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臺!設計時速620千米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下線
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1月13日在成都下線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該車採用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體、低阻力頭型、大載重高溫超導磁浮技術等新技術和新工藝,設計時速620千米,有望創造在大氣環境下陸地交通的速度新紀錄。未來結合低真空管(隧)道技術,將為軌道交通帶來前瞻性、顛覆性變革。
——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
1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發布消息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濤及合作者利用觀測數據約束了地球系統模式對降水和徑流的未來預估,繪製了包括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湄公河、長江和黃河等主要河流上遊人均水資源量分布圖。研究人員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供水增加,長江、黃河上遊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增加。但是,在印度河和恆河上遊流域,未來人口增加將抵消徑流增加的正面影響。該研究成果1月1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對周邊地區幾十億人民生活、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都有重要影響。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以全球兩倍的升溫速率變暖,在此異常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總體變溼但區域差異明顯,表現為季風區降水減少和西風區降水增加。
——《中國科學報》
1月12日下午,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與遠望6號船相繼返回位於江蘇無錫的母港。在全體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兩船圓滿完成了2020年度試驗任務。
2020年度,遠望3號船累計出航120天,航行約3.5萬海裡,圓滿完成了5次各類型試驗任務。
——央視新聞客戶端
歷時15個月 雲南怒江草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成功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雲南省怒江州就開始種植草果,到2020年,種植面積已達111萬畝,不僅是全國草果的核心產區,也是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為了加快提高草果遺傳改良效率,培育高產、抗病、優質、安全新品種,對從源頭創新保障草果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019年9月,怒江州聯合華南農業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機構,正式啟動草果全基因組測序計劃,歷時1年零3個月,成功完成草果全基因組測序工作,繪製了精細圖譜,並於1月13日正式對外發布。
通過Nanopore及illumina等測序技術,拼接組裝得到2.08G大小的基因組,組裝出由1145個contig序列組成的草果參考基因組序列,GC含量為40.9%,最長的contig長度為31.6Mb,N50為4.7Mb。結合HiC測序結果,得到24對染色體的高質量基因組,包括42394個基因。通過轉錄組、代謝組關聯分析,得到草果關鍵香氣物質合成的候選基因一批。草果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完成將極大推動草果的全基因組精準育種,為打造國家級草果種質資源圃提供重要基礎作用。
——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國科學家實現11公裡量子糾纏純化 效率提升6000多倍
1月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合作者首次實現11公裡遠距離量子糾纏純化,純化效率比此前國際最好水平提升6000多倍。這一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量子中繼是在噪聲信道中實現長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而量子糾纏純化是量子中繼中的關鍵操作。此前的糾纏純化協議都是利用兩對低糾纏度的光子對實現。
——中國新聞網
近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科學家在化學研究領域核心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論文稱,一種名為苯基磷二醯胺(DAP)的簡單化合物在生命出現之前可能就已存在於地球上,它可以通過化學手段將名為脫氧核苷酸的微小DNA結構單元編織在一起,形成原始的DNA鏈。該發現指出了DNA與RNA作為相似化學反應的產物一起出現的可能性,而第一批自我複製的分子,即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形式,正是這兩種分子的混合體。近幾十年來,「RNA世界」假說在生命化學領域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該假說認為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於RNA,而DNA僅在後來作為RNA進化的產物才出現。而本次發現對該假說提出了挑戰,進一步解釋了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古老問題。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聲明: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本平臺旨在分享信息,讓您了解更多信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