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2020-12-03 河北日報

今年5月,在英國愛丁堡國際棉花基因組會議報告廳,河北農業大學副校長馬峙英教授帶領其科研團隊應邀向參加會議的1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報告了棉花基因組變異和纖維性狀遺傳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隨後,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其有關研究長文。

據統計,我國已對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完成了基因組測序,並初步掌握了這些作物遺傳基因的功能性狀。為什麼要研究農作物的基因?這與種子的培育有什麼關聯?基因組測序走在國際前列又意味著什麼?馬峙英就此進行了解答。

解密棉花基因組密碼

棉花既是人們的衣著之源,又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國所產原棉95%來源於陸地棉。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產生了大量的陸地棉種質資源,深入挖掘核心種質的基因組變異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

同時,隨著人們需求的不斷增加和紡織工藝的改進,對棉花纖維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對種質資源表型變異的分子基礎研究和優異遺傳變異位點發掘,可實現棉花品質、產量等重要性狀的有效選擇與改良提高。

馬峙英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團隊等國內8個單位完成的科研項目歷時6年,在國際上首次對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植棉國的419份陸地棉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進行重測序,確定了一系列在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過程中形成的,與棉花纖維長度、強度、鈴重、衣分等重要性狀相關的基因組變異和遺傳位點及其分布規律,為棉花重要性狀定向育種提供了較為精準的標記和基因資源。

研究團隊對419份陸地棉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重測序平均深度達6.55倍,鑑定出3665030個SNP(單鹼基多態性),發現群體遺傳多樣性高於已報導的陸地棉地方品種和現代改良品種,表明一些核心種質群體為育種提供了相對寬泛的遺傳基礎。

研究團隊通過將現代品種與早期品種進行比較,發現核苷酸多樣性降低了8.6%,提供了人工馴化選擇導致棉花遺傳多樣性降低的直接分子證據。通過比較核心種質與陸地棉野生種系全基因組功能基因SNP變異,首次發現23876個基因無任何SNP變異,表明這些基因在長期馴化過程中高度保守,33899和6957個基因分別表現為SNP變異數減少和增加,暗示這些基因應在育種改良中予以重點關注。

「一個基因,即一個DNA片段,可理解為一串儲存著生命孕育、生長、凋零的密碼。」馬峙英表示,在科學家可以破譯並了解其之前,由其控制的生命信息被悄然複製、轉錄並表達,完成物質的合成和生命的接替。「如果你認為基因是全世界細胞中最小的單位,那就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當我們把基因再進一步解剖就會發現,一個基因由N個單鹼基對組成。SNP就是單鹼基發生多種變化的一種狀態,鹼基對的種類和排序決定了植物性狀的表現多樣化。有意思的是,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植物高矮大小,以及品嘗到的酸甜苦辣等,都由這些權威的信息者決定。」

馬峙英研究團隊2014至2015年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北內陸三大棉區的6個地點共12個環境進行品種種植,鑑定了纖維長度、強度、鈴重、衣分等13個纖維品質和產量性狀,獲得了近20萬個表型數據。基於3665030個SNP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共鑑定出11026個與13個性狀顯著關聯的SNP,首次發現與纖維品質關聯的SNP數量遠多於纖維產量SNP。明確了不同性狀遺傳位點分布的重點染色體。

纖維起始新基因、纖維長度新基因以及纖維強度新基因被逐一發現。馬峙英研究團隊還鑑定出5753個優異位點,發現在馴化過程中,所有性狀優異位點頻率顯著增加。這一發現與馴化過程中提高纖維產量作為選擇目標、現代育種中將纖維品質和產量同時作為改良目標相一致,反映了相關的分子進化。

「研究成果深化了對種質資源表型變異的分子基礎研究和優異遺傳變異位點發掘,可實現棉花品質、產量等重要性狀的有效選擇與改良提高。」從事科學研究30餘年的馬峙英表示,這一研究將很快應用於棉花育種,「常規棉花育種,現在需要多年田間種植和選擇,將來根據SNP標記,直接在實驗室就能進行精準選擇,可顯著提高育種效率和準確性。」

第三代育種時代已經到來

「種子是整個農業的基礎。優良品種的種子是農作物生產發展的內因,灌溉、施肥、機械作業等都是外因。種子可能產生的增加值,對農作物增加值的貢獻可以達到50%以上,是現代農業核心的競爭要素。」馬峙英說,基因決定了農作物的產量、品質、是否抗病抗蟲等,通過對各類農作物進行基因組測序,可以更加精確地指導農業育種。

近年來,在農業基因組測序領域,已有多個物種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將育種技術帶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第三代育種時代已經到來。

根據作物性狀進行育種,如傳統雜交育種,為第一代育種技術。這種方法是根據性狀進行直接選擇。不過,受困於作物性狀受環境的影響,此種選擇方法是對基因的一種間接選擇,效果低,有時無法「幸運」地選擇到可控制優良性狀的基因。因此,育成一個品種往往需要較長時間。

第二代技術為分子標記育種。人們逐漸認識到作物性狀由染色體上某段DNA序列來決定。研究人員試圖找到一些與性狀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在選育後代品種時對這些標記進行選擇,最終實現對性狀的定向選擇。這種方法比第一代技術「靠譜」,但離精準「靶向」選擇優良性狀基因,尚有差距。

時下最為前沿的則是基因組育種。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群體進行研究,可以定位控制作物的某個目標性狀基因,並通過序列輔助篩選,選育出新品種。

不過,要想實現基因組育種,必須對作物進行基因組測序。有了基因組序列,就可開發大量分子標記,對重要農藝性狀基因進行全方位鑑定。「打個比方,有了它,就等於你手中有了一張詳細的基因位點地圖。根據地圖,我們就很容易、快速、精準地找出控制某個性狀的目標基因,並鑑定出它的優異等位變異。」馬峙英說。

馬峙英拿自己最熟悉的棉花舉例,棉花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可以為棉花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平臺,其作用是「多功能」的。比如,可用於開發大量分子標記,加速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遺傳定位和高效系統地克隆棉花的重要功能基因,解析棉花高產、纖維品質、抗病性等重要性狀的分子機制;基因組測序可揭示棉花不同種質資源的優異基因組成,為雜交育種的親本選配與群體設計等提供理論基礎;進行功能性分子標記的鑑定與開發,可進行基因型的直接選擇,提高育種中選擇的準確性和效率等。

可以預見,基因組學將在育種材料、理論與方法上取得重大進展,從而促進作物育種學這門古老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實現由經驗到理論的質的飛躍,建立起基於基因組學理論的育種技術。

近年來,在重測序的基礎上,部分作物已經開發了高通量的SNP晶片。SNP是繼第一代RFLP分子標記與第二代SSR標記之後的第三代分子標記,具有數量多、效率高的特點。SNP晶片既可用於新基因發掘、多樣性檢測、單倍型圖譜繪製,也可直接用於基因組選擇育種。

目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已經研製出了基因組育種SNP晶片。隨著越來越多的育種目標基因的發現與育種規律的揭示,未來的基因組育種將對作物改良產生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推動作用。

基因組育種迥異於轉基因

提到基因組育種,很多人想到轉基因,兩者同屬於現代生物技術領域,卻有著顯著區別。轉基因是人為將一種生物的一個或幾個已知功能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體內安家落戶,以改良後者的性狀。基因組育種則是基於基因組學,解碼每個基因信息,從而更加精準地進行育種,比傳統育種更有科學性。

馬峙英表示,隨著多個重要農作物和一些模式植物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和高通量重測序技術的普及,為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如何把基因組學理論、方法及其成果與作物種質資源研究的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更加高效地利用種質資源,已成為世界相關研究者的重點任務。

馬峙英認為,儘管我國在種質資源表型精準鑑定和全基因組水平的基因型鑑定方面開展了部分工作,但涉及的作物種類及其資源數量極為有限,對庫存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缺乏系統和深入研究,很難為育種家和基礎理論研究者提供針對性的資源。因此,一方面,應針對未來育種需求的重要性狀,開展多年多點的或控制環境條件下的表型鑑定評價;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高通量的測序技術和SNP晶片技術,在全基因組學水平對我國的作物種質資源進行系統的基因型鑑定,並在此基礎上,開展遺傳多樣性和群體結構等分析,全面了解我國的種質資源自然遺傳變異「家底」。

「表型組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表觀組學等應有機結合起來,用系統生物學的思路和方法,開展種質資源的變異組學研究。」馬峙英認為,只要闡明控制重要性狀的遺傳和分子基礎,挖掘有利等位基因並得到應用,就能提高種質資源保護的安全性和利用的高效性。

相關焦點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品種培育的本質是針對能夠表現出優良性狀的基因進行定向操作,使其能夠穩定遺傳或者組合到一起。傳統培育方式是在自然發生的基因突變中尋找合適的基因。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實現人工誘導變異,甚至進行分子設計育種和轉基因育種。航天育種就是在航天技術發展之後,利用宇宙環境誘導作物種子發生突變以創造新種質的育種技術。
  • 「生物育種」名稱淺議|生物技術|基因工程_網易訂閱
    我國新制定的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將生物育種列入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領域。其中「生物育種」用語準確簡練,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2、 「生物育種」實際上是「生物技術育種」的簡稱和統稱。  1) 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  作為現代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生物技術已歷經30餘年的發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對農業生產發展有力的推動作用。
  • 院士談轉基因: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方式沒有本質區別-虎嗅網
    轉基因育種違背生物進化規律?與傳統育種沒有本質區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吳孔明表示,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在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種屬內外甚至不同物種間基因通過水平轉移,不斷打破原有的種群隔離,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原因。
  • 育種技術的新寵——全基因組選擇,正在改良豬肉的肉質
    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豬的育種工作中開展規模化的應用,成為人類最新發明的育種技術中的一款新利器。 什麼是全基因組選擇?目前,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已經在豬的育種工作中開展規模化的應用,不僅節省了選育成本,而且使豬的肉質有了質的提升。 為什麼要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採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晶片能用分布於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同時,該基因晶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並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 科學網—聯合育種,讓肉牛「牛」起來
    參拍的種公牛  秦志偉攝   這些優秀的基因將從這裡走向全國 目前基因組選擇已成為動物遺傳育種領域的研究熱點。這一評估指標的普及透露出中國肉牛育種界聯合創新的風向。 用科學指標判定種公牛質量 拍賣會上,《中國科學報》發現了一位熟悉的競拍者。他是內蒙古通遼市京緣種牛繁育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經理侯景輝,去年他以全場最高價22萬元領回了一頭優質種公牛。嘗到甜頭後,他今年又來了。
  • 有了「基因魔剪」的育種新方案,種質的多樣性有救了
    ., 2017),為基於基因編輯的分子育種提供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解決方案。在這篇發表在《細胞》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影響番茄果實大小、花序結構和生長習性三個性狀的順式調節元件的編輯,實現了對這些複雜數量性狀的精細操控。並通過簡單的遺傳設計,在受體品種中迅速固定目標性狀。這一研究不僅大大擴展了育種上可用的自然變異,也為解析基因調控變化和數量性狀間複雜關係奠定了基礎。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科學網—水稻基因靶向敲入效率增高方便育種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團隊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達近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此前,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敲除技術只能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產生隨機插入和刪除,精準的片段插入和替換的效率一直很低,極大地限制了其在植物研究和育種上的應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植物基因組片段插入和替換技術體系。 朱健康研究組通過嘗試,發現將供體片段同時進行硫代修飾和磷酸化修飾後,能極大地增強CRISPR/Cas9引導的靶向敲入效率。
  •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從研發進展來看,從基因克隆到新品種培育就像一個金字塔,眾多實驗室開展了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優異基因挖掘的研究工作,組成了轉基因育種的重要基石。優異基因的遺傳轉化、轉基因材料的創製和目標性狀的功能效率評價,作為轉基因育種的一個重要階段承上啟下。
  • 中種集團宣布:將首次種植「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新稻種
    中國證券網訊 4日,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融眾集團在武漢籤約,宣布將在黑龍江省種植我國首次利用「全基因組育種晶片」技術培育的新型水稻品種--「中綠香多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的誕生和育種應用為培育新型水稻,實現「少打農藥,少施化肥,保證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有效的高新技術手段。  2012年5月,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 太空育種 | 雪川開啟馬鈴薯育種新篇章
    學科領域涉及基礎科學、空間生命科學、作物與林草花卉育種等。雪川馬鈴薯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又稱航天育種,是利用太空技術、通過返回式飛船等太空飛行器將作物種子、組織等材料搭載到宇宙空間,利用強輻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場等宇宙空間特殊環境作用,使生物基因發生變化,再返回地面進行選育。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與分子遺傳育種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與分子遺傳育種創新引智基地」獲準立項建設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月24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日前,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下發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植物的育種又稱品種改良。高產、穩產、優質、高效是育種的目標,但特定的育種目標還要綜合考慮當地品種的現狀、育種基礎、自然環境、耕作制度、栽培水平、經濟條件等因素,並隨生產的發展不斷加以調整。由於雜交引起基因重組,後代會出現組合雙親控制的優良性狀基因型,產生加性效應,並利用某些基因互作,形成具有超親類型的新個體,為培育選擇提供了物質基礎。雜種後代群體通過培育、鑑定、選擇等步驟獲得優良單系,再經過無性繁殖就形成了新品種。雜交育種按性質可分為有性雜交育種和無性雜交育種。在有性雜交育種中,根據親緣關係的遠近,又可分為品種間雜交和遠緣雜交。一般雜交育種是指品種間雜交育種。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大豆從我國走向全世界 有對「雙胞胎」基因很關鍵
    如無法解答此問題,大豆品種的育種、推廣將會受到限制。」在基因組學大數據的助力下,孔凡江團隊的研究工作節節推進。他們從種質資源庫裡抽取野生大豆、農家種和現代育成品種,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和序列分析,追蹤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馴化過程中的基因組變化。「野生大豆開花和成熟晚,此特性到了栽培大豆上,就限制了大豆的種植。因為栽培大豆需早開花,才能快速成熟,提高產量。」
  • 西紅柿中發現跳躍基因這可能加速作物育種,提高抗旱性等性狀
    劍橋大學塞恩斯伯裡實驗室和植物科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乾旱脅迫觸發了一系列跳躍基因的活性,該基因以前已知會促進番茄的果實形狀和顏色。轉座子,通常被稱為跳躍基因,是可移動的DNA代碼片段,可以將自身複製到基因組中的新位置-生物體的遺傳密碼。它們可以改變,破壞或擴增基因,或完全沒有作用。直到194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才在玉米粒中發現了這一點,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意識到轉座子根本不是垃圾,而是實際上在進化過程中以及在改變基因表達和植物的物理特性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