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擬南芥幼苗的光形態建成北京大學供圖

擬南芥幼苗的暗形態建成 北京大學供圖

通常,動物用眼睛感知光線,將光信號轉換為電脈衝傳送到大腦,以此解釋所看見的東西。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明星基因」COP1

光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能源,還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因子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

早在1880年,達爾文父子就利用趨光性表現最為明顯的植物幼苗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植物的運動》裡詳細地記錄了植物的趨光性。一百多年來,植物學家們不斷探索著植物的光受體、光周期反應、信號傳遞過程等。

在光下,植物的幼苗會發育出適於光合作用的形態特徵,張開富含葉綠體的葉片,儘可能縮短下胚軸,這種發育模式是植物的「光形態建成」。

而在暗處,它則儘可能減少損耗,葉片呈黃白色的、較小,頂端呈鉤狀彎曲,同時莖細而長,呈現類似豆芽的形態,這種發育模式被稱為「暗形態建成」。

1989年初夏到1991年底,鄧興旺做博士後期間,發現並鑑定了一類植物突變體即使處在黑暗中,也仍然生長出和光照下一樣的形態。據此他定名為COP1因子。1992年,在進入耶魯大學工作第一年,他成功克隆出了COP1,這是第一個被克隆的光形態建成核心調控因子。

過去的30年中,COP1參與的光信號調控網絡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COP1並非是一個植物特有的調控因子,它擁有非常保守的生化功能和序列特徵,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植物、動物、真菌)中。」本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生韓雪介紹。

「在植物COP1被克隆後,對哺乳動物COP1的研究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與植物不同,哺乳動物的COP1廣泛參與癌症發生、糖脂代謝、發育等方面,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基因』。」她說。

精細調控作物出土

「我們這30年來的研究大概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年之前,主要探究COP1存在於什麼樣的蛋白狀態,它進行調控時與哪些因子構成複合體等。」在2000年之後,在延續之前研究的同時,展開了依據COP1生化活性的功能研究。」鄧興旺說。

2000年,鄧興旺等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揭示,COP1本身是一個E3泛素連接酶,在動物和植物中都具有保守的生化特徵,通過降解HY5等重要光正調控蛋白,調控光形態發育。

「這是研究的一個裡程碑,我們了解了植物一個極其重要光調控蛋白的本身生化活性,為以後研究它是怎麼調控和被調控,有了明確的方向。」鄧興旺說。

幼苗出土便是這一調控過程的典型現象。韓雪介紹,種子剛發芽的時候,處於黑暗中,這時啟動暗形態建成發育模式,COP1起主導作用。同時由於被土壤覆蓋,幼苗承受著巨大的機械壓力,這些壓力會刺激乙烯激素的分泌,使它呈現黃化、頂端彎鉤產生。

快要出土的時候,土壤縫隙中會透出細微的光,這時COP1因子活性會減弱,乙烯的分泌會減少。而在出土之後,COP1和乙烯通路活性非常弱,HY5因子起主導作用。

「這個調節過程非常精細,種子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能穿透土壤,COP1像一個精確的尺子,隨時都在測量種子離土壤表面有多遠。」

了解了這些,就能根據COP1的活性進行選育,使作物發芽率更高,出土更整齊。「為了提高發芽率,往往會一穴多種,現在可以一穴一種,能為後期培育省去不少麻煩。」

提供更多個性化選擇

鄧興旺表示,目前對COP1的功能、調控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整個調控框架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其中很多深層次的東西仍然不清楚。

「我們目前發現了它在光形態建成所起的作用,它也許在其它生長過程中也起著作用。整個機體是如何控制某個基因在不同環境、不同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呢?其中的機理與細節還不清楚。隨著技術條件的發展,會不斷帶來新突破。」他說。

他表示,未來,希望研究COP1的時空調控關係,「隨著時間、光照條件等的變化,COP1在植物細胞中的位置和生化活性有什麼變化,這個調控的動態過程是怎樣的。」

「隨著植物識別光、傳遞信號的研究進步,在育種和種植的時候就會更加精細。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控制光照時長、周期,播種間距,提高不同作物的品質和性狀,滿足消費者更豐富、個性化的需求。」他說。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林榮呈告訴《中國科學報》,光信號轉導是近40年植物生物學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COP1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與機制的破解。

「COP1工作堪稱一個經典,它是少有幾個先從植物中發現後又在動物中被找到並證實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之一,推動了生命科學蛋白質命運決定的研究。」林榮呈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0.100044

相關焦點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光信號調控植物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
    光和重力是兩個核心物理環境因子,共同調控著植物的形態與向性,然而這兩個信號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還很不清楚。,揭示了光信號差異性地調控植物不同器官向重力性的分子機制。光與重力對植物的調控緊密關聯,以種子植物幼苗階段為例,當種子在土壤中萌發後,根無論從哪個方向長出來,都會很快在重力的作用下調整為向下生長以固著和吸收營養水分,胚軸則逆重力快速向上生長以突破土壤;見光後,植物迅速開啟適合光合作用的光形態建成發育過程(頂端彎鉤打開、子葉打開延展),此後其生長方向同時受到光與重力的調控。
  • 植物如何看見「光」?—新聞—科學網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北大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20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ELONGATED HYPOCOTYL 5)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鄧興旺/陳浩東團隊發現植物光信號轉導及泛素連接酶激活新機制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鑑定了調控植物光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IF3穩定性的E3泛素連接酶,並發現了SCF這一類泛素連接酶激活的新機制。光提供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能量,同時作為核心環境信號因子調控著植物各個階段的生長發育。此前,通過篩選與光受體相互作用的因子,人們鑑定到光信號通路的核心轉錄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 3 (PIF3)。在暗中,PIF3穩定存在,利於植物在土壤等暗環境中的生長;見光後,PIF3迅速降解,伴隨著啟動植物的光形態建成等生命過程。
  • 南科大鄧興旺團隊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該研究鑑定了一個整合光信號和生物鐘節律的關鍵因子,揭示了光信號和生物鐘節律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新機制。為了適應周圍環境光信號和生物鐘節律的變化,大多數具有固著生長習性的植物,已經進化出了複雜而靈活的信號網絡,它直接精細調控各種生理活動和發育過程。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正確地對重力與光信號做出向性反應是植物順利存活的重要保證。,揭示了SmallAuxinUpRNA(SAUR)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中的作用機制,完善了植物向性調控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
  • 植物抵禦害蟲的蛋白酶抑制劑基因調控研究獲進展
    昆蟲的啃食會快速激活植物體內的茉莉酸信號系統,且目前大多分離到的蛋白酶抑制劑基因均受到茉莉酸的調控,因此,目前普遍的觀點是茉莉酸信號是調控蛋白酶抑制劑合成的主要的信號分子。然而,植物體內是否存在別的信號調控的蛋白酶抑制劑仍然未知。
  •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昆明動物所阿爾茨海默病基因表達譜與調控網絡研究獲進展 2017-09-2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在姚永剛指導下,昆明動物所博士研究生徐敏和博士張登峰等對報導的AD腦組織表達譜數據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合分析,以探究AD發展過程中基因表達譜及調控網絡的改變,尋找AD發生過程中起關鍵節點作用的上遊調控因子。研究人員收集了目前為止最大的AD相關腦區表達數據集並進行整合分析,獲得了穩健的AD差異表達基因集,構建了精細的AD調控網絡。
  • 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調控網絡被揭示
    種子休眠是一種適應性症狀,當外部環境不利於植物生長時抑制種子萌發;當種子感知並整合來自環境的適宜的溫度和光照等信號後,才打破休眠並啟動胚胎的重新發育【1】。但是目前對於種子萌發發生的信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雙子葉植物在黑暗的土壤中進行暗形態建成,具有一個頂端彎鉤和較小的閉合且黃化的子葉以保護脆弱的頂端分生組織在穿過土壤的過程中不受傷害;當幼苗穿出土壤見到光之後,頂端彎鉤內側細胞和子葉中的細胞會快速延展,促使頂端彎鉤和子葉迅速打開,以利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次生壁是植物生長的物質基礎,影響生命活動的眾多生理過程。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核編碼的線粒體交替氧化酶(Alterative oxidase1a,aox1a)作為一個模式系統已經被用於研究線粒體和細胞核之間的逆行或壓力信號(Retrograde signaling)。在抗黴素A(Antimycin A)誘導下,rao7/myb29突變體與野生型比較具有更高的AOX1a表達與蛋白水平;多種與線粒體壓力有關的基因表現為增強的轉錄豐度,表明RAO7/MYB29具有負向調控線粒體壓力響應的作用。激素應答標記基因的Meta-分析和下遊轉錄因子網絡的鑑定揭示了MYB29具有複雜的相互調控網絡,包括乙烯、茉莉酸、水楊酸、活性氧信號等各種乙烯響應因子和WRKY轉錄因子。
  • 研究揭示藍光信號與油菜素甾醇信號協同調控植物開花的新機制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論文揭示了CRY2介導的藍光信號和內源油菜素甾醇(BRs)信號途徑和協同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機制。植物最終能否成功地進行有性繁殖取決於精確的開花時間,因此,開花時間的調節對植物完成世代交替至關重要。藍光是太陽光的一部分,能夠調控植物從萌發到開花的整個發育過程。光裂解酶類似的藍光受體隱花素Cryptochrome(CRY)在植物中調控開花時間、光形態建成和生物鐘等,而在動物中主要功能就是生物鐘的調控。擬南芥CRY2主要調控光周期誘導的開花時間。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植物維管發育表觀調控機製取得進展
    該研究藉助獨特的擬南芥管狀分子異位誘導系統VISUAL(Vascular Induced System Using Arabidopsis Leaves),通過一系列的甲基化組和轉錄組分析,確定了DNA主動去甲基化在維管發育中的作用,並揭示了木質部管狀分子分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 Nat Communi鄧興旺/朱丹萌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徵。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構建了以HY5 (ELONGATED HYPOCOTYL 5) 為中央樞紐的光信號轉導網絡,奠定了HY5作為轉錄因子的「明星」地位。
  • 華南植物園茉莉酸甲酯信號途徑的調控模式研究獲新進展(圖)
    DELLAs通過與JAZs的競爭性結合調控JA信號途徑的「抑制釋放模型」圖  赤黴素(Gibberellins,GAs)調控茉莉酸甲酯(JA)的信號轉導途徑,而JA信號途徑在植物發育和脅迫誘導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JA作為植物發育中重要的信號途徑,一直是研究熱點。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發文綜述總結脂質調控植物低氧應答的研究進展
    水淹導致的低氧脅迫對植物生長發育、分布和產量等影響極大。為適應低氧環境,植物進化出一系列形態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策略,重編程細胞代謝和信號網絡,以逃避或延長植物在低氧脅迫下的生存。已有研究揭示,植物細胞通過類泛素化N-末端蛋白降解機制,調控膜脂錨定的乙烯轉錄因子ERF-VII家族的穩定性,來實現對低氧脅迫的感知和信號轉導,表明膜脂分子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機制一直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