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2020-11-28 新華網客戶端

  江蘇省沭陽縣青伊湖農場正在收割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嘉優中科1號。本報記者 齊芳攝/光明圖片

  天高雲淡、風吹稻浪,溫暖的秋陽中,江蘇省沭陽縣青伊湖農場迎來了水稻豐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研究組與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院李金軍研究組合作,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嘉優中科系列新品種」獲得了豐收,種植嘉優中科1號水稻品種的兩塊田實收測產表明,平均畝產分別為913公斤和909.5公斤,比當地主栽品種畝產增產200公斤以上。

  這也意味著我國科學家突破傳統育種技術,走出了分子育種的新路,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核心戰略支撐。

  嘉優中科系列水稻:

  找到水稻質與量的「黃金分割點」

  自然界總有它的法則,農作物的質與量的優勢往往不可兼得。對水稻來說,高產的往往有品質差、抗病蟲害能力低的問題,但這些性狀好的水稻卻常常不會太高產。長江中下遊稻區就遇到了這個問題——近20年來,長江中下遊地區水稻產量進入一個緩慢增長期,主要表現為產量與早熟、品質、抗病蟲和抗逆性等其他優良性狀之間的矛盾、品種退化等問題。在目前高產栽培條件下,這種矛盾越來越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們一直在思索:究竟能不能找到水稻質與量的「黃金分割點」,讓綜合能力達到最佳?

  項目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介紹,運用分子模塊設計育種的理念和技術,科學家們經過精心的雜交「設計」,育成了具有超高產、早熟和抗稻瘟病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1號、2號、3號三個雜交粳稻新品種分別通過2016年上海市、江西省和浙江省審定,後續新組合也正在參加國家及不同省的區試。

  在江蘇沭陽種植的就是嘉優中科1號。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條件下,它比當地主栽品種畝均增產2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稻穀2.8元計,農民每畝可增收560元以上。李家洋說:「嘉優中科系列品種具有理想株型的超級稻株葉形態及高產、多抗、早熟、矮稈抗倒的優點,適宜在長江中下遊稻區種植,在長江以北可作一季中稻,在長江以南可作單季晚稻或連作晚稻。」

  或許這一點就是水稻質與量的「黃金分割點」:這些品種既實現了水稻超高產和抗性提升的完美結合,又實現了水稻種植區域北移,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有著廣闊的推廣前景。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

  突破傳統育種技術的成功探索

  中國幅員廣闊,水稻種植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不同地區氣候、水資源、病蟲害等條件不同,需要培育不同的品種。例如,在黑龍江種植的水稻需要莖稈較粗彈性強的品種以增加抗倒伏能力,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的水稻或許需要更強的抗病蟲害的能力。但傳統的雜交育種方式周期長,育成一個新品種往往需要10年以上,而且面臨著品種間遺傳多樣性狹窄、效率低等問題。

  科學家們一直在思索:能不能找到水稻基因和性狀的對應關係,按照需求的不同,設計出不同的水稻新品種?

  這就是「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副研究員劉貴富說:「這不是轉基因技術。簡單地說,轉基因技術是通過基因轉化技術將外源基因轉到待改良或目標材料中,但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中所需要的所有基因都是水稻基因,只是通過分子技術手段進行檢測,來決定哪些基因是我們需要的、哪些基因是不需要的。」

  李家洋解釋,簡而言之,科學家們首先了解水稻不同基因對應的不同性狀,以及不同基因耦合可能產生的性狀。然後將這些基因根據需要進行相對精確的重新組合,得到我們需要的品種——這就像搭積木,我們有針對性地選擇需要的積木,更快更好地搭建出需要的建築。

  分子育種不僅僅適用於水稻。2013年8月,中科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分子模塊設計育種創新體系」,包括遺傳發育所、植物所、動物所、水生所等多個研究所的21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到這個大課題中,以水稻為主,小麥、鯉魚等為輔,解析複雜性狀分子調控網絡,闡明其相互效應,預計將獲得16~20個具有育種價值的分子模塊和12~15個主效分子模塊系統,建立模塊耦合組裝的理論和應用模型,實現高產、穩產、優質、高效多模塊的有效組裝,培育水稻、鯉魚等產量顯著提高的新品種10~15個,創建新一代超級品種培育的系統解決方案和育種新技術。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育種技術還有差距,需要我們創新育種理念,補上短板。」李家洋介紹,日前我國科學家在《細胞》《科學》《自然》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水稻基礎研究論文,標誌著我國科學家在現代育種理論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未來將更多致力於育種實踐:「我們今天的成果還是階段性、初步性的成果,我們要把這種先進育種理念變成更多產品,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記者 齊芳)

相關焦點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與常規雜交育種和常規轉基因育種相比,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具有如下優勢:1、利用了作物中普遍存在的隱性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理論上所有遺傳背景的作物都可以創製成相應的智能不育系,使雜種優勢資源(優質基因)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從而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2、終止轉基因花粉的受精過程, 一方面使被轉入的基因不能傳播到其它作物,另一方面也使雜交後代植株中沒有外源的轉基因元件
  • 「分子設計育種」帶來的盛宴—新聞—科學網
    即日起,《中國科學報》推出該所承擔的國家重大項目系列報導,集中展示這些項目實施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 ■本報記者 秦志偉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終於理解「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團隊的價值所在了。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牽頭,馮獻忠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
  • 高性能合成橡膠產業化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化新網訊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合成橡膠產業化關鍵技術」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1月6日,項目組完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丁基橡膠支化劑千噸級基礎工藝數據包編制,建成了國內首套星型支化丁基橡膠工業側線裝置,並完成水聯運試驗,具備開車條件。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嘉優中科系列新品種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組與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院李金軍研究組合作運用「分子模塊設計」這一突破性技術育成的具有引領作用的模塊新品種。 長江中下遊稻區是我國水稻主產區之一,歷史上一直是水稻育種水平和生產水平非常高的地區。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12月2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對H/D/F/O/Cl/OH+H2/HD/D2等反應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化學反應本質機理的認識。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 種康委員:牧草分子設計育種得提上日程—新聞—科學網
    近40年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體現在口糧消費比重從71.9%大幅下降至27.4%、肉蛋奶等動物性蛋白食品的消費量增長了6.7倍。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這些優異的「品種設計」材料,在高產的基礎上,稻米外觀品質、蒸煮食味品質、口感和風味等方面均有顯著改良,並且以其配組的雜交稻稻米品質也顯著提高。這項研究結果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
    量子理論誕生一百多年來,催生了許多重大發明,核能、雷射、半導體等科技得以問世,進而發展出計算機、網際網路、手機等重大應用,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今天,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 上海科學家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突破 極大方便植物育種和研究
    來源/IC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常熟太陽熱能循環利用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新華社電常熟工業規模化利用太陽熱能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由江蘇新阪神太陽能有限公司承擔設計建造的大型「太陽熱能及循環經濟綜合利用項目」,經過半年多運行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太陽熱能工業規模化利用推廣會日前在常熟舉行,拉開了江蘇工業企業應用太陽能及餘熱利用技術的帷幕。
  • 首個橡膠植物全基因組精細圖發布 將搭建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平臺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 李晗)11月26日,《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重大成果在京發布。這個全基因組精細圖的繪製完成,意味著杜仲作為天然橡膠和木本藥用植物的模式植物,將搭建分子遺傳學和分子育種研究的關鍵技術平臺。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丨小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7月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生物技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
  • 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中新網10月23日電 繼人類基因組、水稻基因組之後,中國在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日前西南農業大學基因表達標籤(EST)工作已突破10萬條大關,獲得非重複基因3萬多個,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擁有家蠶和鱗翅目昆蟲基因序列最多的研究基地。
  • 中科大過氧化物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科大過氧化物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訊(通訊員楊寶國 記者王磊)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研究小組與法國南希大學Battin-Leclerc教授研究小組合作,將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技術與射流攪拌反應器結合
  • 安徽美女教授:獲德國博士學位,如今研發5款新型疫苗,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查麗莎教授團隊召開課題進展總結會,公布5款動物新型疫苗(VLP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通用型VLP禽流感,在德國Helmholtz感染研究中心獲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後為瑞士Bern大學博士後。
  • 農業部:玉米大豆兩大作物良種攻關取得新進展
    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 (王子侯)10日,農業部在吉林省召開玉米、大豆、水稻、小麥等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進展情況調度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玉米、大豆兩大作物良種攻關取得了新進展。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馬峙英說,基因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品質、是否抗病抗蟲等,通過對各類農作物進行基因組測序,可以更加精確地指導農業育種。 近年來,在農業基因組測序領域,已有多個物種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將育種技術帶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第三代育種時代已經到來。 根據作物性狀進行育種,如傳統雜交育種,為第一代育種技術。這種方法是根據性狀進行直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