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2020-11-30 騰訊網

作者:姜奇彥 胡正 孫現軍 張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引言

當前,以轉基因育種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發展迅猛,正在推動常規育種全面升級,引領育種產業發生重大變革。從研發進展來看,從基因克隆到新品種培育就像一個金字塔,眾多實驗室開展了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優異基因挖掘的研究工作,組成了轉基因育種的重要基石。優異基因的遺傳轉化、轉基因材料的創製和目標性狀的功能效率評價,作為轉基因育種的一個重要階段承上啟下。之後優異的轉基因材料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完成小、中、大規模的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階段,經受住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包括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然後才可以申報安全證書。走到這一階段的材料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但隨著我國轉基因研究成果的不斷湧現,取得生物安全證書後的轉基因植物是否可以作為種質資源利用,進入育種程序,它們的育種利用價值如何,還需要深入評估,才可以不斷縮小克隆的基因與育種利用之間的差距,加速轉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的育種進程。

顧名思義,育種價值評估就是對轉基因材料進行育種利用價值進行評估,具體包括功能基因智慧財產權分析,育種利用價值評估,以及轉基因新材料保存及育種價值評估信息管理等幾個方面。

功能基因智慧財產權分析

轉基因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和智慧財產權分析有什麼關係呢?在世界各國加快培育生物產業、搶佔生物經濟發展先機的激烈競爭中,智慧財產權成為佔領生物技術制高點,圈佔世界生物遺傳資源的有力工具。據不完全統計,主要發達國家和國際生物技術公司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部署的專利、品種權等智慧財產權數量估計在30萬件以上。與跨國種業巨頭相比,國內研究機構在智慧財產權擁有量,特別是核心功能基因的專利數量與質量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很容易陷入跨國公司的智慧財產權陷阱,從糧種源頭喪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面對發達國家遠謀深慮的智慧財產權布陣設防,必須對我國重要性狀基因的智慧財產權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通過掌握這些重要功能基因在全球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範圍、重點及趨勢,設計出我國轉基因農作物新品種培育、轉基因育種成果產業化的合理發展路徑,才能有效突破發達國家的專利封鎖與圍剿,培育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這樣的轉基因新材料才具有更高的自主創新性和更大的育種利用價值。

智慧財產權的分析包括很多方面,如轉基因技術,克隆的基因,甚至包括轉基因過程中用到的一些載體、菌株、啟動子等。主要通過專利廣泛檢索獲取原始數據,然後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和解讀,進行智慧財產權分析,最終為我國的轉基因事件提出規避專利糾紛的建議策略。如日本菸草公司(Japan Tobacco INC)建立的農桿菌介導的小麥遺傳轉化新技術的轉化效率高達40%,給小麥功能基因的研究帶來了革命性的發展機遇。如果使用該技術,需要從日本菸草公司購買該項專利技術的使用權,並籤訂相關的規範性文件。而遺傳轉化過程中用到的載體如pCambia3301、菌株如LBA4404和ubiquitin啟動子都是在生物學研究常用的,不受專利保護。採用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愈傷組織特異性表達的啟動子CP代替35S/Ubi來啟動選擇性標記基因的表達,可以迴避因Monsanto公司持有35S啟動子而可能產生的專利權糾紛。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轉基因生物育種是一項系統科學工程,包含基因克隆、遺傳轉化、轉基因材料創製、新品種培育、產業化推廣應用等環節。例如在杜邦先鋒種業公司,將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歸納為七個階段(A到G),包含A(New ideas)、B(Evaluate genetic approaches)、C(Optimize gene construct)、D(Create commercial event)、E(Commercial event to regulatory)、F(Breeding and testing)、G(Sell product),其中將E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最佳轉化事件」定為最重要的階段。在我國也在不斷加強基因和育種材料的利用價值評估工作,目的是篩選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基因和材料,並快速應用於新品種研發。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的育種價值評估主要針對目標性狀,如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等等。首先明確目標性狀的鑑定技術,制定或完善轉基因植物目標性狀鑑定技術規範或技術標準,利用這些規範或標準對轉基因植物新材料的育種利用價值開展綜合評估,最終篩選出有重大育種價值的基因和轉基因作物育種新材料,應用於轉基因生物育種。

對於重大育種價值基因針對不同性狀,我國也有初步的判定標準。總體來講,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結果表明重大育種價值基因應該對目標生物的重要經濟性狀具有顯著改良效果,但對其他性狀無不良影響。具體舉例來講,如抗棉鈴蟲性狀,參考國家現有棉鈴蟲抗性標準,抗性達1級以上;如小麥各類抗病性狀,抗性達1級以上;如植物抗逆性狀,在半致死劑量逆境條件下,與對照相比,轉基因作物存活率提高10%以上;在正常環境下,對作物生長發育沒有顯著負面影響;抗除草劑性狀,抗草甘瞵EPSP合酶基因,可以耐受4倍生產上使用劑量的草甘膦,抗草甘瞵N-乙醯轉移酶基因,可以耐受4倍生產上使用劑量的草甘膦;作物高產性狀,通過轉基因或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作物中進行了基因功能驗證,提高作物產量5%以上;作物品質性狀,極顯著改進外觀品質,如籽粒外觀、加工品質、食味、營養價值等性狀,極顯著改進度量品質,如纖維長度、強度、細度;作物蛋白質、澱粉、油分、油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賴氨酸、含硫胺基酸等性狀,性狀值提高5%以上。養分高效性狀,能明顯提高養分的吸收或利用效率,與對照相比,在產量不變的前提下,能減少5%-10%氮、磷或鉀肥的用量,或在同等施肥條件下,產量比對照提高5%以上;光能高效性狀,能明顯提高目標作物的光能吸收或利用效率,與對照相比,光能利用效率或抗光氧化能力提高5%以上,或生物量/產量比對照提高5%以上。

對於轉基因育種新材料需要具備目標性狀表現突出、重要經濟性狀表現穩定的特點。舉例來講,抗白葉枯病轉基因水稻,抗白葉枯病效果達到高抗。鑑定標準參照國際水稻研究所9級分級標準。耐鹽轉基因水稻,耐鹽效果達到中抗以上,鑑定標準參照國際水稻研究所制定的9級分級標準制定。高產轉基因水稻,與受體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10%以上;與區試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5%以上。抗逆轉基因小麥,抗旱性達到極強或強水平,鑑定方法參照2008年農業部頒布實施的「小麥抗旱性鑑定評價技術規範」(GB/T 21127—2007)。高產轉基因玉米,東北春玉米區,與受體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8%以上,與區試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6%以上;黃淮海夏玉米區,與受體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5%以上,與區試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3%以上;西南山地玉米區:與受體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10%以上;與區試對照品種比較,產量增加5%以上。針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性狀,都有各自初步的判定標準。

轉基因新材料保存及育種價值評估信息管理

完成了對自主創新的新基因或轉基因新材料的目標性狀的評價似乎就完成了轉基因作物育種價值評估過程。但從長遠來講,這些新材料的保存及信息、材料的共享利用,對於轉基因材料在作物育種中的安全、廣泛應用也很重要。

我國已建立了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保存中心,長期保存各類農作物基因資源39萬餘份,建立了農作物基因資源信息系統和農作物基因資源共享平臺。國家種質庫未針對轉基因材料建立專門的保存設施,尚無轉基因材料保存的相關技術標準,在保存手段上相對單一,不能較好地滿足轉基因材料的保存需求;現有的基因資源信息系統也未制定基因和轉基因材料的相關數據標準,轉基因材料的信息尚未進入基因信息資料庫中,基因和轉基因材料的信息,尤其是育種價值評估信息的共享幾乎是空白,嚴重影響了轉基因材料的深入和持續利用。許多轉基因新材料未納入國家種質資源保存體系,導致轉基因材料分散於各研究單位或專家手中,不利於轉基因材料的長期保存和利用,也容易引起潛在的基因汙染。因此,迫切需要在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的基礎上建立轉基因材料的國家管理和保存體系,對轉基因材料進行集中編目、接收、檢測、保存和分發利用,並建立基因和轉基因新材料的資料庫,開發信息管理系統,實施跟蹤管理,並實現新材料與信息的社會共享。對轉基因作物育種價值評估的範疇也應該包括對轉基因材料保存的安全性、基因和轉基因信息資料庫的完善度、信息及材料共享利用的可行性等進行評估,為轉基因材料在作物育種中的安全、廣泛應用提供重要的保障。

當然,隨著各種類型的轉基因新材料的不斷湧現,轉基因新材料在作物育種應用中各種新問題的出現,以及育種家對轉基因新材料應用的各種新要求的提出等,對轉基因植物育種價值評估的內容及標準也會不斷完善和更新,確保轉基因新材料在未來轉基因生物育種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來源:基因農業網

相關焦點

  • 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和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質疑問題的見解
    昨日,剛剛發表了《我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情況及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估》,引發一些網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因互動評論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詳細答覆。在此,就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討問題,逐一說明,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討論。
  • 觀賞植物轉基因研究進展
    花卉產業作為園藝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較高的經濟價值由於花卉產業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育種者希望通過轉基因將具有商業價值的性狀導入觀賞植物中,用以定向改良花形、花色、花期、花香、貨架期及生物/非生物抗性等性狀。
  • 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其實,這些土豆本來的作用是實驗材料,攜帶土豆進入太空是為了進行「太空育種」實驗。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呢?什麼是太空育種?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航天技術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帶上太空的種子必須遺傳性穩定、綜合性狀好;然後用返回式太空飛行器將種子帶上太空進行誘變,返回地面後,再進行選育、培植出植物的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種;最後進行地下攻堅,先將它們統統播種下去,然後將選出的種子再播種、篩選,讓它們自交繁殖,如此繁育至少四代後,才有可能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突變系。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摘要 轉基因生物技術是一項全新的育種技術, 也是當前國際上進展最快、競爭最激烈的研究領域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生物技術育種誕生以來, 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應用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就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
  • 科普: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其實,這些土豆本來的作用是實驗材料,攜帶土豆進入太空是為了進行「太空育種」實驗。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呢?什麼是太空育種?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航天技術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聽起來似乎種子只要上天轉一圈回來,植物就一定能長得特別大、營養特別豐富。其實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 袁隆平弟子:國民對轉基因一知半解-袁隆平,弟子,轉基因,一知半解...
    它與雜交育種有什麼不同?雜交育種是在基本尊重自然界生物遺傳規律基礎上的、比較保守的育種手段,不會讓物種基因在動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等生物界之間「跨界」交叉進行。分子育種則可以根據需要,實現「跨界」。跨界,這就是人們一直最擔憂的地方。在水稻生物技術研究方面,中國站在世界的前列。
  •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這點對我們現在的育種非常重要,因為有很多誘變後新出現的性狀是以前沒有的,例如剛才看到的西紅柿,在自然界中實際沒有那麼多種類,現在都有了。 轉基因育種——從無到有 轉基因育種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新的育種方式。前面兩種育種方式都是利用現有的植物中的基因,而轉基因育種是我們可以引入一個植物中本來沒有的基因。
  •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14年度重點課題申報指南
    、大豆、棉花五大作物為對象,圍繞新型抗病、抗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和株型改良等目標性狀,創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植物育種新種質,培育轉基因植物新品種。  研究內容: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作物為重點,採用轉基因技術,結合分子標記選擇和常規育種等技術,建立高效多基因聚合的轉基因育種技術體系;創製轉基因植物新種質,培育目標性狀突出、綜合性狀優良的轉基因植物新品種。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哈佛大學遺傳學家:轉基因食品安全之我見
    二、申報指南(一)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培育1.轉基因植物新品種培育研究目標: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作物為對象,圍繞新型抗病、抗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和株型改良等目標性狀,創製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轉基因植物育種新種質,培育轉基因植物新品種。
  • 農業農村部:嚴防嚴查非法轉基因育種、銷售
    對研發單位全覆蓋檢查,嚴查中間試驗是否依法報告,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是否依法報批,基因編輯等新育種技術研究、中外合作轉基因生物研究是否依法開展。對種子企業的育種材料及相關育種基地開展轉基因成分檢測,嚴防非法轉基因育種。對種子市場、經營門店開展轉基因成分抽檢,加大抽檢力度,嚴查轉基因種子非法銷售。《方案》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大查處力度。
  • 曹幸穗:轉基因產品安全性需評估
    農業科技成兩會熱詞 曹幸穗:轉基因產品安全性需評估  中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今天我們觀察的熱詞是農業科技。今天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了記者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就"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促進增產增收"等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 種植轉基因植物會破壞生態環境嗎?
    通常所說的轉基因植物是指人為的將目的基因轉移到植物體內,使植物獲得新性狀或新功能的一種生物技術。轉基因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從1856年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揭示了生物遺傳因子的遺傳規律到1982年利用轉基因技術獲得了全球首例轉基因菸草,轉基因技術所取得的成就,凝聚著幾代科學家的心血。
  • 院士談轉基因: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方式沒有本質區別-虎嗅網
    虎嗅註:圍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在我國一直存在很多爭論,且論辯雙方難以取得一致。昨天下午,受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委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在武漢舉行的一個轉基因研修班上,澄清關於轉基因危害的一些傳言。
  • 每日新報:「轉基因」植物 看顏色就能分辨(圖)
    新報訊【記者彭未風】如何判斷植物是不是轉基因,過去對普通市民來說一直是個難題。現在,南開大學一項最新標記技術有望破解這一難題,光看植物的顏色,就可判斷其是不是轉基因植物產品。近日,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寧寧教授和她的課題組所做的這項「新型可視轉基因篩選標記」技術在國際學界引起了關注,也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更為可貴的是,這種新的標記技術用的「材料」是公認對人體有益的「花氰苷」。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官方:轉基因育種上市須嚴審 消費者有充分知情權—新聞—科學網
    陳錫文稱,關於轉基因,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對於通過分子育種產生的轉基因品種到底是否安全需要討論。轉基因育種最早是從美國發展起來的,在美國市場上,經過美國食品藥品檢驗檢疫局檢驗認證認為是安全的,在美國市場上的銷售不需要註明是轉基因產品就可以。美國民眾對這個問題也有一定的議論,但是總體來看是接受的。
  • 重磅原創:農產品未準入轉基因成分「低水平混雜」的概念、成因及對策
    本文對農產品貿易、農產品質量安全、種業發展、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或監測等相關工作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則於2013年9月將其定義為「種子或生物學上具有種子功能的農產品中存在重組DNA植物材料,該材料在一個或多個國家曾進行過環境與生物安全審查,但進口該種子或農產品的國家並沒有審查該重組DNA植物材料的環境與生物安全與風險」。
  • 研究發現植物原位轉基因替換新方法
    為了解決在培育複合性狀轉基因作物中分散的轉基因位點增多給育種工作帶來的困難,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在2014年發現一種利用Bxb1和Cre重組酶進行轉基因定點整合的方法。該方法可使新的性狀基因插入到已有的轉基因位點上,保證所有的轉基因能「打包」式地傳遞給後代 (Hou et al., 2014 Molecular Plant 7:1756-1765)。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舊的轉基因可能不再需要,那麼人們可以怎麼做呢?
  • 背景資料:我們身邊的轉基因食品
    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彭於發介紹,目前國內的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轉基因番木瓜也有少量種植,而其餘已發放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植物未大面積應用。  那麼,進口農產品有哪些是轉基因品種呢?我國先後批准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4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