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植物抗病與發育激素交互作用新機制

2020-12-05 科學網

 

來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阿肯色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lant hormone jasmonate prioritizes defense over growth by interfering with gibberellin signaling cascade」的文章,發現了抗病與發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新機制,為抗病及高產協調的農作物設計育種提供了思路。相關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發表是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員,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洋(Sheng Yang He),以及阿肯色大學楊亦農教授,這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支持。

 

植物抗病性往往以發育抑制作為代價,但相關的調控機制不清楚。

 

茉莉酸是一種植物激素,參與調控植物的免疫(抗病)反應,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長。赤黴素是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是第一次綠色革命的靶標。之前何祖華課題組曾發現水稻赤黴素代謝的新途徑後(Zhu et al.,2006,Plant Cell),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抗病性與發育互作的激素調控,使之能應用於抗病和高產的分子育種。

  

在這篇文章中,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經過長期的研究,在抗病與發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發現在水稻中通過RNA幹擾的方法下調茉莉酸的信號途徑,可以使水稻快速生長,株高和粒長明顯增加,遺傳分析證明是激發了赤黴素途徑。

 

進一步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使赤黴素信號的關鍵抑制子DELLA蛋白SLR1累積,植株矮化;而在茉莉酸途徑減弱時,SLR1蛋白快速降解,植株生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何勝洋實驗室發現,模式植物擬南芥的茉莉酸信號突變體也有赤黴素相關的表型。超表達茉莉酸信號的關鍵抑制子JAZ同樣能使植物表現為赤黴素超敏感的表型。像在水稻中一樣,JA也可以使擬南芥的DELLA蛋白累積。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JAZ-DELLA的直接相互作用可以競爭DELLA-PIF的直接相互作用。這說明在雙子葉和單子葉植物中抗病與發育的交互作用調控機制是保守的。這些研究成果為抗病及高產協調的農作物設計育種提供了思路。(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面對不同環境壓力,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精細的調控機制來響應外界的刺激,以此來實現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例如,當植物遭遇病原侵害時,往往會以犧牲正常生長發育為代價,轉移更多的資源用於激活防禦系統來抵抗病菌入侵。然而,未加限制的防禦啟動會浪費了自身有限的資源,不利於植物的生長發育。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動員植物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S-ABA)是植物五大內源激素之一,在植物生長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報導表明,ABA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參與調節植物非生物逆境脅迫適應生理過程,被稱為植物「脅迫激素」。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
  • 成都生物所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在植物生長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報導表明,ABA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參與調節植物非生物逆境脅迫適應生理過程,被稱為植物「脅迫激素」。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
  • 獨腳金內酯——具有植物保護潛力的新型植物激素
    在其發現近40年後,有研究表明其對真菌也有生理作用,能誘導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菌絲分枝,而叢枝菌根可促進有機磷和其他礦物的吸收增加,改善土壤微環境,使植物持續生長。獨腳金內酯廣泛存在於高等植物中,於2008年被認定為一種新型植物激素,近年來關於獨腳金內酯生物學功能的研究成為了植物學界研究的熱點。
  • ABA等植物激素調控與蛋白翻譯後修飾研究
    景傑生物/報導 編者按: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細胞接受一定信號誘導,在植物特定組織代謝合成,並通過與特定蛋白質受體結合來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微量生理活性有機物質。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在植物應對逆境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此外, 對侵染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研究還發現了植物響應真菌和昆蟲免疫反應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差異, 鑑定了一批重要的植物免疫相關基因, 建立了植物防衛相關基因表達資料庫PlaD. 1.5 揭示了多種防衛相關激素參與免疫調控的分子機理 植物激素在植物免疫應答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 李傳友研究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
    激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方方面面。傳統認為,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膜上。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長素等激素的受體卻定位於細胞核中,這非常類似於動物激素的「核受體」。目前,人們對於植物激素「核受體」的生理意義及作用機理尚所知甚少。 茉莉酸是來源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主要調控植物的免疫反應和適應性生長。對應於病蟲侵害或其它逆境刺激,活性茉莉酸被其「核受體」COI1識別而釋放核心轉錄因子MYC2的活性,進而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激活茉莉酸響應基因的表達。
  • 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遺傳發育所李傳友小組發現植物激素「核受體」作用機理傳統認為,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膜上。最近研究表明,茉莉酸、生長素等激素的受體卻定位於細胞核中,類似於動物激素的「核受體」,但對植物激素「核受體」的生理意義及作用機理尚所知甚少。 茉莉酸來源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免疫反應和適應性生長。
  •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12-26 甘曉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植物獲得了複雜而精巧的機制調控可塑性生長能力,以增強其對多變複雜環境的適應性。激素對於植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衍生息等各種生命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闡明植物激素的感知及其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防禦反應的機制,是植物生物學的前沿領域。
  • 研究揭示抑制植物免疫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Alberto Macho研究組在PLoS Pathogens上,發表了題為A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 prevents MAPK-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SGT1 to suppress plant immunity的研究論文。
  • 科普:植物激素並不可怕,植調劑也沒那麼神奇!
    一 什麼是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體內合成,並從產生之處運送到別處,對生長發育產生顯著作用的微量(1μmo1/L以下)有機物。也被稱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內源激素。
  • 研究發現Hippo通路成員MOB1調控茉莉酸及植物發育的機制
    Hippo信號通路在調控動物細胞分裂、器官大小和腫瘤發生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當前動物和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植物中相關研究還比較少。MOB1是該通路的核心成員,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高度保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程佑發研究組前期發現擬南芥MOB1A在生長素介導的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Cui et al., 2016, PLoS Genetics)。為了進一步揭示擬南芥MOB1基因家族的作用,研究人員採用了遺傳學、生化、細胞生物學和組學等手段,發現MOB1A與MOB1B在體內相互作用,具有相似的表達模式和蛋白亞細胞定位。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植物激素與植物生長調劑的正確認識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我們先一起了解一個概念,什麼是植物激素,什麼是植物生長調節劑。   植物激素:指植物體內各器官分泌的一些數量微少而效應很大的有機物質,也稱內源激素,它從特定的器官形成後,就地或運輸到別的部位發揮生理作用,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傳統觀點認為,植物抗病與產量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猶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最近在理想株型水稻高產與抗病協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IPA1既能提高水稻產量又能增強對稻瘟病抗性的調控新機制。研究發現IPA1的磷酸化修飾是平衡產量與抗性的關鍵調節樞紐。
  • 獨腳金內酯與其他植物激素聯動研究的探討
    作者:劉月欣,轉載註明:生物技術育種SL如何發揮生物學功能以及如何與其他激素髮揮協同或拮抗作用一直是植物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如今研究表明,SL與細胞分裂素(cytokinin,CK)、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煙素(karrikins)等激素在部分生物學功能中均有直接聯繫。本文將介紹SL與這些激素的聯合作用途徑。
  • 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號傳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茉莉酸(Jasmonate,JA)激素是植物體內一類非常重要的脂類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某些重要的生長發育過程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葉片表皮毛的起始、花青素的積累及抗凍害反應等。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我們從評述中節選了植物抗性與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的進展,以方便從事該領域相關研究的朋友們查看。 抗性與基因沉默 在自然環境中, 植物會面臨多種生物脅迫。細胞自噬可調節免疫相關的程序性細胞死亡, 在植物對病毒感染的響應中起作用。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