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轉基因: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方式沒有本質區別-虎嗅網

2021-01-08 虎嗅APP
虎嗅注

圍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在我國一直存在很多爭論,且論辯雙方難以取得一致。昨天下午,受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委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在武漢舉行的一個轉基因研修班上,澄清關於轉基因危害的一些傳言。吳院士表示,食用轉基因食品不會改變人的遺傳物質,不會影響生育能力,也不會影響子孫後代(本文根據吳院士講話整理,原文載於京華時報)。


轉基因食品為何不做人體實驗?動物實驗可推算安全問題  


有反轉人士提出,轉基因糧食應進行人體實驗,拿轉基因糧食讓人吃做一組實驗,這期間不能吃任何自然食物,以免自然食物緩衝了作用,儘可能排除了眾多幹擾。  


針對「反轉」人士提出最多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為何不做人體實驗」的疑問。吳孔明說,現有毒理學數據和生物信息學數據足以證明(轉基因食品)是否存在安全性問題,科學家用動物學的實驗來推測人體的實驗結果,以大鼠代替人體實驗,是國際科學界通行做法。  


吳院士分析,根據長期食用的安全性評價,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實驗過程中,借鑑現行的化學品、食品、食品添加劑、農藥、醫藥等安全性評價理念,採取大大超過常規食用劑量的超常量實驗,應用一系列世界公認的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動物實驗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人體實驗並進行推算長期食用對人是否存在安全性問題。  


「根據世界公認的倫理原則,科學家不應該也不可能讓人連續吃某種食品吃上十年二十年來做實驗,甚至延續到他的後代。」吳孔明說,用人體實驗解決不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因為人類的真實生活豐富多彩,食物多種多樣,用人吃轉基因食品來評價其安全性,不可能像動物實驗那樣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很難排除其他食物成分的幹擾作用。  


腫瘤發病與轉基因大豆油有關?僅看消費量無法一言概之  


2013年,一篇《轉基因大豆與腫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關》的稿件引發公眾持續恐慌。文中稱東北某省大豆協會負責人介紹,河南、河北、甘肅、青海、上海、廣東、福建等地,是消費轉基因大豆油較多區域,而這些區域同時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黑龍江、遼寧、浙江、山東、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基本不以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為主,不是腫瘤發病集中區域。因此,轉基因大豆油消費可能與腫瘤(癌症)高發有極大相關性。  到底轉基因大豆是否與癌症有相關性?吳孔明澄清,腫瘤發病集中省份與轉基因消費集中省份相符合的數據和論斷是非常不嚴密的簡單推測。同一省內不同登記點的數據差異十分巨大,同為廣東省內的廣州市和中山市,每十萬人中腫瘤發病人數分別是320和200左右,而遼寧省的瀋陽發病數字約250上下,但大連就突破350。  


人群腫瘤發病率是否與食用轉基因大豆油相關,需要綜合考慮整個省份人口密度、飲食中轉基因大豆油所佔比例、具體腫瘤類型等參數,僅對比省份間轉基因大豆油的總消費量顯然無法一言概之。  


同時,相關性不等同於因果關係,腫瘤發病因素多種多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生活因素,水體、空氣、土壤的環境因素,以及醫療水平和老齡化等社會因素,都是影響癌症發病率的重要方面。不同地區的癌症發病率和常見癌症類型的不同,還與地區特異的環境因素、生活因素及遺傳因素等有關。  


轉基因育種違背生物進化規律?與傳統育種沒有本質區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吳孔明表示,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在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種屬內外甚至不同物種間基因通過水平轉移,不斷打破原有的種群隔離,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原因。  


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方式都是在分子水平上改變作物的性狀,沒有本質區別。「我們種植的絕大部分作物早已不是自然進化而生的野生種,而是經過千百年人工改造,不斷打破生物間生殖隔離、轉移基因所創造的新品種和新物種。」吳孔明說。  


吳院士表示,轉基因技術是人類最新的育種馴化技術,是一種更準確、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的定向育種技術,轉基因育種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一樣,並不違背自然界生物進化規律。  


西方國家對轉基因食品「零容忍」? 美國歐盟也吃轉基因食品  


有言論表示,美國雖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很廣,但是這些作物都是出口給其它國家或者只能作為飼料用,人是不吃這些轉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食品的。  


對此,吳院士指出,美國是轉基因食品生產和應用大國,美國是吃轉基因食品種類最多、時間最長的國家。2013年美國農業部的報告顯示,美國種植的90%的玉米和棉花、93%的大豆、99%的甜菜,都是轉基因品種。轉基因甜菜用於製糖,幾乎100%供美國國內食用。美國雜貨製造商協會也表示,美國75%-8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同時,美國農業部部長顧問霍茲曼曾說,美國的玉米和大豆超過90%都是轉基因的,其中80%的玉米和60%的大豆用於本國消費,美國市場上約七成加工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  


歐盟是轉基因產品進口和食用較多的國家,歐洲每年進口玉米400萬噸、大豆3300萬噸左右,進口產品中大多含有轉基因成分。1998年,歐盟批准了轉基因玉米等在歐洲種植和上市,獲得授權的轉基因玉米23種、油菜3種、土豆1種、大豆3種、甜菜1種。2014年2月11日,歐盟委員會又批准了一種新型轉基因玉米的種植。  


「稍微看看這個數據,可以說轉基因在美國,它是非常正常的食品,它是自願標識,很多美國人沒有這個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的概念,他們不太關心什麼叫轉基因食品,因為他們相信政府對轉基因的評價。」吳孔明說。  


現在吃了沒事但子孫後代呢?食品消化後不會影響基因  


2010年9月,一篇名為《誰動了它們的基因?》的報導稱,山西、吉林等地老鼠變少、母豬流產……文章認為這與其食用的一種「父本為轉基因玉米」的玉米品種「先玉335」有關。「先玉335」是美國杜邦公司的產品,該公司隨後發布聲明稱,這一玉米的父本、母本均非轉基因玉米。農業部也進行了證實。山西省農業廳則表示,「報導所稱動物異常與事實不符」。  


雖然這些謠言最後都經過權威部門闢謠,但公眾心裡一直有疑慮,轉基因食品現在吃了沒事,能保證子孫後代也沒事嗎?  吳孔明分析,食用轉基因食品不會改變人的遺傳物質,無論是普通食品中的基因還是轉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進入人體後會在消化系統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不會影響人類自身的基因組成,「現代科學沒有發現一例通過食物傳遞遺傳物質整合進入人體遺傳物質的現象。」吳孔明說。  


針對有人提出,吃了轉基因會不會基因進到人體,對人體的基因進行改變?吳孔明說,人類吃的食品都有基因,只要食物長出來都有基因,所以轉基因的基因和其他基因沒有區別。  


市售小西紅柿小黃瓜是轉基因?商業化種植只有棉花木瓜  


針對公眾提出的疑問,當前市場銷售的小西紅柿、彩椒、小南瓜、小黃瓜是否為轉基因?  


吳院士稱,我國目前商業化種植的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只有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網上流傳一份轉基因食品名單,包括「聖女果、大個彩椒、小南瓜、小黃瓜」。其實,這些都不是轉基因的。人類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對野生植物進行栽培和馴化,從而形成了豐富的作物類型。  


番茄經自然演變和人工選擇產生了豐富多彩的變異。目前市面上的番茄品種十分豐富,琳琅滿目,按大小分為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特小果;按顏色分為火紅、粉紅、橙黃、金黃、黃、淡黃等;按形狀分為圓球形、扁圓形、牛心形、蘋果形、桃形、長圓形、櫻桃形、梨形、李形等。  


彩椒是由於含有不同類型的花青素,才表現為豐富的顏色。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果蔬,顏色五彩繽紛。彩椒的顏色只是因為天然存在的遺傳基因差異而導致的,與品種有關,跟轉基因沒有什麼關係。彩色辣椒是天然存在的,只是過去未大面積種植,普通消費者很少見到

相關焦點

  • 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和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質疑問題的見解
    昨日,剛剛發表了《我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情況及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估》,引發一些網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因互動評論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詳細答覆。在此,就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以及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討問題,逐一說明,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討論。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因為別人聽了,什麼是轉基因啊,轉個什麼基因啊,老百姓聽了就恐慌。」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轉基因問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準確地說,人們常說的轉基因,是一種分子雜交,或分子雜交育種。 他進一步解釋說,傳統的雜交育種是兩個物種、品種進行雜交,引入成千上萬個基因。
  • 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太空育種和轉基因一樣嗎?有人會疑惑,太空育種是不是和轉基因育種一樣?其實,這兩種是不同的,太空育種是自身基因的變異,沒有打破物種界限。而轉基因是指將一個外來基因移植到另一個作物當中。轉基因育種的優勢在於可以實現跨物種的基因發掘,拓寬遺傳資源的利用範圍,實現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轉移,使生物獲得人類需要的特定性狀,為高產、優質、高抗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科普: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有人會疑惑,太空育種是不是和轉基因育種一樣?其實,這兩種是不同的,太空育種是自身基因的變異,沒有打破物種界限。而轉基因是指將一個外來基因移植到另一個作物當中。我們先來看看太空育種的原理。比常規育種的第六代穩定提前兩代,對縮短育種周期極為有利,可以節約許多人力物力。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相比太空育種,轉基因育種技術可以更加精準、高效。轉基因育種的優勢在於可以實現跨物種的基因發掘,拓寬遺傳資源的利用範圍,實現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轉移,使生物獲得人類需要的特定性狀,為高產、優質、高抗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官方:轉基因育種上市須嚴審 消費者有充分知情權—新聞—科學網
    國新辦今日舉行發布會,介紹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關情況。 陳錫文稱,關於轉基因,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對於通過分子育種產生的轉基因品種到底是否安全需要討論。轉基因育種最早是從美國發展起來的,在美國市場上,經過美國食品藥品檢驗檢疫局檢驗認證認為是安全的,在美國市場上的銷售不需要註明是轉基因產品就可以。
  • 農業農村部:嚴防嚴查非法轉基因育種、銷售
    來源:觀察者網農業農村部:嚴防非法轉基因育種,嚴查轉基因種子非法銷售農業農村部網站1月13日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印發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監管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對種子生產經營環節監管。研究試驗環節監管。對研發單位全覆蓋檢查,嚴查中間試驗是否依法報告,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是否依法報批,基因編輯等新育種技術研究、中外合作轉基因生物研究是否依法開展。對種子企業的育種材料及相關育種基地開展轉基因成分檢測,嚴防非法轉基因育種。對種子市場、經營門店開展轉基因成分抽檢,加大抽檢力度,嚴查轉基因種子非法銷售。
  • 院士呼籲適度放開基因編輯
    2020年12月2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第九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導沙龍上表示,生物育種技術用好了,我國的種業就能夠趕超世界,就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瓶頸問題。多位專家呼籲,對基因編輯育種的監管不應該按照轉基因育種管理,應適度放開。基因編輯是轉基因嗎基因編輯和轉基因常常被混為一談。
  • 吉林雙瑞農業園:航空育種果蔬
    航天育種的有機果蔬,聽起來是不是遙不可及?其實,它們就在我們身邊。  位於吉林市龍潭區江密峰鎮的雙瑞農業園,是吉林市雙瑞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有機果蔬種植基地之一。園區內,一處火箭模型分外醒目。據了解,火箭模型,是按照神州五號運載火箭5:1的比例生產的,由國家航天育種成果轉化中心所贈。
  •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作者:姜奇彥 胡正 孫現軍 張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引言 當前,以轉基因育種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發展迅猛,正在推動常規育種全面升級,引領育種產業發生重大變革。
  •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所以,基因在農作物馴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物最初的育種是從馴化開始的,馴化就是我們的老祖宗挑自己喜歡的作物,每年這麼挑,但是不知道作物為什麼會這麼變。現在,我們對作物就有了各種要求,需要什麼?想找什麼?育種逐漸變成職業性的工作。而且我們知道了不管性狀怎麼變,都是基因改變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做的所有這些事情本質上都是對基因進行一些改變。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馬峙英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團隊等國內8個單位完成的科研項目歷時6年,在國際上首次對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植棉國的419份陸地棉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進行重測序,確定了一系列在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過程中形成的,與棉花纖維長度、強度、鈴重、衣分等重要性狀相關的基因組變異和遺傳位點及其分布規律,為棉花重要性狀定向育種提供了較為精準的標記和基因資源。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該文就世界上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及產業化現狀、幾個主要轉基因作物安全性案例及最終結果, 以及如何科學推進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期幫助公眾科學地理解和面對轉基因生物技術所帶來的育種技術上的革命。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2020年年末,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除了帶回了月球的土壤之外,還有一批帶到太空中進行航天育種的水稻種子。這批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回到地球後,經過幾天的培育,部分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進行下一步研究。
  •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歐盟也吃轉基因食品
    昨天下午,受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委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吳孔明在武漢舉行的一個轉基因研修班上,澄清關於轉基因危害的一些傳言。吳孔明表示,食用轉基因食品不會改變人的遺傳物質,不會影響生育能力,也不會影響子孫後代。    1轉基因食品為何不做人體實驗?
  • 「生物育種」名稱淺議|生物技術|基因工程_網易訂閱
    其中,轉基因作物育種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生態效益已充分顯現,其推廣應用速度之快更創造了近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奇蹟,生物技術的擴大應用已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2)生物技術種類劃分與發展階段  廣義而言,生物技術可細分為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生化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蛋白質工程等不同類別。
  • 基因編輯技術-農業領域的「5G技術」
    研究人員通過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在農業上,徹底改變了遺傳研究和作物育種的方式另一方面,由於植入外部基因的安全性存疑,許多人談「轉基因「色變,因此轉基因食品的推廣舉步維艱。這將為在日本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其他用於人類消費的動植物技術打開大門。然而歐盟對於基因編輯食品的態度更為保守,2018年位於盧森堡的歐盟法院裁定,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基因誘變技術應被視為轉基因技術,原則上應接受歐盟轉基因相關法律的監管,這導致基因編輯的作物必須經過與傳統轉基因植物同樣冗長的審查。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聚焦生物育種創新
    本屆沙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三位院士專家,介紹了生物技術在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生物育種對提高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
  • 生物育種再次釋放政策信號 玉米轉基因步伐有望加快
    紅網時刻12月21日訊(記者 劉馳鋒)種子是農業的「晶片」。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