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

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的最新成果。

人的內心活動,竟然是可以被「觀測」到的。一見面,團隊負責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就用這個觀點顛覆了記者認知——內心想啥,外人怎麼能夠知道?記者追問:「比如聽到壞消息我很鬱悶,這也有可能觀測?」龔啟勇點點頭,「當然,因為大腦會有可見的反應。」

國內外大量研究已證明:人的精神活動並非虛無縹緲、不可認知,而會在大腦這個「載體」上有所體現。龔啟勇帶領他的團隊,在此基礎上推動了一個全新 的放射影像領域:Psychoradiology(精神放射影像學)。

「這門學科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人的精神出問題了,就會在大腦上有相應的影像表徵!」龔啟勇表示,這種表徵可能包括腦區體積變化、血流量增減、代謝水平變化等。

科學家們做的,就是找出這些表徵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從而為精神疾病的精準診治奠定科學基礎。

抑鬱症、精神分裂……精神疾病在當下並不陌生。單靠病人外在表象,醫生很難得出對疾病的精準判斷。「傳統手段很難發現病人大腦的異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黃曉琦研究員介紹,團隊整合了一些全球最先進的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把它們簡單理解為解析度更高的『高端相機』,研究人員用它們『拍』出病人大腦最細微的變化。」

龔啟勇介紹,目前團隊已發表論文逾百篇,找出一系列和精神疾病有關的影像表徵。其中以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最具代表性。

運用新型磁共振成像手段,團隊實現了多個「首次」——比如首次將精神分裂症分為以陰性症狀為主和以陽性症狀為主兩類。龔啟勇說,通過顯微成像技術,「我們觀察了不同病人的大腦神經纖維束,發現依據受損傷程度和區域,可以對疾病進行客觀影像分型,這為後續精準治療指引了方向。」 四川日報記者熊筱偉

來源:華西都市報

相關焦點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研究成果的亮點◎用學術語言來說是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疾患臨床研究從「0」到「1」的創新模式◎對老百姓來說這些研究,科學回答了「精神病到底是大腦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等問題,並推動人類向「精神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邁出了一大步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細胞》雜誌 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治療研究有...
    北京時間4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在神經性疾病基礎研究上的重大進展。研究論文名為《通過CRISPR-CasRx介導的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分化治療神經性疾病》,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完成。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潘建偉團隊量子研究再獲突破,登上《自然》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突破。11月19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該研究成果。據介紹,規範場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根基,主要用來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和湮滅過程。伴隨著規範場理論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各種規範場方程求解的計算複雜度非常高,對超級計算機的數值計算能力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 清華大學張悠慧團隊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論文登上《自然》雜誌
    ,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的「類腦計算完備性」 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這一成果標誌著清華大學在類腦計算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自然》雜誌對這一論文進行了解讀和評論。InfoQ 中文站翻譯並分享。以大腦為模型的硬體也許能夠給計算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但要在這種系統上實現算法卻是一個挑戰。本文所提出的概念框架可以簡化實施過程,加快這一領域的研究。下一代高性能、低功耗的計算機系統可以從大腦得到啟發。
  • 重醫團隊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重慶日報消息,11月30日,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中國萬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論文。研究從流行病學研究的視角,系統梳理、分析了萬州區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 良渚實驗室出新成果 這項和光合作用有關的研究登上《科學》雜誌
    掛牌僅四個月,良渚實驗室已出新成果。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細菌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結構,填補了人類在這一領域的認知空白。北京時間11月20日,這項成果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上。團隊照片 浙江大學 供圖在這項成果中,科研人員研究的古老光合細菌名為綠硫細菌。這是一種極端厭氧的原核光合生物,能夠在光照極弱的環境下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要捕獲環境中的微弱光子,離不開綠硫細菌特殊的光合作用反應中心。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雜誌
    2019年3月13日,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再登Nature雜誌。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2、華西藥學孫遜和高分子張凌團隊在亞單位疫苗遞送系統中取得進展  6月下旬,學校華西藥學院孫遜教授及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凌副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在
  •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科學家首次合成純碳環形分子 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olivia chan • 2019-08-17 16:50:37 來源:前瞻網 E5050G2
  • 南科大李貴新團隊在《自然-光子學》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李貴新課題組與法國波爾多大學教授Etienne Brasselet課題組合作,在非線性光學晶體中倍頻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級聯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Harmonic Spin-Orbit Angular Momentum Cascade in Nonlinear Optical Crystals」為題發表在《自然-光子學》(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2月15日,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同期刊發該團隊的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文章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據了解,國際上很多知名的研究團隊都在研究『抗抑鬱領域的新貴』氯胺酮的抗病機理。經過近4年的研究,胡海嵐團隊終於攻破了這個難題。」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中國科大量子研究再獲突破《自然》雜誌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
  • 半月之內,中科院金屬所成果再登《科學》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院士、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