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8 北大新聞網

植物生長時刻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正確地對重力與光信號做出向性反應是植物順利存活的重要保證。2020年4月2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Cell出版社期刊Cell Report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Asymmetric Expression of SAUR Genes Mediated by ARF7/19 Promotes the Gravitropism and Phototropism of Plant Hypocotyl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SmallAuxinUpRNA(SAUR)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中的作用機制,完善了植物向性調控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

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生長的過程中,莖或根的彎曲生長均依賴於生長素的不對稱分布。有趣的是,當植物的生長偏離豎直方向感受到重力刺激後,莖與根中的生長素都在下側有更多積累,然而莖會逆重力向上生長,根卻向重力向下生長。因此,向性生長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在植物不同器官中存在特異性,它們最終決定植物的器官向哪個方向彎曲生長,但是具體的分子機制很不清楚。

陳浩東課題組首先通過大豆的組學分析,鑑定到一組重力刺激後在大豆胚軸兩側不對稱分布的SAUR基因。而後,分析獲知它們在擬南芥中同源性最高的是SAUR19亞家族基因,並通過遺傳學實驗證實擬南芥中SAUR19亞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對於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均是必需的。進一步深入研究表明,SAUR19亞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依賴於轉錄因子ARF7與ARF19的作用。總結起來,重力或光引起的生長素的不對稱分布可通過轉錄因子ARF7與ARF19激活SAUR19亞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調控胚軸兩側細胞的不對稱伸長,進而調控植物胚軸的負向重力性以及向光性生長(見附圖)。該課題組此前發現了光在子葉和胚軸中差異性調控一類SAUR基因的表達從而形成對這兩者生長的相反調控(Sunet al., 2016, PNAS; Dong et al., 2019, Plant Cell)。這些工作共同闡明了SAUR家族基因的器官或組織特異性表達在植物應對環境變化中發揮的關鍵作用。

ARF7/19-SAUR19信號通路調控植物胚軸向重力性與向光性的分子機制

該工作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完成,已出站博士後王笑一和於仁波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陳浩東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已畢業博士生汪加軍、林澤川,在讀博士生韓雪、鄧兆國,以及範六民教授、何航副研究員和鄧興旺教授。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7529或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0)30429-0


相關焦點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2020年7月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 「Light modulates the gravitropic responses through organ-specific PIFs and HY5 regulation of LAZY4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鄧興旺/陳浩東團隊發現植物光信號轉導及泛素連接酶激活新機制
    PIF3穩定性的E3泛素連接酶,並發現了SCF這一類泛素連接酶激活的新機制。鄧興旺/陳浩東團隊近期的研究鑑定到促進PIF3降解的一組新的E3泛素連接酶SCFEBF1/2,與此前報導的CRL3LRBs不同,SCFEBF1/2正調控光形態建成。該研究發現,暗中生長的植物見光過程中,SCFEBF1/2可以通過泛素化PIF3促進其快速降解,該調控過程依賴於被光激活的光敏色素誘導的PIF3的磷酸化。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是一種介導植物抗蟲的重要激素,轉錄因子MYCs是JA途徑中的關鍵調控因子。MYC家族轉錄因子調控下遊多種抗蟲相關次生代謝物質的合成代謝相關基因,包括TPS基因。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D-E)煙粉蝨的生測實驗:Col-0和AtPIF3-OE植物上煙粉蝨產卵量(D)和偽蛹數(E)的統計。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acid, JA)是一種介導植物抗蟲的重要激素,轉錄因子MYCs是JA途徑中的關鍵調控因子。MYC家族轉錄因子調控下遊多種抗蟲相關次生代謝物質的合成代謝相關基因,包括TPS基因。
  • 北大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近期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研究發現HY5在光下還可通過蛋白-蛋白直接互作增強BIN2(BRASSINOSTEROID-INSENSITIVE 2)的激酶活性,抑制幼苗下胚軸伸長。  油菜素內酯(Brassinosteroid, BR)是一種能夠促進細胞伸長的植物激素。BR信號通路中的關鍵負調控因子GSK3β蛋白激酶BIN2通過磷酸化轉錄因子BZR1(BRASSINAZOLE-RESISTANT 1)導致BZR1降解來抑制下胚軸伸長。已有研究顯示在HY5過表達株系內BZR1蛋白表達顯著下降,但調控機制未知。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Plant Cell | 鄧興旺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來源 | 因此,光調控的頂端彎鉤和子葉的發育對植物存活意義重大。:發現有兩組功能不同的SAUR基因參與調控光介導的子葉和頂端彎鉤打開的過程,一組以SAUR17為代表,另一組以SAUR50為代表。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教授課題組、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齊志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揭示了轉錄抑制子與DNA形成液液相分離的新機制。該研究發現擬南芥轉錄抑制子VRN1與DNA形成液液相分離,揭示了相變的分子機制,為理解轉錄抑制子調控染色質結構變化和基因轉錄調控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 南科大鄧興旺團隊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長期傑出訪問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課題組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許冬清實驗室合作,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LD-REGULATED GENE 27 integrates signals from light and the circadian rhythm to promote hypocotyl growth
  • 福建農林大學許衛鋒團隊發現根系向水性調控新機制
    Cell Reports | 福建農林大學許衛鋒團隊發現根系向水性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教授團隊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Light-dark Modulates Root Hydrotropism Associated with Gravitropism by Involving Amyloplast Respons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發現光暗變化影響植物根系向水性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已有的一些植物生物學研究表明,小肽分子可以作為重要的信號參與這些過程,而細胞膜定位的類受體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 RLK)可能作為感知這些信號分子的受體。2009年,人們發現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ANXUR1/2參與了對花粉管完整性的調控,因為缺失這兩個受體之後花粉管一萌發就提前發生爆炸,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雌方組織),雙受精無法完成。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植物維管發育表觀調控機製取得進展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錢偉強課題組聯合賀新強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題為「ActiveDNA甲基化(5-methylcytosine,5mC)是一種植物和動物保守的用來沉默轉座子並調節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修飾。DNA甲基化模式可以通過DNA被動或主動去甲基化來改變,過去的研究證據表明,DNA去甲基化參與調節植物發育,但具體作用仍然知之甚少。在維管植物中,木質部負責水分運輸並提供機械支撐。
  • 生命科學學院蘇曉東實驗室揭示茉莉酸信號通路中轉錄因子調控新機制
    (bHLH)家族的轉錄因子MYC2與DNA複合物晶體結構,發現轉錄因子的多聚化調控茉莉酸信號通路基因表達的新模式。茉莉酸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幫助植物抵抗外源環境壓力,以及調控植物自身生長發育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信號通路中的核心轉錄因子是一類屬於bHLH家族的蛋白,包括MYC2、MYC3等。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該信號通路中轉錄因子的調控能力主要和其自身在植物中的表達量相關,其結構細節及聚集狀態從未被研究過。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10月24日,這項重要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碳氫鍵活化是有機化學的聖杯,而基於碳氫鍵活化的有機分子精準轉化則是聖杯中的明珠,一直備受合成化學家關注。自由基的氫原子轉移策略是實現碳氫鍵官能團化一種有效途徑,得到廣泛地研究。然而,為了實現有機分子的精準轉化,實現有機分子中碳氫鍵的自由基選擇性攫氫和控制攫氫後的碳自由基的不對稱轉化等兩個非常關鍵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2】。近日,周軍教授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題為O-GlcNAc transferase regulates centriole behavior and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to promote ciliogenesis的論文,揭示了O-GlcNAc在纖毛穩態調控中的新機制【3】。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of O-GlcNAc mod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首次報導O-GlcNAc修飾這一細胞營養感受器與纖毛這一細胞天線之間的密切關係,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2】。
  • 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
    是在動物的細胞凋亡中發揮重要作用一類半胱氨酸蛋白酶,而在植物中還沒有發現。protein Rp1-D21 likely by affecting its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玉米ZmMCs在調控NLR類免疫受體蛋白Rp1-D21介導防衛反應中的新機制。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與發育激素交互作用新機制
    over growth by interfering with gibberellin signaling cascade」的文章,發現了抗病與發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新機制,為抗病及高產協調的農作物設計育種提供了思路。
  • 最新發現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蘭州大學向雲課題組揭示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 Rab GTPases在植物極性細胞生長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RabA4亞家族成員在花粉管頂端呈現「倒錐形」的分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