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揭開水稻「智慧」基因的奧秘,川農首次登上頂級《科學》期刊
據悉,該論文題為「水稻轉錄因子IPA1促進高產並提高免疫」。由四川農業大學作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完成。通俗來講,研究揭示了一個有「智慧」的基因,它不僅能提高水稻產量,更能根據水稻生長實際情況,使水稻在受到「水稻癌症」稻瘟病侵襲時,化身「超人」,激活水稻的免疫系統。該研究對水稻產量和安全意義重大。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得益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在我國科學家多年不懈努力下,糧食高產優質的夢想已在田間落地萌芽 1月8日,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 媒體報導---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
得益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在我國科學家多年不懈努力下,糧食高產優質的夢想已在田間落地萌芽 1月8日,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植物抗病基因RP1進化研究獲進展
病害是影響作物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研究發現水稻轉座子受馴化選擇和在抗病抗逆中的調節功能
該項研究發現自然條件下一個活躍的反轉錄轉座子HUO(「活」),該轉座子廣泛存在於野生稻基因組中,部分存在於考古水稻樣本和農家種中,但在現代栽培稻中丟失。研究揭示HUO通過表觀遺傳學途徑影響基因組水平的功能基因,激活基因組的不穩定性/防衛反應,這些都有利於野生稻適應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對203份水稻微核心種質進行基因分析表明,WED基因存在自然變異,其中84.7%的水稻中缺失該基因。 白葉枯病是水稻三大傳統病害之一,迄今已在不同水稻品種中鑑定到多個白葉枯病抗病蛋白。由於這些抗病蛋白在結構上存在多樣性,不同類型抗病蛋白介導的抗病機制沒有明確的交互現象,使得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水稻中存在多樣性的抗病蛋白介導的白葉枯病抗病信號途徑。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我國育種家楊守仁先生等提出高產水稻指標:半矮杆、穗大且直立、分櫱中等,耐肥抗倒、生物量大、穀草比高。袁隆平先生認為超高產雜交水稻在形態上主要特點是上部3片功能葉要長、直、窄、凹、厚,葉面積較大,並且可以兩面受光而互不遮蔽,提出庫大源足是高產的前提,新株型特徵和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是實現超高產水稻育種技術路線。2010年,李家洋先生克隆出理想株型基因IPA1。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分櫱作為著生稻穗的特殊分枝,是決定水稻產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解析水稻分櫱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水稻株型改良和品種設計方面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水稻粒形和粒重的遺傳基礎十分複雜,不同品種控制粒形的基因不盡相同,大多都由多基因/QTL控制。目前,已檢測到近100個與粒寬相關的QTL分布在水稻的12條染色體上。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 (張光恆等, 2004) 曾在水稻第1、2、3、6、8 和12號染色體上檢測到9個粒寬相關QTL。此後,精細定位和分子克隆的粒寬QTL 逐漸增多。
-
「專家評述」無限風光在險峰——水稻的白葉枯病害難題被攻克
該研究成功分離鑑定到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為水稻白葉枯病的長效防控鋪平了道路。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1.100143專家評述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超過半數人口的主糧。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研究揭示乙烯和茉莉酸信號途徑相互應答介導水稻響應刺吸式昆蟲的...
in rice」,該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在響應刺吸式昆蟲的過程中所激發的乙烯和茉莉酸信號途徑的應答機制。 乙烯(Ethylene,ET)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JA)信號傳導途徑在介導植物響應生物脅迫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兩種信號途徑在介導植物抗病過程中的相互應答也多有揭示。在植物抵禦刺吸式昆蟲取食的過程中,ET和JA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如何,尚缺乏研究。褐飛蝨是以刺吸式的方式專一性取食水稻的害蟲,對水稻生產危害嚴重。
-
錢前/欒升揭示PSL1在調節細胞結構和水分關係方面的作用機理
New Phytol | 錢前/欒升合作揭示PSL1在調節細胞結構和水分關係方面的作用機理來源 | 中國水稻研究所網站編輯 | 奕梵葉片形態是最重要的農藝性狀之一,是理想株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用於水稻的品種改良和分子育種。水稻是一種熱帶和亞熱帶的糧食作物,生長季節中的高溫和強光會導致嚴重的水分流失,植物通過卷葉來應激響應中午的極端溫度和光照,從而減少水分流失,植物「中午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這種午間「小睡」是避免環境脅迫損害的關鍵適應機制。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