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橡膠植物全基因組精細圖發布 將搭建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平臺

2020-11-27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 李晗)11月26日,《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重大成果在京發布。這個全基因組精細圖的繪製完成,意味著杜仲作為天然橡膠和木本藥用植物的模式植物,將搭建分子遺傳學和分子育種研究的關鍵技術平臺。

  杜仲橡膠資源是我國十分重要的國家戰略儲備資源,它的培育技術工程是我國新型生態資源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戰略資源地位。

  2012年7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率先啟動了杜仲全基因組測序和精細圖繪製項目。這是目前為止第一個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木本藥用植物,也是唯一的硬性橡膠植物全基因組。

  由於杜仲的栽培歷史悠久,雜合度高,基因組大,重複序列比例高,為極其複雜的植物基因組。經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研究人員和武漢未來組科技人員共同努力,克服了組裝拼接技術難題,並在杜仲全基因組測序和精細圖繪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發布會上,2014年杜紅巖主編的《中國杜仲圖志》首次以圖片的形式出版發行,全面系統介紹了杜仲的形態特徵及其生長發育規律、種質資源、杜仲長期育種工程、杜仲良種繁育技術、杜仲主要栽培模式和技術創新成果、杜仲綜合利用與產業化開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國杜仲圖志》共收錄杜仲圖片1100餘幅,每張圖片均是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杜仲團隊在進行杜仲科學研究過程中長期積累的圖片資料,是我國杜仲產業十分珍貴的研究成果。

  此外,會上還發布了2014年胡文臻主編的《第一層級複合產業哲學-以杜仲橡膠資源培育複合產業研究為例》。

  這本書致力於對我國培育的新型資源產業--杜仲種植培育產業進行研究,並希望以此來主導新型資源培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戰略實踐,原創性地探索我國研究杜仲橡膠資源"生態資源培育與環境能量儲備"的新型生態資源經濟體系建設模式。

相關焦點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高原升溫、遠望3號船、全基因組精細圖譜、量子糾纏純化、RNA-DNA
    ——央視新聞客戶端  4  歷時15個月 雲南怒江草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成功  為了加快提高草果遺傳改良效率,培育高產、抗病、優質、安全新品種,對從源頭創新保障草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019年9月,怒江州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機構,正式啟動草果全基因組測序計劃,歷時1年零3個月,成功完成草果全基因組測序工作,繪製了精細圖譜,並於1月13日正式對外發布。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採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晶片能用分布於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同時,該基因晶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並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讀懂糜子的「初心」
  • 科學網—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 康普森生物首辦植物基因組產業轉化論壇
    2016年4月8日,由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美國Illumina、Affymetrix和Agena公司贊助的首屆全國植物基因組產業轉化高峰論壇在北京順利召開。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青藏高原升溫、遠望3號船、全基因組精細圖譜、量子糾纏純化、RNA-DNA
    該車採用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體、低阻力頭型、大載重高溫超導磁浮技術等新技術和新工藝,設計時速620千米,有望創造在大氣環境下陸地交通的速度新紀錄。未來結合低真空管(隧)道技術,將為軌道交通帶來前瞻性、顛覆性變革。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 中種集團宣布:將首次種植「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新稻種
    中國證券網訊 4日,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融眾集團在武漢籤約,宣布將在黑龍江省種植我國首次利用「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技術培育的新型水稻品種--「中綠香多系」。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在籤約儀式上說,過去幾十年,新技術使得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但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全基因組育種晶片的誕生和育種應用為培育新型水稻,實現「少打農藥,少施化肥,保證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高新技術手段。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毛白楊基因組序列框架圖
    北京林業大學的科學家們選用百年古樹作為測序的樣本,利用最新的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和拼接策略,繪製完成了毛白楊的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毛白楊分子育種進入基因組時代。 在「985」平臺建設資金支持下,北林大林木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專家們用短短的6個月完成了這一開創性的研究。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美國加州大學等研究機構基於BAC序列結合全基因組重測序序列、PacBio技術以及遺傳圖譜並利用BioNano單分子光學圖譜技術進行驗證對粗山羊草基因組序列進行測序和組裝,最終將約4Gb佔基因組95.2%的序列組裝到7條染色體上。這些染色體是由12條祖先染色體通過嵌套的染色體插入(NCI,nested chromosome insertion)引起非整倍體減少進化而來。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20日半島記者獲悉,黃海水產研究所完成國際首個蚶科基因組參考圖譜。在不久之前,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該研究利用第二、三代測序和Hi-C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構建了國際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蚶科動物基因組參考圖譜。研究揭示魁蚶基因組大小為885 Mb,Scaffold N50達到45 Mb,利用Hi-C技術成功將99.35%的組裝序列掛載到染色體上,經進一步分析發現魁蚶基因組中重複序列高達408 Mb,佔基因組總長的46%。
  • 多國科學家共同完成番茄全基因組精細序列分析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記者 吳晶晶)由來自中國、美國、荷蘭、以色列等14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番茄基因組研究國際協作組」經過8年多努力,完成了對栽培番茄全基因組的精細序列分析。這項成果31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番茄是研究果實發育的經典模式植物,其基因組有12條染色體。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漁業功能實驗室」)陳松林研究員團隊、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新聞—科學網
    ,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研究成果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分子生態資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在線發表。   石斑魚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鞍帶石斑魚,俗名龍膽石斑、龍躉,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生長最快的一種石斑魚,具有抗病力強、生長快速、味道鮮美等特點,因而廣泛應用於石斑魚雜交育種和良種選育。
  • 遺傳發育所在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目前,植物基因的定向進化通常先通過易錯PCR、DNA合成或DNA重組等方法在體外產生目標基因的突變文庫,再轉化到大腸桿菌或酵母中進行功能篩選。然而,由於離開原始的基因組和細胞環境,篩選出來的基因突變可能並不能完全反映出它在植物中的真實功能。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