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2020-12-05 北京大學新聞網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近幾年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使得對單一基因進行修飾的遺傳手段得到迅速發展,然而在哺乳細胞內基於基因完全敲除進行大規模功能性篩選的方法依然空缺。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為此開發了一種基於CRISPR/Cas9系統的慢病毒聚焦型人源細胞文庫、功能性基因篩選平臺以及基於高通量深度測序技術解析數據的完整技術路線。利用這一高效的新型遺傳篩選技術,成功鑑定出對兩種細菌毒素侵染宿主所必需的宿主受體、以及多種新型蛋白位點。這一強大的高通量基因篩選技術的建立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研究與病菌侵染相關的宿主蛋白及通路,還可以惠及眾多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的研究。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完成,與已經在《科學》雜誌發表的兩篇主題相近的文章比較,該工作所報導的方法具有更為廣泛的細胞系適應性,對於功能性基因的篩選和鑑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項研究成果是與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黃巖誼課題組合作完成的,4月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a CRISPR/Cas9 Library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in Human Cells)。其共同第一作者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周悅欣、朱詩優和蔡昌祖。研究課題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3166.html

編輯:拉丁

相關焦點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報導長非編碼RNA的高通量功能性篩選...
    然而,蛋白編碼基因僅佔3%不到的基因組,研究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非編碼元件在生命活動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非編碼RNA、特別是長非編碼RNA(lncRNA)的異常與癌症等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遺憾的是在已經注釋的超過兩萬多lncRNA中,絕大部分長非編碼RNA的功能未知,如何實現這類基因組元件的功能篩選已經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
  • Nature:魏文勝等細菌毒素侵染宿主機制獲進展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報導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2019年7月15日,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以長文形式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rogrammable RNA editing by recruiting endogenous ADAR using engineered RNAs」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名為LEAPER的新型RNA單鹼基編輯技術。
  •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康九紅課題組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Stem Cell》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05-11  瀏覽:
  • 2017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招聘公告
    北京大學魏文勝實驗室依託BIOPIC、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以及北大生命科學學院,著重發展和應用基因組編輯技術,涵蓋編碼及非編碼序列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組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以及精準醫療。在此基礎上,關注感染及癌症等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治療手段提供藥物靶點和思路。現招聘博士後及生物信息學工程師數名。
  • 霍邱籍博士後研究成果刊登著名雜誌《自然》!
    Aggarwal 教授課題組的博後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ture。    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自然》雜誌也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王壘課題組在《自然·人類行為》發表文章揭示...
    2017年11月27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王壘教授課題組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發表題為「Regional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ersonality」的文章。
  • 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新型RNA單鹼基編輯技術
    健康是生命之基,人民對生命規律的好奇和探索使得生命科學成為經久不衰的熱門研究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也不斷加大對該領域的投資,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國的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取得了許多激動人心的成果北京大學魏文勝課題組以長文形式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Programmable RNA editing by recruiting endogenous ADAR using engineered RNAs」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名為LEAPER的新型RNA單鹼基編輯技術。
  • 東南大學課題組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 北大第一醫院楊勇課題組成果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上發表
    近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楊勇教授課題組與醫科院基礎所張學教授課題組合作,在遺傳性皮膚病的病因學研究方面再獲重要突破。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純發-甲型外胚葉發育不良的致病基因為HOXC13,揭示了HOXC13基因在人類皮膚附屬器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 北大生科院吳虹課題組《自然·通訊》發表文章
    2020年4月2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虹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RIM21 and PHLDA3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Crosstalk between the PI3K/AKT Pathway
  • ...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Cell發表研究成果...
    (BIOPIC)、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安進(Amgen)公司Jackson G.這也是申佔龍教授課題組與張澤民教授課題組及美國科學家團隊於2018年在Nature發表題為Lineage tracking reveals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T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文章後,再次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報導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研究成果。
  • 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表綜述 系統總結人類...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教授與文路副研究員受邀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發表綜述,系統總結了國際上近年來在人類生殖系細胞單細胞組學測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南開大學李魯遠課題組研究成果在Cancer Research雜誌發表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佟聞) 日前,我校藥學院教授、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魯遠教授的聯合研究團隊(南開大學與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在缺氧誘導因子HIF1α氧非依賴降解機制研究領域的一項成果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會刊
  • 1個星期內,南京大學在《自然》雜誌連發表3篇論文,牛!
    不到半月(3月6日-3月13日,可以說一個星期內),南京大學接連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三篇重要成果論文,具體如下:1、《自然》: 自然界中首例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酶 南京大學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能夠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一類酶家族,相關成果
  • ...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清華新聞網8月4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教授與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等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DWARF14蛋白是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14 is a non-canonical hormone
  • 地空學院魯安懷/李豔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陸地熱泉自然...
    /李豔課題組題為「Photoreduction of inorganic carbon(+IV) by elemental sulfur: Implications for prebiotic synthesis in terrestrial hot springs」的研究成果。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報導新型RNA甲基化修飾的高清圖譜
    2017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Base-Resolution Mapping Reveals Distinct m1A Methylome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Encoded Transcripts」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