家就注意到荷葉的「超疏水」特性,並通過模仿其原理研發出了各種超疏水材料。如今,在網上輸入關鍵詞「超疏水」,很容易找到相關視頻——一大桶黑墨水直接潑在有超疏水塗層的襯衣上,襯衣依舊雪白如新;拿顏料噴塗有超疏水塗層的牆壁,眼看顏料沾不住,滴溜溜往牆根兒落;有超疏水塗層的手機髒了,直接在水龍頭下面衝洗就能變乾淨……

既然技術能實現,為啥日常生活裡還是看不到「墨水都潑不髒的襯衣」「拿水衝洗的手機」「不會髒的牆壁」?關鍵瓶頸是超疏水塗層的機械穩定性不足。「就是不耐用,一點兒磕碰就可能把塗層磨損,這樣也就沒了超疏水能力。」王德輝表示,這導致相關研究成果遲遲走不出實驗室。

全世界科學家研究了幾十年,都沒找到理想的解決辦法。不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超疏水材料領域來說,這個問題就像是喜馬拉雅山一樣難以翻越。

四川科學家為啥就能「翻過這座喜馬拉雅山」?

鄧旭、王德輝團隊成果能登上《自然》封面,就是因為它在理論和實驗上「翻過了這座喜馬拉雅山」。

究竟是怎麼解決的?這首先要從「超疏水塗層為啥不耐用」說起。

如果你拿顯微鏡觀察超疏水塗層,會發現上面有很多微米級的凸起,這些凸起上又有更小的納米級凸起。「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像珊瑚那樣的『小觸手』,只不過小了無數倍。」王德輝介紹,這些「小觸手」足夠小、它們之間的縫隙也足夠小,小到水滴由於自身張力的原因流不到縫隙裡去,變成很容易滾動的水珠。

問題就出在「小觸手」實在是太「脆弱」了,很容易折斷。那怎麼避免折斷?全球科學家想了很多辦法,效果都不理想。鄧旭、王德輝團隊則琢磨出一種全新思路:能不能給「小觸手」做一身「鎧甲」,把它們保護起來?

在特別製作的示意圖上,筆者看到了「鎧甲」的樣子——它們就像是在平地上挖出一個又一個緊挨著的、倒金字塔形的「坑」。所有「小觸手」就被保護在「坑」裡。

這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設計。一方面「坑」的邊緣略高於「小觸手」,使得「天塌了有高個子頂著」——磨損首先傷害的是「坑」邊緣,而由於種種原因,「高個子」遠遠比「小觸手」更結實;另一方面,水滴依然可以和「坑」裡的「小觸手」接觸,從而儘可能保留超疏水性能。

根據實驗數據,有了「鎧甲」,超疏水塗層耐磨程度提高了100倍左右。傳統塗層剮蹭幾下,甚至在強大水流衝刷下,都可能喪失超疏水性能;而在實驗室拍攝的視頻中,實驗人員拿刀片刮、用砂紙磨、拿改刀戳……一番折騰下來,依然沒損壞「鎧甲」保護下的超疏水塗層。

生活中的超疏水產品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自然》雜誌就發來電子郵件表示會正式錄用稿件。王德輝笑言得知消息那天,團隊所有人都很淡定,甚至都沒有邀約一起吃頓好的,「(消息)等太久,都沒啥感覺了,頂多就發個朋友圈。」

團隊成員更關注的,是如何讓這項成果加速「走出」實驗室。

畢竟它在生活中已有不少潛在的應用場景。除了前述「墨水都潑不髒的襯衣」「拿水衝洗的手機」等,不起霧的護目鏡、可以「自清潔」的玻璃幕牆等都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得到應用,像高空擦玻璃這麼危險的事情就可以不用再做了。」王德輝表示。

更重要的是高科技行業領域的應用。鄧旭特別提到它對太陽能發電的潛在價值——就像汽車玻璃久了不洗會髒一樣,太陽能發電板表面也會沉積灰塵,而這顯然會影響光電轉換。根據測算,發電效率一個月就會降低15%以上。更麻煩的是鳥糞等有腐蝕性的汙染物,會導致短路等問題。而超疏水塗層的「自清潔」特性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他透露,除太陽能發電外,也在和電力公司接洽用於高壓電線的「自清潔」,和飛機製造公司商討用於飛行器的防結冰等。

「現在要做的是儘快開展中試(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是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王德輝介紹,實驗室只在小面積上做出了「鎧甲」結構。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熊筱偉)

相關焦點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的最新成果。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研究成果的亮點◎用學術語言來說是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疾患臨床研究從「0」到「1」的創新模式◎對老百姓來說這些研究,科學回答了「精神病到底是大腦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等問題,並推動人類向「精神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邁出了一大步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2、華西藥學孫遜和高分子張凌團隊在亞單位疫苗遞送系統中取得進展  6月下旬,學校華西藥學院孫遜教授及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凌副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在
  • 邵陽市中心醫院疫情防控科研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期刊
    重大突破 經過10個月的攻堅克難,邵陽市中心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團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完成救治任務後,該院感染科科研團隊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進行了持續隨訪、跟蹤,及時了解康復患者的預後,解答康復患者的諮詢,並在隨訪過程中對康復患者保護性抗體進行了檢測。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 DNA雙螺旋結構(B型)模型鑑於沃森對率先發表研究成果的重視,DNA團隊選擇期刊的最重要原因很可能是《自然》每周出版。該雜誌從19世紀60年代創立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從維多利亞時期一個不太成功的科普雜誌,轉變為現代科學出版物的國際標杆,《自然》雜誌的這一歷史演變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見證了19世紀以來科學領域的幾乎所有重大突破。
  • 陝西教授團隊連出重大科研成果,頻頻登上頂級期刊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骨幹王成兵教授帶領的"光熱轉換材料功能化調控及應用創新團隊"(陝西省高校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在光熱轉換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成果為學院在研究生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 南科大的兩篇科研成果登上《科學》《自然》
    南科大教授的科研成果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分別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植物小RNA領域中獲得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nbsp&nbsp&nbsp&nbsp果凍是小朋友們喜愛吃的甜點,但是機器人不吃東西,只需要充電。劉瑋書課題組打破了這個常識——研究人員運用最新原創性研究,做出了一個可以發電的「果凍」。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重慶大學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並發表《Ultramicroscopy》封面文章。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唐文新教授團隊研製了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鏡(ac-SPLEEM),其研究成果論文「Aberration corrected spin polarized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e」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發表在電子顯微學頂級期刊《Ultramicroscopy》並被推送為封面文章。
  • 「墨子號」科研團隊獲美國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
    當地時間2月14號,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領銜的一支物理學家團隊,在華盛頓被美國最大科學家聯盟—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對中國科研團隊在量子通信研究領域的肯定,其研究成果為下一代的網際網路打下了基石。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 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近日,重慶大學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並發表《Ultramicroscopy》封面文章。該項目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和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共同資助。
  •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青島農大科研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雜誌發表封面文章 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化學與藥學院肖建教授領銜的分子催化與轉化團隊,在應用化學一區期刊《高等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IF=5.7) 上發表有關綠色高效合成吲哚衍生物的重要論文
  • 湘雅醫院團隊黑素瘤研究成果登上《治療診斷學》封面
    紅網時刻10月28日訊(通訊員 羅鍾玲 嚴麗)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皮膚腫瘤與銀屑病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皮膚健康與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陳翔、印明柱團隊在頂級雜誌《治療診斷學》(IF=8.579)發表BET抑制劑(NHWD-870)研究性封面論文。論文標題為「BET抑制劑通過非經典NF-kB/SPP1通路抑制黑素瘤進展」。
  • 這期美國《動畫雜誌》的封面是一張來自四川的「面具」
    影片製作中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四川造」動畫大片《金色面具 英雄》登上美國《動畫雜誌》封面!8月,繼《大聖歸來》之後,由四川出版集團旗下的金色映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加拿大金色面具英雄項目公司聯合拍攝製作的《金色面具 英雄》 登上了動畫行業權威雜誌《動畫雜誌》(Animation Magazine)封面。
  • 廣州大學連出17項科研新成果,頻頻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7.閆兵教授團隊報導世界首個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日前,廣州大學大灣區環境研究院閆兵教授團隊與美國羅格斯大學Zhu Hao教授團隊密切合作,構建了世界首個基於納米材料結構數位化的納米生物效應資料庫
  • 揭開水稻「智慧」基因的奧秘,川農首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
    還記得那個因一篇水稻論文獲1350萬元(僅50萬元獎勵給團隊)科研經費的四川農業大學陳學偉團隊嗎?近日,這個科研團又有新的科研成果,並且還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而該論文的發表也實現了四川農業大學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零的突破。
  • 華為雲主導抗疫藥物篩選科研成果「神農項目」登上國際化學頂刊封面
    日前,化學信息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化學信息與建模)出版了2020年12月新冠特刊,封面為中國古代傳說人物神農「辨藥嘗百草」的畫面。
  •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
    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參與的「極光計劃」新發現登上《自然·天文》封面標誌著停滯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中國商業小衛星登上《NatureAstronomy》封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5日訊(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報導了清華大學作為科學總體,天儀研究院作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也標誌著,由於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樹宇課題組實現超寬時間窗口的反溶劑輔助鈣鈦礦成膜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光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樹宇課題組利用稀土離子摻雜實現了超寬時間窗口的反溶劑輔助鈣鈦礦成膜。3月10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電子材料》(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雜誌,並被選為封面文章。
  • 《金色面具英雄》登上美國《動畫雜誌》封面
    繼《大聖歸來》之後,由中國資本主導製作的動畫電影《金色面具 英雄》8月登上了動畫行業權威雜誌《動畫雜誌》(Animation Magazine)封面。據悉,《金色面具 英雄》由四川出版集團旗下的金色映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加拿大金色面具英雄項目公司聯合拍攝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