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2020年7月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 「Light modulates the gravitropic responses through organ-specific PIFs and HY5 regulation of LAZY4 expression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與重力對植物的調控緊密關聯,以種子植物幼苗階段為例,當種子在土壤中萌發後,根無論從哪個方向長出來,都會很快在重力的作用下調整為向下生長以固著和吸收營養水分,胚軸則逆重力快速向上生長以突破土壤;見光後,植物迅速開啟適合光合作用的光形態建成發育過程(頂端彎鉤打開、子葉打開延展),此後其生長方向同時受到光與重力的調控。

陳浩東課題組的研究發現,黑暗環境中,抑制光形態建成的轉錄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 (PIFs) 能直接結合到重力信號正調控因子LAZY4基因的啟動子上並激活其表達,使植物的胚軸在暗中能維持很好的負向重力性,利於其向上生長突破土壤;見光後,PIFs蛋白迅速降解,LAZY4表達量下降,胚軸的負向重力性變差。在根中,促進光形態建成的轉錄因子ELONGATED HYPOCOTYL5 (HY5) 可以直接結合到同一個靶基因LAZY4基因的啟動子上並激活其表達,從而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有利於根向下扎得更深。總結起來,該研究揭示了光通過兩組不同的轉錄因子,器官特異性地調控重力信號因子LAZY4基因的表達,抑制胚軸的負向重力性卻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的機制。

光信號抑制胚軸的負向重力性卻促進根的正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該工作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現代農學院完成,博士後楊盼宇為本文的第一作者,鄧興旺教授和陳浩東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已畢業博士生文啟明、已出站博士後於仁波,在讀博士生韓雪。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7/17/2005871117

來源:北大生科院

相關焦點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正確地對重力與光信號做出向性反應是植物順利存活的重要保證。of Plant Hypocotyl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SmallAuxinUpRNA(SAUR)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中的作用機制,完善了植物向性調控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Plant Cell | 鄧興旺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來源 | 因此,光調控的頂端彎鉤和子葉的發育對植物存活意義重大。光信號通路的信號因子(如光受體、COP1/DET1、PIFs等)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和暗形態建成的機制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了,但是這些信號因子是如何調控細胞不對稱伸長從而最終影響不同植物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的目前還很不清楚。
  • 鄧興旺/陳浩東團隊發現植物光信號轉導及泛素連接酶激活新機制
    光提供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能量,同時作為核心環境信號因子調控著植物各個階段的生長發育。此前,通過篩選與光受體相互作用的因子,人們鑑定到光信號通路的核心轉錄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 3 (PIF3)。在暗中,PIF3穩定存在,利於植物在土壤等暗環境中的生長;見光後,PIF3迅速降解,伴隨著啟動植物的光形態建成等生命過程。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北大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20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ELONGATED HYPOCOTYL 5)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 植物維管發育表觀調控機製取得進展
    該研究藉助獨特的擬南芥管狀分子異位誘導系統VISUAL(Vascular Induced System Using Arabidopsis Leaves),通過一系列的甲基化組和轉錄組分析,確定了DNA主動去甲基化在維管發育中的作用,並揭示了木質部管狀分子分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 南科大鄧興旺團隊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長期傑出訪問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課題組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許冬清實驗室合作,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LD-REGULATED GENE 27 integrates signals from light and the circadian rhythm to promote hypocotyl growth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與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亟須得到解答。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植物生理生化重點實驗室揭示磷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本網訊    近日,植物生理學與生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Plant Cell在線發表題為「The Ubiquitin E3 Ligase PRU1 Regulates WRKY6 Degradation to Modulate Phosphate Homeostasis in Response to Low-Pi Stress in Arabidopsis
  • 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調控網絡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網絡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植物的生長具有高度可塑性,可以通過感知複雜環境的變化做出對生長發育有利的決策,種子休眠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種子休眠是一種適應性症狀,當外部環境不利於植物生長時抑制種子萌發;當種子感知並整合來自環境的適宜的溫度和光照等信號後,才打破休眠並啟動胚胎的重新發育【1】。但是目前對於種子萌發發生的信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2018年3月13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經典期刊《Oncogene》在線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研究組題為「C9orf140, a novel Axin1-interacting protein, mediates the negative feedback loop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在植物中,CRYs主要參與調控光形態建成、開花時間、生物節律性等重要生長發育過程。CRYs在植物中還發揮其他的功能,包括植物晝夜節律、氣孔開放、根系生長、滲透脅迫反應、避蔭、葉片衰老等的調節。>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hotoactivation of Arabidopsis CRY2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藍光受體隱花色素CRY2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同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然而光是如何影響植物抗病性,病原微生物又是如何適應宿主抗性機制從而促進自身的傳播等問題,尚亟待得到科學解答。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開花是被子植物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的中間過程,是植物一生中最重要的過程之一,在植物的發育過程中受到嚴格的調控,植物的開花時間也受到了光照、溫度、逆境脅迫等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合適的開花時間能夠讓植物繁衍得以生存,而通過對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麥等開花時間的精細控制可以得到更高的產量,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
  • 生命科學學院鐘上威實驗室揭示植物機械碰觸「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除冬小麥外,許多植物也都需要經過冬天才能開花,稱為「冬性植物」。 那麼植物是如何保持「過冬的記憶」呢?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該過程受表觀遺傳調控。冬季的低溫通過染色質修飾,逐漸關閉抑制開花的關鍵基因FLC,而且只有經過足夠長時間的低溫,FLC對開花的抑制作用才能消除,讓植物能在第二年光溫條件適宜時開花。對捕蠅草捕蟲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只有連續碰觸兩根纖毛,且間隔時間低於20秒,才能觸發捕蟲器的閉合。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Nat Communi鄧興旺/朱丹萌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 (ELONGATED HYPOCOTYL 5) 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華中農業大學徐芳森課題組發現茉莉酸信號參與調控缺硼引起的擬南芥生長抑制
    已有證據表明,缺硼條件下多種植物激素參與了植物的缺硼反應,比如在低硼處理的擬南芥和甘藍型油菜中均發現茉莉酸相關基因和蛋白存在表達差異。茉莉酸(Jasmonates, JA)是調節植物生長發育、抵禦逆境脅迫的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但是,JA如何參與調控植物響應缺硼脅迫的機制還沒有明確的研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