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 媒體報導---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李家洋院士在田間觀察水稻性狀。(資料圖片)

李家洋院士團隊在田間。(資料圖片)

育種技術創新是糧食安全的保障

解析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分子機制是世界性科學難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然而,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得益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在我國科學家多年不懈努力下,糧食高產優質的夢想已在田間落地萌芽

  1月8日,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項技術給予品種設計育種研究領域新的啟迪,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一場水稻育種領域的新「綠色革命」正拉開帷幕。

  兩次綠色革命「搭臺唱戲」

  繼「水稻高稈變矮稈」「中國雜交水稻」後,「超級水稻」躍躍欲試

  回溯水稻育種史,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與某個關鍵基因的發現與大規模應用有關。

  20世紀初以來,小麥、水稻等作物的高稈品種倒伏現象越發嚴重,成為限制農作物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由於作物的抗倒性與莖稈的堅韌程度以及根系發育的好壞有著密切關係,種植矮稈品種成為防止倒伏最有效的措施。為此,各國育種工作者紛紛開展作物品種矮化研究。

  隨後,以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小麥研究部主任諾曼·勃勞格為首的小麥育種家,利用日本「農林10號」矮化基因為矮源,與抗銹病的墨西哥小麥進行雜交,育成了30多個矮稈、半矮稈品種。其中,有些品種的株高僅有40至50釐米,同時具有抗倒伏、抗銹病、高產的突出優點。通過水稻由高稈變矮稈並輔助農藥和農業機械的途徑,人們解決了當時19個發展中國家的糧食自給問題,這種高產現象被稱為「第一次綠色革命」。

  創新齒輪的牽引一次次驅動全球發展,中國雜交水稻便是第二次綠色革命時期的傑出代表。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團隊在海南島發現一株野敗不育水稻,經多年努力,在全國大協作下將三系雜交稻配套成功,再次大幅提升水稻產量,並迅速掀起一批第三世界國家種植雜交水稻的熱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姆博曾稱,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繼國際上培育半矮稈水稻之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從「綠色革命」的沿襲中不難發現,水稻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重大戰略需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可耕地不斷減少、土壤退化等條件制約下,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成為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奮鬥的目標。

  隨著功能基因組不斷發展,育種學家提出「品種設計育種」,夢想能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在品種設計育種實施過程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的綜合改良,全球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跨越。

  「面對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迫切需要更加精準高效的育種技術,即通過品種設計進行多基因複雜性狀的定向改良,從而達到高產優質的目標。」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為突破水稻產量瓶頸,育種家提出了「理想株型」的概念。他們希望培育出分櫱數適宜、莖稈強壯、穗大粒多的高產理想株型品種,同時兼具優良的食用品質,這成為實現新一輪綠色革命的關鍵。

  高產優質可以兼得

  藉助水稻株型改良實現水稻單產躍升,破解了世界性科學難題

  「高產、優質、穩產、高效」,這8個字是育種學家永恆的命題。然而長久以來,水稻產量與品質間的相互制約是阻礙水稻「既高產又優質」的頑疾。

  「水稻產量與稻米品質性狀的形成由多基因組成的精細網絡調控,而闡明調控網絡的組成與機理極具挑戰。構成產量與品質各要素之間相互制約調控的關係複雜,使得解析水稻產量與品質的分子機理成為世界性科學難題。」李家洋表示,如果通過傳統育種方法改良水稻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具有很大不確定性,且費時費力。

  曾幾何時,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們更多關注於水稻材料的新穎性,對綜合性狀的聚合及水稻理想株型和產量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則認識非常有限。然而,以培育「理想株型」為契機,無論是雜交水稻育種,還是「超級稻」研究,它的核心就在於藉助水稻株型改良來實現水稻單產的躍升。

  「株型改良在提高產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水稻產量和品質相互制約、矛盾的原因在於:高產等位基因附近攜帶了品質不好的等位基因,通過傳統育種不易剔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韓斌介紹,分子設計的概念,就是在了解機理的基礎上,鑑定出高產優質的基因並組合在一起,最終找到最佳培育方案。

  回憶起過去「大海撈針」式的基因尋覓之路,韓斌仍記憶猶新,「2005年,我們繪製出水稻基因圖譜。它就像人體解剖圖一樣,近4萬個基因、1000多種材料擺在眼前,等待重新測序。我們反覆研究和統計每個品種的某一性狀是由哪個基因控制,探尋各基因組之間存在關聯性的蛛絲馬跡,才能最終選出合適的品種進行雜交」。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我國科學家團隊圍繞「水稻理想株型與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核心科學問題,取得了累累碩果:他們創建了直接利用自然品種材料進行複雜性狀遺傳解析的新方法;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礎,發現了理想株型形成的關鍵基因——IPA1,它的應用可使帶有半矮稈基因的現有高產品種產量進一步提高;此外,還闡明了稻米食用品質精細調控網絡,用於指導優質稻米品種培育;並建立了高效精準的設計育種體系,雜交培育了一系列高產優質新品種……這為解決水稻產量與品質互相制約的難題提供了有效策略。

  由於成績顯著,該項目研究成果已經兩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共發表論文120多篇,被SCI引用8000餘次,其中8篇代表性論文引用超過2300次。

  「超級水稻」完美現身

  株高適宜、莖稈粗壯、熟期早、抗逆性強、增產效果顯著……

  對比同類技術,由我國科學家團隊主導的這場綠色革命究竟「新」在哪裡?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糧食作物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這是傳統育種手段難以做到的。」項目推薦人、中科院院士李振聲在推薦詞中寫到,該項目設計育種技術的突破,正是對高產優質等複雜性狀分子機理的闡明,打破了無法通過田間觀察方式判斷水稻品質的局限。

  「通過分子標記選擇,成功實現了水稻高產和優質聚合一體的目標。這項成果還將進一步擴展到其他作物的育種之中,引發一場新的綠色革命。」李振聲說。

  如今,研究團隊已經育成「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它具有株高適宜、分櫱適中、無效分櫱很少、莖稈粗壯、根系發達等明顯的理想株型特徵,且熟期早,抗逆性強,增產效果顯著,適合機械化或直播等高效、輕簡的栽培方式。通過連續兩年的萬畝示範顯示,該品種平均產量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0%以上。

  「中國水稻育種技術的發展同時反映出我國科技發展軌跡:早年間,我們的水稻研究跟著別人走;慢慢的,發展成為並駕齊驅;現在,各個方面正逐漸形成引領之勢。」李家洋說。在這支水稻設計育種先鋒隊裡,有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科研精英們。他們彼此就代表著所在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圍繞科學問題,聯合優勢學科,深入合作攻關。

  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錢前在採訪時表示,通常,一個水稻新品種的培育還需「十年磨一劍」。然而,在激烈競爭形勢下,各國科學家都在努力縮短育種周期,特別是在發現了一個控制水稻高產的基因時。而對於我國科學家團隊來說,這一時間已縮短至5年,甚至理論上還可以更快。

  放眼未來,加快眾多優良基因聚合、培育新品種之路仍任重道遠。讓我們期待下一次綠色革命依舊在中國熱土上絢爛新生。

  (原載於《經濟日報》 2018-01-13 08版)

相關焦點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得益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在我國科學家多年不懈努力下,糧食高產優質的夢想已在田間落地萌芽  1月8日,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2017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將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2017年度「國家三大獎」即將揭曉 歷屆「最高獎」給了誰  人民網北京1月8日電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即將召開。這是繼2017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獎勵大會「變臉」後首次與公眾見面。
  • 陳十一、謝曉亮獲2017年度「求是獎傑出科學家」
    頒獎典禮由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教授和查懋聲主席致辭開始,至基金會顧問楊振寧先生演講落幕,揭曉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和「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花落誰家。 2017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授予南方科技大學陳十一教授和哈佛大學及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分別由孫家棟教授、施一公教授上臺頒獎,並介紹兩位獲獎人在其研究領域中取得的傑出貢獻。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導。
  • 200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情況分析
    2003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情況分析經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籤署,授予劉東生、王永志兩位院士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經國務院批准,授予「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研究」等18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酶轉化法生產Rh2等人參稀有皂苷」等19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2017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2017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桂戰略、人才強桂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對
  • 奏響中國創新最強音——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王澤山、侯雲德兩院士摘取2017年度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雙響」,基礎原創「多點開花」;科技獎勵「年度大戲」彰顯時代意義,中國力量再攀高峰……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8日在京舉行。
  • 2017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主要從事水稻分子育種新方法、有利等位基因發掘、分子育種與分子遺傳資料庫和功能基因組學等研究,積累了以高代回交導入係為代表的大量分子育種材料,在國際的水稻遺傳育種領域具有較為廣泛的聯繫和影響。課題組承擔了包括國際合作 「蓋茨基金」、國家「自然基金」、「863」、「重大專項」等在內的研究項目。
  • 施一公等獲100萬獎勵!
    根據《陳嘉庚科學獎獎勵條例》《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條例》和《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條例實施細則》規定,經陳嘉庚科學獎各評獎委員會嚴格評審,並經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理事會審議批准,決定授予《實驗發現五夸克態》等5個項目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授予關啟安等6人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 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 陳十一、謝曉亮獲傑出科學家獎
    原標題: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  求是基金會主席查懋聲(左)和「衛星之父」孫家棟(右)為陳十一(中)頒獎。澎湃新聞記者周航圖  據《勞動報》報導,昨天,「2017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在復旦大學舉行。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農業科技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農作物育種中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技術是雜交育種技術。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
  • .| 附名單: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2017年度海洋優秀...
    論壇開幕式上還為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2017年度海洋優秀科技圖書獲得者頒發獎勵證書。論壇近800餘人參會、評選論文集共2類150餘冊。    △ 會議現場  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蔣興偉院士代表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委員會宣讀2017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的決定
  • 創新動力更強勁——2017年度湖南省科技創新獎綜述
    在5月4日舉行的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上,211項成果(團隊)分獲2017年度省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印遇龍院士獲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孫侖泉、董朝陽2人獲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些獲獎項目和獲獎人在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充分反映了我省在相關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產業升級、科技惠民提供了強大支撐。
  •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日前,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在江蘇沭陽獲得豐收。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都怎麼花的?
    據媒體報導,收到獎金沒幾天,錢七虎便主動提出將全部獎金捐出,納入他此前設立的公益基金,重點資助西部和少數民族的貧困學生。王澤山、侯雲德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2017年度兩位獲獎者王澤山和侯雲德,他們的獎金都是500萬元,對於如何花掉這筆獎金,他們的回答都是「用於科學研究」。
  • 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
  • 揭秘超級雜交水稻
    水稻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依靠科技進步繼續大幅度提高水稻單產,是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選擇。近幾十年來,不同國家紛紛提出了以提高水稻產量潛力為主要目標的育種計劃。我國也於1996年啟動了超級稻育種計劃並後來居上,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
  •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情況分析2017/3/24 10:29: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根據 FAO 統計,2014 年度世界水稻播種面積約 16,325 萬公頃,總產量約74,096 萬噸,平均單產約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6年的耕耘與禾下乘涼夢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此時的他已經90歲高齡,當被人攙扶著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勳章時,全國億萬觀眾即欣慰,又感嘆歲月不饒人。袁隆平在雜交水稻56年的深耕與「禾下乘涼夢」,闡釋了這位人民科學家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青春即是汗水和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