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2020-12-05 科學網
讀懂糜子的「初心」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

 

 

圖:未脫殼的糜子種子

 

全球水資源危機日益嚴重,為了人類未來的糧食安全保障,研究高效節水作物已經成為各國科學家們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和朱健康研究團隊首次構建了禾本科作物糜子的基因組精細圖譜,為該作物的分子育種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揭示了糜子的進化歷程及其特殊的C4光合作用模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糜子的前世今生:從主糧到雜糧

 

糜子,又稱黍、稷,籽粒去皮後即為俗稱的「黃米」。糜子是生產單位重量籽粒需水量最低的禾穀類糧食作物。它是人類最早馴化利用的作物之一,其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6000年前的黃土高原。直到公元前1000年,糜子仍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主糧之一,並通過遊牧民族廣泛傳播至亞歐大陸的其他區域。

 

現如今,糜子已經不再是「主糧」。張蘅研究員告訴記者,近幾十年糜子的種植量一直在下降,它在西方被稱為「lost crop」或者「orphan crop」。顯然,用「失落」和「孤兒」來描述當前糜子在糧食家族裡的角色地位,再準確不過了。

 

隨著全球水資源危機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致力於對以糜子為代表的節水、低耗性能的雜糧作物的研究,以期提高其產量,助力人類未來的糧食安全保障工作。

 

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糜子的初心

 

為了讀懂糜子,了解它的「初心」,科研人員結合全基因組三代PacBio測序、二代Illumina測序以及高密度遺傳連鎖圖譜構建技術獲得了糜子基因組18條染色體精細圖譜,並注釋出了55930個蛋白編碼基因和339個microRNA基因。研究發現,99.3%的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專家認為,糜子全基因組圖譜質量很高,對作物抗逆機理和抗逆育種等研究提供了可貴的參考依據。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初步發現了糜子環境適應性的分子機制。糜子基因組起源於兩個親本基因組的一次融合,而那次「邂逅」距今約560萬年前。研究表明,E3泛素連接酶亞家族在黍族植物中特異性擴增,或在糜子的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蘅研究員告訴記者, E3泛素連接酶有調控蛋白質穩定性功能,而這個功能可能對作物克服高溫、少水等惡劣環境有重要的幫助,這個研究結果有利於進一步研究糜子抗逆生存的機理和進化史。

 

C4光合作用模型:朋友多了路好走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基因組和轉錄組分析發現,糜子基因組中與光合作用NADP-ME型和NAD-ME型兩種亞型相關的酶和轉運蛋白不但同時存在,而且還可在光合作用組織中維持較高表達水平,這表明C4光合作用途徑的三種亞型可能同時存在於糜子中。

 

那麼兩種或是三種亞型的存在對糜子而言意味著什麼呢?專家認為,這為C4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張蘅研究員表示,因為不同亞型適用於不同的內外環境,因而這些機制可能有助於糜子更好地應對外界環境。對糜子而言,這無疑是一種「聰明」的選擇,因為要勇敢地直面各種逆境,探索適者生存之路。人們常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對植物而言,或許也是如此。而這些機制的發現,也有助於更好地研究雜糧作物應對田間環境的的動態變化。

 

對於團隊未來的研究設想,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表示,中心有個理念「綠之夢」(Dream plants),希望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情勢下,植物仍然能夠適應乾旱、鹽鹼、高溫、低溫等不利於植物生長的環境,並保持很好的產量、質量。團隊成員就是懷著這個夢想在不斷研究和探索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

 

 

 

 

 

相關焦點

  • ...高原升溫、遠望3號船、全基因組精細圖譜、量子糾纏純化、RNA-DNA
    ——央視新聞客戶端  4  歷時15個月 雲南怒江草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成功  為了加快提高草果遺傳改良效率,培育高產、抗病、優質、安全新品種,對從源頭創新保障草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019年9月,怒江州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機構,正式啟動草果全基因組測序計劃,歷時1年零3個月,成功完成草果全基因組測序工作,繪製了精細圖譜,並於1月13日正式對外發布。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新聞—科學網
    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魚)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等
  • ...白菜 全基因組測序 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 油菜品種 異源四倍體...
    東方網10月14日消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項目組日前獲得了白菜全基因組的精細圖,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的框架圖。  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於去年9月啟動,吸引了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國內研究機構以及韓、英、加、澳、美等國的相關研究機構科研人員參與,其中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為項目主持單位。此次測序所用材料為大白菜品種Chiifu、中國自主培育的甘藍品系11-02和油菜品種中雙11號。
  • 海參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由中科院海洋所完成繪製
    該研究首次完成了仿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俗稱海參)的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揭示了海參的特殊形態進化與強大再生潛能的分子基礎。(海參進化地位)海參屬於棘皮動物,是其中體型與形態最為特殊的種類,且處於從無脊椎向脊椎動物分化的獨特進化地位,也是國內外重要的海產經濟物種,具有極高的營養與醫用價值。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本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已繪製完成,該基因組覆蓋約為16.9億鹼基,包含52610個功能基因,功能基因數目是大多數硬骨魚類基因數目的兩倍。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漁業功能實驗室」)陳松林研究員團隊、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青藏高原升溫、遠望3號船、全基因組精細圖譜、量子糾纏純化、RNA-DNA
    ——央視新聞客戶端歷時15個月 雲南怒江草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成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雲南省怒江州就開始種植草果,到2020年,種植面積已達111萬畝,不僅是全國草果的核心產區,也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肺腺癌分子圖譜全景
    圖說:中國科學家完成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特別是肺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一半。蛋白質幾乎是所有藥物的作用靶點。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解鎖」體型最大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本月初消息,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石斑魚是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巖礁魚類,也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據介紹,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的完成,為解析石斑魚科魚類生長、抗病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鞍帶石斑魚全基因組數據也為石斑魚雜交育種及良種選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基因資源,對於推動石斑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網—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 通訊員全志武)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完成了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
  • 水生所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葛峰學科組對三角褐指藻的基因組進行了深度解析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通過以上工作的完成,實現了三角褐指藻基因組的深度注釋,並構建了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該研究還建立了完整的構建真核模式生物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的實驗技術和分析流程,可適用於各種已經測序的真核生物,成為解讀真核生物基因組及其功能分析的重要工具。
  • 科學家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中國啟動十萬人基因組計劃:繪製國人精細基因組圖譜 今天(12月28日),我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這是我國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實施的首個重大國家計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 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完成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的分子機制2016-12-09 11:04:2016年12月6日,著名雜誌《Nature&nbspGenetics》(影響因子31.616)在線發表了由《水產學報》副主編、《漁業學報》(英文)(即《Aquaculture&nbspand&nbspFisheries》)副主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與上海海洋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葡萄牙阿爾加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的合作研究成果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新聞—科學網
    首屆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研討會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穀子基因組結構圖穀子遺傳連鎖圖 【科學網 高長安 全志武報導】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成功完成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一株來自中國北方的穀子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從頭組裝,獲得了穀子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組裝得到的基因組大小約為423Mb,N50達到了1.0Mb)。通過基因組注釋和分析發現,穀子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約佔整個基因組的46%,大約含有38,80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