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
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的最新成果。
人的內心活動,竟然是可以被「觀測」到的。一見面,團隊負責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就用這個觀點顛覆了記者認知——內心想啥,外人怎麼能夠知道?記者追問:「比如聽到壞消息我很鬱悶,這也有可能觀測?」龔啟勇點點頭,「當然,因為大腦會有可見的反應。」
國內外大量研究已證明:人的精神活動並非虛無縹緲、不可認知,而會在大腦這個「載體」上有所體現。龔啟勇帶領他的團隊,在此基礎上推動了一個全新 的放射影像領域:Psychoradiology(精神放射影像學)。
「這門學科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人的精神出問題了,就會在大腦上有相應的影像表徵!」龔啟勇表示,這種表徵可能包括腦區體積變化、血流量增減、代謝水平變化等。
科學家們做的,就是找出這些表徵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從而為精神疾病的精準診治奠定科學基礎。
抑鬱症、精神分裂……精神疾病在當下並不陌生。單靠病人外在表象,醫生很難得出對疾病的精準判斷。「傳統手段很難發現病人大腦的異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黃曉琦研究員介紹,團隊整合了一些全球最先進的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把它們簡單理解為解析度更高的『高端相機』,研究人員用它們『拍』出病人大腦最細微的變化。」
龔啟勇介紹,目前團隊已發表論文逾百篇,找出一系列和精神疾病有關的影像表徵。其中以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最具代表性。
運用新型磁共振成像手段,團隊實現了多個「首次」——比如首次將精神分裂症分為以陰性症狀為主和以陽性症狀為主兩類。龔啟勇說,通過顯微成像技術,「我們觀察了不同病人的大腦神經纖維束,發現依據受損傷程度和區域,可以對疾病進行客觀影像分型,這為後續精準治療指引了方向。」 四川日報記者熊筱偉
來源:華西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