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落酸誘導植物抗病研究獲得進展
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S-ABA)是植物五大內源激素之一,在植物生長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報導表明,ABA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參與調節植物非生物逆境脅迫適應生理過程,被稱為植物「脅迫激素」。然而,有關ABA在抗病方面所起的作用仍存在爭議。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譚紅團隊田間試驗發現,使用低濃度外源S-ABA (以下簡稱ABA,2~4 mg/L)處理作物後,可提高多種作物的廣譜抗病特性。
-
脫落酸受體研究獲新進展
Eric Xu)教授,加州大學植物遺傳生態學系朱健康教授等多國科學家聯手在11月6日的《自然》(Nature)在線版上發表ABA受體研究新成果文章「A gate–latch–lock mechanism for hormone signalling by abscisic acid receptors」。
-
研究發現PRC2複合體能夠緩衝ABA誘導的植物凋亡
植物激素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對於提高植物對乾旱等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具有關鍵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ABA能夠通過誘導葉片凋亡促進植物對於營養的再利用,從而提高植物的耐受性。 博士研究生劉春梅、程靜菲為共同第一作者,實驗材料與實驗平臺獲得植生生態所研究員徐麟的幫助。相關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近日,植物學報發布了主編評述 「2018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該文對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評述, 旨在全面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熱點, 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綜述 | 植物中脫落酸(ABA)動態調節、信號及功能
JIPB在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趙楊課題組題為「Abscisic acid dynamics, signaling and functions in plants」的綜述論文 ,該綜述總結了近年來關於植物激素ABA的主要研究成果,重點討論了 ABA在代謝水平的動態調節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植物激素—脫落酸
(1)促進衰老、脫落植物器官脫落時會形成離層,例如葉片脫落時會在葉柄和莖之間形成離層。離層的形成是器官脫落的直接原因,而脫落酸能促進離層的形成,進而促進脫落。(2)抑制生長脫落酸可以抑制整株植物和離體器官的生長。還可以抑制種子萌芽。*脫落酸對生長的抑制是可逆的,去除脫落酸後,植物器官會正常生長。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專輯」將回顧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我國在生命科學各領域所取得的重要進展和突出成就,展望未來發展趨勢。該文從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病原基因組研究、病原效應蛋白研究、植物與病毒互作機制研究、免疫與生長平衡、抗病蟲基因的分離鑑定和抗病蟲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控與生物技術7個方面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梳理,並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
-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
例如,各種不利環境因子可誘導植物合成脫落酸激素(Abscisic acid, ABA)從而抑制種子萌發和萌發後生長發育。然而,植物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才有可能發育成正常的植株。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ate, JA)是植物體內一類十分重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在一些作物及擬南芥中抑制種子萌發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楚。 2020年10月6日,雲南大學餘迪求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密西根大學Gregg A.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現葉片是脫落酸合成的主要器官—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研究組與塔斯馬尼亞大學Timothy J. Brodribb研究組合作,提出脫落酸合成部位的新觀點。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分子中心侯興亮課題組的博士後劉海倫和李宇歌副研究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植物調節抗病響應的新機制。EDS1是植物免疫響應的重要調控因子,參與植物抗病的basal抗性以及R蛋白介導的ETI過程。EDS1在細胞內具有質核分布的特點,面臨病原菌入侵時,細胞核中EDS1的積累是後續抗病信號放大的重要條件,但其核質穿梭過程如何調控並不清楚。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動員植物防衛系統的指揮官。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但人們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最近的聯合研究,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PNAS|李來庚揭示脫落酸通過磷酸化NST1調節擬南芥次生細胞壁的形成機制
某些特定類型的細胞在停止延伸後會沉積較厚的次生細胞壁(SCW),從而賦予這些專門化細胞以獨特的功能,例如機械支持,水和養分的長距離傳導,對生物脅迫的抵抗力,豆莢脫落和花粉釋放。SCW主要由纖維素,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組成。植物次生細胞壁(SCW)的沉積和木質化受季節因素和非生物脅迫的影響,這些響應可能涉及脫落酸(ABA)。但是,涉及的機制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產抗病的分子機理
傳統觀點認為,植物抗病與產量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猶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最近在理想株型水稻高產與抗病協同調控機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揭示IPA1既能提高水稻產量又能增強對稻瘟病抗性的調控新機制。研究發現IPA1的磷酸化修飾是平衡產量與抗性的關鍵調節樞紐。
-
點亮之路: 植物自發光工程化研究進展
植物生物發光史1986年,當菸草被設計成穩定表達螢火蟲螢光素酶,在添加螢光素酶底物後產生發光時,首次證明了植物的生物發光。自這一突破以來,各種生物發光酶/底物對被用於研究基因表達[2]。雖然利用植物細胞進行生物發光分析是很常見的,但是螢光素的成本和傳遞到整個植物和組織的局限性阻礙了全植物成像的進展。
-
非生物脅迫誘導植物葉綠體降解
非生物脅迫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影響葉綠體的穩定性並誘導葉綠體的降解(葉片由綠變黃的一個過程),從而引起植株的早衰,並最終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目前對脅迫條件下葉綠體降解的具體過程和調控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汪松虎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Dr.Blumwald實驗室合作,在擬南芥中克隆和鑑定了一個未知功能的新基因,命名為CV (chloroplast vesiculation)。非生物脅迫可以誘導激活CV基因的表達。表達後CV蛋白進入葉綠體,與光合系統II的亞基發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影響光合系統II的穩定性,從而誘導葉綠體的解體,形成囊泡化。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與發育激素交互作用新機制
文章的通訊作者發表是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員,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洋(Sheng Yang He),以及阿肯色大學楊亦農教授,這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支持。 植物抗病性往往以發育抑制作為代價,但相關的調控機制不清楚。
-
植物激素與植物生長調劑的正確認識_化肥綜合_中國化肥網
四、脫落酸:代號為ABA。 1963年,美國的Addicott等在研究棉花蕾鈴脫落時,發現一種能引起脫落的活性強的化合物,命名為脫落素Ⅱ(abscisinⅡ)。同一年,英國的Wareing等研究引起樺樹、槭樹休眠的化合物,從這些樹的葉子中分離出一種能誘導休眠的活性物質,命名為休眠素(dormin)。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例如,各種不利環境因子可誘導植物合成脫落酸激素(Abscisic acid, ABA)從而抑制種子萌發和萌發後生長發育。然而,植物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發,才有可能發育成正常的植株。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ate, JA)是植物體內一類十分重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在一些作物及擬南芥中抑制種子萌發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