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剛剛發表了《我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情況及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估》,引發一些網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因互動評論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詳細答覆。在此,就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討問題,逐一說明,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討論。
公眾對新技術新事物產生質疑的現象很正常。有史以來人類每一步發展,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爭議。關於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性探究,要首先從傳統種植業育種選優說起。
一、作物育種起源及發展。
作物育種就是改良作物的遺傳特性,培育高產優質品種的技術。又稱為作物品種改良。它以遺傳學為理論基礎,並綜合應用植物生態、植物生理、生物化學、植物病理和生物統計等多種學科知識。是一項高效、選優、作物進化的生物技術,對發展種植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在周代就已形成不同播期和熟期的作物品種概念。在栽培植物出現之初,人類簡單的種植和採收活動中,就已寓有作物育(選)種的萌芽。《詩經》載:「黍稷重穋」,「稙稺菽麥」。稙、稺指播種的早晚,重穋指成熟的先後。北魏《齊民要術》按成熟早晚、苗稈高下、收實多少和米味美惡等記載粟品種凡86個。明代的《理生玉鏡稻品》詳細描述了嘉靖年間江蘇蘇州地區的水稻品種,是中國最早問世的水稻品種志。至清代,《授時通考》已分別收錄粟和水稻品種約500個和3400多個。
中國應用現代育種技術改良作物品種始於20世紀初。先是在稻、麥、棉三大作物中進行引種、純系育種和雜交育種。50年代中後期開展水稻矮化育種;70年代雜交水稻育成,大幅度提高中國和世界的稻米產量。現在主要農作物已基本實現良種化。
我國轉基因作物育種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世界新技術革命大潮洶湧澎湃,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方興未艾。1983年世界首例轉基因植物——菸草的問世,在我國生物和農業科技界激起巨大反響,許多人為植物分子生物學和農業轉基因技術所吸引,紛紛投身這一充滿挑戰、也充滿希望的研究領域。1986年,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批准組織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規劃 (863計劃),並發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號召。他還精闢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 。在863計劃的召喚下,許多滿懷報國激情、學有所成的農業和生物學者爭相回國,並帶動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艱苦創業、奮力開拓,我國轉基因作物育種研究從此破土而出,並迅速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
863計劃實施之初就將生物技術領域列為高技術七大領域之首。生物領域下設3個主題,在第一主題 (101主題) 的6個項目中,轉基因植物為第一項目 (代號101-01)。後來,抗蟲棉花等轉基因作物育種又列為生物領域重大關鍵技術和成果轉化項目 (代號Z17)。
中國現有的轉基因植物有22種,其中轉基因大豆、馬鈴薯、菸草、玉米、花生、菠菜、甜椒、小麥等進行了田間試驗,轉基因棉花已經大規模應用。國外轉基因大豆等也大量進入我國。
二、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
育種方法主要包括引種與選擇育種、雜交育種、雜種優勢利用、誘變育種、遠緣雜交與倍性育種、群體輪迴選擇、生物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等,分為傳統育種選優、遺傳學雜交育種和生物技術轉基因育種三大類。主要區別在於:
1、傳統作物原始育種選優。
傳統作物原始育種技術中的選種步驟和現在不同,選種過程是在自然決定的基礎上再進行人為選擇。其中含有一定經驗的育種技術在這個時期體現出很大的優勢。
在育種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育種目標的掌控和技術的把控逐漸完善,極大地促進了物種的進化。
傳統種植業,在過去的九千多年裡,農作物品種改良的方式主要是籽種選優、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及重組體的優勝劣汰更新品種,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積累各類農作物的優良基因。
如果與植物原種相比較,傳統選優的育種,應當也包含自然環境中作物基因突變選優的品種。尤其是在閃電雷擊、隕石高速撞擊、火山爆發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特殊環境周圍,肯定也會產生作物的基因突變選優品種。這就是說,在自然環境下,近萬年來進化形成的作物,同樣也會存在轉基因品種或成分。
2、遺傳學作物雜交育種。
遺傳學創立後,近百年的植物品種培育,是採用人工雜交的方法,進行優良基因的重組、通過外源基因的導入,實現遺傳基因的改良和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
遺傳學雜交育種的作物,同樣也存在有基因重組和突變成分。現在的大多數農作物品種都是雜交品種,真正的保持原種基因作物,實際上在市場上是不存在的。
3、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育種。
轉基因育種是1983年以來,生物學家掌握了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使它具有某種新的特性:比如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等。這個基因可以來自任何一種生命體:比如細菌、病毒、昆蟲……這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給某種作物植入一種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特性,這就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應用是人類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場空前革命,極大地促進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
農作物轉基因技術與傳統種植品種改良技術是一脈相承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
三、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質疑問題的見解。
質疑轉基因農作物有缺陷,比如不能留種重複種植,必須購買專門育種種植問題;還有轉基因作物不穩定可能致癌等等,現就個人理解,答覆如下:
1、原生態農作物基因沒變化,更安全的觀點。
傳統原生態農作物育種選優,在自然環境下,幾千年來優勝劣汰進化,也會存在基因突變的品種或成分。原生態傳統農作物,本來存在產量低,抗病蟲害能力差等缺陷,如果不進行選種更新換代,在同一個環境種植2-3年後,產量、品質、口感等大多數會繼續下降。通過不同環境區域「調種」選優進化來解決。比如黍子,同一地塊留種,兩年後,產量降低,糕發硬,顏色發白;土豆同一地塊留種,三年後塊莖變小,減產。
2、轉基因作物不能留種,必須每年購買專門育種,不正常、不安全的質疑。
大多數通過遺傳學育種的雜交品種,都不能留種,需要每年更新專門培育的籽種,不然農作物沒有雜交優勢,甚至比原種產量更低。比如雜交穀子、土豆、玉米等。
轉基因作物在留種及專門培育籽種問題上,與雜交作物是一致的,不是特殊缺陷。轉基因農作物,也是通過專門育種保持特性和優質的,所以留種不適合再次種植,每年種植必須購買專門培育的籽種。
3、轉基因作物不穩定,存在安全隱患質疑。
轉基因作物從研發培育實驗,到審批生產上市,要經過層層嚴格把關,必須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存在安全隱患的品種,是絕對不允許推向市場的。
國際衛生組織、國際糧農組織,以及國內相關的農業、環保、衛生、食品安全部門等對取得批准的轉基因作物是肯定的。這些肯定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實驗數據基礎上的結果。
4、因為對轉基因作物不了解,或許存在安全隱患的擔憂。
世間萬物各有利弊以及優缺點,轉基因農作物同樣不可能沒有缺陷,只是目前還沒有發現明顯缺陷而已,還有待於科研工作者的跟蹤研究和實踐觀察。
對新技術和新事物的結論,應當建立在科學研究和實踐檢驗的基礎上,而不是一些人因為不了解或者不願意了解,想當然、莫須有地質疑。
提倡食品多樣性,長期喜愛依賴某一種食品,即便原生態農作物,也會產生弊端。比如長期多食土豆胃寒、高粱上火等等。
5、近年來,人們各類病變以及癌症患病率增加,跟化肥農藥還有轉基因食品有關的質疑。
改革開放初期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醫療條件普遍較差,大多數人得病只經過簡單檢查治療,人們平均壽命也比較短。大多數人得病統稱「死症病」、「賴病」,沒有詳細檢查,未達到老齡化規模,自然就沒有那麼多心腦血管病症或癌症。醫療水平低,大多數人沒錢看大病,壽命較短,自然各類病症說法表面上感覺比現在少很多。
6、原生態農作物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更靠得住,更放心的說法。
無論我國還是世界,糧食安全、人民溫飽是最大的問題,只靠原生態農作物,產量將大幅下降大半。八十年代以前,谷黍產量畝產300斤左右、玉米畝產800斤左右,單純追求原生態,人們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這個安全隱患更嚴重。農作物品種選優更新大勢所趨,大家應當有正確的心態選擇。
7、對轉基因食品持謹慎態度是正確的,但談虎色變,因噎廢食沒必要。
我們應當關注民生,注意食品安全問題,謹慎穩妥發展轉基因農作物。科學研究證明,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也是人類食品安全的重大隱患。轉基因農作物正是具備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的選優品種,從這方面講,轉基因作物優於傳統原生態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