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

2020-11-23 中公網校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主要從事水稻分子育種新方法、有利等位基因發掘、分子育種與分子遺傳資料庫和功能基因組學等研究,積累了以高代回交導入係為代表的大量分子育種材料,在國際的水稻遺傳育種領域具有較為廣泛的聯繫和影響。課題組承擔了包括國際合作 「蓋茨基金」、國家「自然基金」、「863」、「重大專項」等在內的研究項目。課題組共有農科院一級人才1名、二級人才3名;課題組的5名研究員分別在分子育種、數量遺傳、功能基因組和植物病理等方面有深厚的學術造詣。

因本課題組所承擔的項目需要,現擬招聘項目助理1名,具體要求如下:

一、崗位職責

1、負責項目的日常財務報銷;

2、協助課題組長進行實驗室的管理;

3、協助課題組長進行項目管理和匯報及驗收;

二、應聘條件

1、本科及以上學位,原則上年齡不超過30周歲;

2、能吃苦耐勞,熱愛科研,勤勉敬業,有很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英文寫作及口頭表達能力優選,有農業專業以及有水稻分子育種專業特長的優先;

4、具有科研助理經驗的優先。

三、應聘者提供材料

有意願者請填寫《個人信息登記表》,並提供個人簡歷(附近期照片),包括學習、培訓與工作經歷等信息;學位與學歷證明;相關業務能力的證明材料,包括論文、表彰獎勵、專業技術職稱以及有關證件等複印件。

四、招聘程序

應聘者請將有關資料發送到wsh-wang@163.com。經初選後,通知應聘者面試。

五、聘用期及工資待遇

1、聘用期為3年(包括2個月試用期),聘用期滿後,根據個人表現和工作需要可長期聘用。

2、提供集體宿舍床位,並按國家規定為聘用人員辦理社會保險。

3、工資待遇面議;根據工作任務、個人資歷與表現確定工資額度與薪酬增長幅度。

4、工作地點:北京市海澱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內。

5、其他具體事宜面議。

六、聯繫方式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郵編:100081

聯繫人:王文生,電話:010-82106694

原標題: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項目助理招聘啟事

點擊下載>>>

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項目助理招聘個人信息登記表.doc

(責任編輯:李亦)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分子育種生涯從這裡啟航
    也期待朋友們能夠藉此感悟到傳承與弘揚科學精神和科研文化的重要性。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旁邊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簡稱遺傳發育所),其前身為遺傳研究所。作為浙江農業大學的客座研究生,本人於 1991 年 4 月至1992 年 9 月在遺傳所陳英和朱立煌兩位老師的實驗室從事博士研究(圖片1-2)。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TheCropJournal》《作物學報》招聘1人公告 2020-02-03 17:48:39|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一、 The Crop Journal 簡介、招聘條件和崗位職責The Crop
  •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日前,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在江蘇沭陽獲得豐收。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同時,江西省萍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顏龍安先生利用「野敗」育成不育系珍汕97A。1981年,福建省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謝華安先生育成具有抗病性強、配合力高、米質優良的恢復系明恢63。明恢63與珍汕97A配製的強優勢組合汕優63產量高,且具有抗病、耐低磷鉀、耐高低溫、米質較好、適應性廣等特點,累計推廣6287.7萬公頃。三系雜交稻平均產量比一般普通良種增產20%左右,畝產能達到430公斤。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農業科技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農作物育種中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技術是雜交育種技術。與常規雜交育種和常規轉基因育種相比,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具有如下優勢:1、利用了作物中普遍存在的隱性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理論上所有遺傳背景的作物都可以創製成相應的智能不育系,使雜種優勢資源(優質基因)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從而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2、終止轉基因花粉的受精過程, 一方面使被轉入的基因不能傳播到其它作物,另一方面也使雜交後代植株中沒有外源的轉基因元件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這項技術給予品種設計育種研究領域新的啟迪,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一場水稻育種領域的新「綠色革命」正拉開帷幕。  兩次綠色革命「搭臺唱戲」  繼「水稻高稈變矮稈」「中國雜交水稻」後,「超級水稻」躍躍欲試  回溯水稻育種史,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與某個關鍵基因的發現與大規模應用有關。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新的控制水稻粒寬和粒重的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培育高產水稻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近20年來的研究表明,水稻粒形和粒重的遺傳基礎十分複雜,不同品種控制粒形的基因不盡相同,大多都由多基因/QTL控制。目前,已檢測到近100個與粒寬相關的QTL分布在水稻的12條染色體上。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 (張光恆等, 2004) 曾在水稻第1、2、3、6、8 和12號染色體上檢測到9個粒寬相關QTL。此後,精細定位和分子克隆的粒寬QTL 逐漸增多。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 媒體報導---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
    這項技術給予品種設計育種研究領域新的啟迪,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一場水稻育種領域的新「綠色革命」正拉開帷幕。  兩次綠色革命「搭臺唱戲」  繼「水稻高稈變矮稈」「中國雜交水稻」後,「超級水稻」躍躍欲試  回溯水稻育種史,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與某個關鍵基因的發現與大規模應用有關。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西甜瓜分子遺傳育種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該研究是承擔國家自然基金和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等項目,於2015-2017年在我校向陽基地及西甜瓜分子育種實驗室完成,該研究為甜瓜進化和關鍵農藝性狀改良提供了基因組學理論基礎,為進一步開展甜瓜品質育種提供重要基因資源與數據參考。
  • 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本報記者 齊芳攝/光明圖片  天高雲淡、風吹稻浪,溫暖的秋陽中,江蘇省沭陽縣青伊湖農場迎來了水稻豐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研究組與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院李金軍研究組合作,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嘉優中科系列新品種」獲得了豐收,種植嘉優中科1號水稻品種的兩塊田實收測產表明,平均畝產分別為913公斤和909.5公斤,比當地主栽品種畝產增產200公斤以上。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組與中國農科院水稻所、深圳農業基因組所錢前研究組聯合,經過精心設計,以超高產但綜合品質差的品種「特青」作為受體,以蒸煮和外觀品質具有良好特性的品種「日本晴」
  • 探訪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一天可檢測3萬個樣本,30秒鐘鑑別大米...
    11月10日,在四川省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推介暨學術交流會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下稱:省農科院生核所)副所長宋軍對分子育種技術介紹道。什麼是分子育種技術?分子育種能為農作物育種帶來哪些變革?當天,記者走進四川唯一、西南地區最大的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一探究竟。
  •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2021年博士招聘公告
    1934年,是省政府直屬的公益一類農業科研事業單位,下設15個專業研究所(中心),建有國家水稻工程實驗室、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等30多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科研創新平臺。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目前,我國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全部為國產自育,水稻生產用種的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良種覆蓋率超過97%,水稻種業市值超過185億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第一單位共審定水稻新品種74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新育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稻新品種。
  • 預告|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講壇(四)
    報告題目:小麥適應性進化:分化與融合報 告 人:魯 非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時 間:2020年10月30日 上午10:00承 辦:全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組委會主 持 人:張愛民教授(有關內容將於本月26日在Nature Genetics 發表)
  • (090102)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學術型)導師簡介 - 北京農學院研究生...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863計劃農業信息技術方向首席專家,亞太地區農業遙感信息網絡專家組成員,農業部科技委委員,北京農業信息化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學會計算機農業應用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應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科技含量最高的最美園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歐淑清)今年9月,在會展中心舉行的2018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和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博覽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201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落戶大鵬新區,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農業基因組學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所,主要從事農業基因組學、農業動植物分子育種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推動生命科學前沿學科與農業、食品與健康、生態與環境等三大領域的交叉融合,促進前沿科技在農業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前身,這裡只是一個製衣廠,現在的辦公場所以前都是廢棄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