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

2021-01-10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課題組和醫學院饒子和課題組等闡明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

清華新聞網8月4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謝道昕教授與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饒子和院士等合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DWARF14蛋白是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WARF14 is a non-canonical hormone receptor for strigolactone)的研究論文,闡明了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的受體D14,發現了新型的激素活性分子CLIM,並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底物-酶-活性分子-受體」激素識別機制。

植物激素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受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激素對於生物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和繁衍生息等各種生命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闡明激素的受體識別機制,對於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提高生物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學領域歷經一個世紀的科學探索,揭示了受體可逆地結合和釋放配體分子的「受體-活性分子」識別規律;迄今發現的所有經典動植物激素的受體都是可逆地結合激素活性分子、調控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2016年8月1日《自然》在線發表的研究結果則闡明了同時具有生成激素活性分子和不可逆地結合激素活性分子雙重特性的新型受體,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底物-酶-活性分子-受體」識別規律;這是生命科學激素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自然》同期的News & Views專文評述了該工作的重大科學意義。

植物科學領域至今已經闡明了生長素、赤黴素、乙烯、細胞分裂素、脫落酸、油菜素內酯、茉莉素、水楊酸和獨腳金內酯九類經典激素的受體,謝道昕教授及其合作者闡明了其中茉莉素和獨腳金內酯兩類重要激素的受體。2009年發現的茉莉素的受體COI1蛋白,遵循生物學領域經典的「受體-活性分子」識別規律、可逆地識別激素活性分子JA-Ile,調控植物的防禦反應和生長發育。2016年最新闡明的獨腳金內酯受體D14,則遵循「底物-酶-活性分子-受體」新型識別規律,既生成激素活性分子、又不可逆地結合激素活性分子,調控植物分枝等重要生長發育過程。

植物分枝是農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農藝性狀,對於植物株型和作物產量有重要影響;獨腳金內酯不僅作為新型植物激素調控植物分枝,還作為根際信號調節「植物與共生真菌」及「植物與寄生雜草」的互作。該最新發表在《自然》上的論文綜合採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生物質譜、化學合成等多方面的研究手段,通過對D14、突變蛋白D14(G158E)和突變植物d14-5的生物化學和分子遺傳學鑑定,以及對獨腳金內酯誘導形成的D14-D3-ASK1複合物的生物質譜、生物化學和晶體結構的分析,發現受體D14蛋白水解各種不同結構式的獨腳金內酯分子,生成同一來源於獨角金內酯D-環的活性分子CLIM、將CLIM完全包裹在其催化中心並以共價鍵方式不可逆地結合CLIM、招募F-box蛋白D3、觸發激素信號傳導鏈;該研究還發現,受體D14蛋白在生成激素活性分子、感知活性分子和招募F-box蛋白的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構象變化,揭示了D14-D3的精細互作面及其在獨腳金內酯信號通路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並在植物體內鑑定了與受體D14通過共價鍵結合的獨腳金內酯活性分子CLIM。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生姚瑞楓、醫學院博士畢業生明振華、醫學院助理研究員閆利明博士和生命學院博士生李素華為該文共同第一作者,謝道昕教授、婁智勇教授及饒子和院士為該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南發俊研究員、清華大學鄧海騰教授和何偉教授等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部分工作。北京大學夏斌教授、羅佗平教授、清華大學劉剛教授、尹正教授、付華教授等為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建議。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測試中心蛋白平臺、蛋白質中心晶體平臺、藥學院藥物平臺提供了寶貴的支持。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及日本KEK光子工廠為衍射數據收集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支持。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和農業部項目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pdf/nature19073.pdf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悸寔 李含

 

 

相關焦點

  •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12-26 甘曉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植物獲得了複雜而精巧的機制調控可塑性生長能力,以增強其對多變複雜環境的適應性。激素對於植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衍生息等各種生命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闡明植物激素的感知及其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防禦反應的機制,是植物生物學的前沿領域。
  • 北京大學瞿禮嘉課題組和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發現CLE家族小肽的...
    CLE小肽家族是植物多肽激素中最大的一個家族,包含32個成員,目前已經報導的CLE小肽的功能多與幹細胞相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小肽就是導管分子分化抑制因子TDIF/CLE44/CLE41,其受體為富亮氨酸重複類受體激酶PXY,TDIF-PXY信號通路控制著植物維管束中形成層細胞的複製。
  •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田志剛課題組合作在《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自身活化性 SLAM家族受體在NK細胞「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生命學院李磊課題組在細胞壁miRNA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年1月1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磊研究員課題組在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RNA775 Regulates Intrinsic Leaf Size and Reduces Cell Wall Pectin Levels by Targeting a 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in Arabidopsis
  • 李毅課題組揭示了一種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重要激素——乙烯有利於...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毅教授課題組近日在eLif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 viral protein promotes host SAMS1 activity and ethylene production for the benefit of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
  •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
    生命學院時松海和史航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與合作者聯合繪製人體和小鼠m6A和m6Am...
    2019年10月29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課題組合作在此外,m6A可以被YTH家族蛋白(YTHDF1/2/3)和hnRNP蛋白(hnRNPA2B1,hnRNPC)識別,從而決定mRNA的命運並參與一系列的生物學過程調控,如調節晝夜節律、精子生成、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神經發育等生命活動。
  • 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聯合小組由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饒子和共同領銜,先後有20多個課題組參與。他們利用前期冠狀病毒研究以及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共同開展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究。早在2003年「非典」暴發之後,饒子和院士便果斷促成多方合作組成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SARS研究小組」,僅一個月就首次解析出SARS冠狀病毒蛋白酶的三維結構,為抗SARS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植物天然產物作為內源性小分子參與了自身重要生理活動,例如調控植物自身的生長發育和抵禦病蟲害,同時也是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分子的主要來源。因此,解析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對於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研究和開發創新藥物治療人類重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 生命科學學院蔣爭凡課題組發現錳離子是細胞內的天然免疫激活劑和...
    近日,國際免疫學著名學術期刊Immunity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蔣爭凡研究組在天然免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Manganese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GAS-STING Pathway for Double-stranded DNA and Is Required for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DNA
  • 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
    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在細菌curli菌毛生成系統膜上通道複合物的結構以及底物識別機制上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curli菌毛生成系統的組裝和底物識別」(Assembly and substrate recognition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發文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課題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杰研究員課題組長期從事核糖體翻譯過程中的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以及抗生素作用機制的研究。現因科研工作需要,公開招聘博士後1-2名,技術員1-2名。
  • 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課題組揭示擬南芥器官生長調控新機制
    近日,廣東省植物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黃騰波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2019年影響因子:8.512,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 「Plant U-box E3 ligases PUB25 and PUB26 control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2020年4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Cell出版社期刊Cell Report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Asymmetric Expression of SAUR Genes Mediated by ARF7/19 Promotes the Gravitropism and Phototropism
  • 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報導新型RNA甲基化修飾的高清圖譜
    2017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Base-Resolution Mapping Reveals Distinct m1A Methylome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Encoded Transcripts」的研究論文。
  • 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課題組發現高等植物花粉管控制自身運輸方向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的演化理論認為,在陸地上生長的高等植物是從生長在水中的藻類演化而來的。在從水中生存到陸地生長的轉變過程中,植物需要演化出新的結構以適應少水或缺水的新環境,例如演化出了維管束組織以便給植物提供更好的物理支撐和營養物質的遠距離運輸;演化出位於表皮的保衛細胞能加強植物細胞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等等。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2019/06/05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