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種集團宣布:將首次種植「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新稻種

2020-12-04 中國證券網

  中國證券網訊 4日,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融眾集團在武漢籤約,宣布將在黑龍江省種植我國首次利用「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技術培育的新型水稻品種--「中綠香多系」。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在籤約儀式上說,過去幾十年,新技術使得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但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全基因組育種晶片的誕生和育種應用為培育新型水稻,實現「少打農藥,少施化肥,保證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高新技術手段。

  2012年5月,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種子集團作物育種技術創新與集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發鬆博士說,過去一百多年時間裡,水稻育種技術得到多次創新,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發展,基因組育種成為現實,全基因組育種技術顯著提高了育種的準確性,縮短育種時間,實現科學育種,並且能夠培育出常規育種家夢寐以求,但是難以實現的持續抗病多系品種。

  「過去5年裡,我們從海量的基因數據中發掘出4萬多個有用的水稻基因標記,製作全球首張全基因育種晶片,幫助育種專家鑑定篩選有用的功能基因,快速改良現有品種的抗病性、抗蟲性。」周發鬆說,新研製出的「中綠香多系」將成為中國第一個不打抗病蟲農藥、優質高產的新型水稻品種。

相關焦點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採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晶片能用分布於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同時,該基因晶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並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 育種技術的新寵——全基因組選擇,正在改良豬肉的肉質
    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豬的育種工作中開展規模化的應用,成為人類最新發明的育種技術中的一款新利器。 什麼是全基因組選擇?目前,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已經在豬的育種工作中開展規模化的應用,不僅節省了選育成本,而且使豬的肉質有了質的提升。 為什麼要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通過比較核心種質與陸地棉野生種系全基因組功能基因SNP變異,首次發現23876個基因無任何SNP變異,表明這些基因在長期馴化過程中高度保守,33899和6957個基因分別表現為SNP變異數減少和增加,暗示這些基因應在育種改良中予以重點關注。 「一個基因,即一個DNA片段,可理解為一串儲存著生命孕育、生長、凋零的密碼。」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福建農大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世界頂尖!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項研究主要依託福建農林大學,聯合ICRISAT、武漢未來組生物科學研究院、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首個橡膠植物全基因組精細圖發布 將搭建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平臺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 李晗)11月26日,《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重大成果在京發布。這個全基因組精細圖的繪製完成,意味著杜仲作為天然橡膠和木本藥用植物的模式植物,將搭建分子遺傳學和分子育種研究的關鍵技術平臺。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因異源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基因組大、結構複雜,研究難度大;花生的基礎生物學研究、重要基因精細定位與功能鑑定、花生分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落後,長期影響了產業發展。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讀懂糜子的「初心」
  • 石瓊:立足基因組學科技,助力海洋藍色經濟
    2018年5月,由深圳市華大海洋研究院(下稱「海洋研究院」)和國家基因庫聯合發起的「千種魚類轉錄組」項目正式宣布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可靠的魚類系統演化樹,解答了許多一直以來魚類起源和進化研究中存在的爭論和難題,成為魚類演化研究史上的裡程碑式事件。長期以來,有別於陸地生物基因組學研究,海洋的生物基因組學研究不僅起步晚,且發展滯後。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他把航天育種的論文「寫」在大地上
    而最令他們感興趣的是圍繞在謝輝周圍,聽他用地道的農民話描繪大連航天育種基地的美好願景。所謂航天育種,就是利用太空失重、微重力、交變磁場、強輻射、高真空、超低溫等空間環境,對種子進行強幹預,從而獲得地球上所不能得到的基因誘變,實現品種的優化高產。大連市的航天育種開始於2005年,那是一次充滿希望的搭載。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1994年,Calgene推出第一個基因工程食物Flavr Savr番茄。1996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推出第一批基因修飾農作物,很快這些基因修飾食品佔據了市場。2016年初杜邦宣布,在2020年即將誕生一款新的玉米品種,將是史上第一例商業化的基因編輯農作物。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畫一個人的特徵容易,要畫一群人的特徵,就難了。基因組研究也是如此。儘管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了水稻「日本晴」的精細基因圖譜,可水稻有數千個品種,「日本晴」又怎能以偏概全?
  • 新突破!掌上測序儀首次完成人類全基因組測序
    最近,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Wellcome Trust人類遺傳學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Human Genetics)和在基因組分析領域領先的英國公司Genomics plc宣布,首次使用掌上納米孔測序儀完成了多個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 動植物育種中基因組選擇的定義
    定義基因組選擇的最基本思路:在基因組中存在大量遺傳標記因此通過對所有標記效應的估計,實現對全基因組所有基因效應的估計。利用估計的標記效應計算個體育種值,即基因組育種值(gEBV),然後根據gEBV的大小(或結合系譜、後裔信息)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