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2020-09-05 中國核技術網CCNTA

近日,我國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火星探測也成為網絡熱詞,備受關注。

&34;火星探測器(圖片來自網絡)

還記得科幻電影《火星救援》熱播的時候。劇中,太空人馬克被留在火星上,飛船損毀,補給不足,孤立無援,為了能在這個荒涼的紅色星球上活下來,馬克以糞便為肥料,種起了土豆,彌補供給不足,等待奇蹟的到來。

很多網友會好奇,為什麼飛船中會備有土豆?其實,這些土豆本來的作用是實驗材料,攜帶土豆進入太空是為了進行「太空育種」實驗。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呢?

什麼是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航天技術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聽起來似乎種子只要上天轉一圈回來,植物就一定能長得特別大、營養特別豐富。其實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有人說,太空種子就是把普通種子送往太空,使其在太空中的獨特環境下進行變異的育種。其實,太空種子這個稱呼並不「簡單」,它有著嚴格的定義。

太空育種流程示意(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要進行種子篩選,這是太空育種的第一步,帶上太空的種子必須遺傳性穩定、綜合性狀好;然後用返回式太空飛行器將種子帶上太空進行誘變,返回地面後,再進行選育、培植出植物的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種;最後進行地下攻堅,先將它們統統播種下去,然後將選出的種子再播種、篩選,讓它們自交繁殖,如此繁育至少四代後,才有可能獲得遺傳性狀穩定的優良突變系。

這樣,每次經歷太空遨遊過的種子,都要經過連續四季以上的篩選鑑定,之後再經過考驗和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才能稱其為真正的「太空種子」。

誘變表現得十分隨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預見的。太空育種並不是每顆種子都會發生基因誘變,其誘變率一般為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而有益的基因變異僅是千分之三左右。也就是說,即便是同樣的種子,搭載同一顆衛星,其誘變結果也可能有所不同。

航天育種是一個育種研究過程,種子搭載只是走完萬裡長徵一小步,不是一上去就「變大」,整個研究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後續的地面上完成的。

太空育種和轉基因一樣嗎?

有人會疑惑,太空育種是不是和轉基因育種一樣?其實,這兩種是不同的,太空育種是自身基因的變異,沒有打破物種界限。而轉基因是指將一個外來基因移植到另一個作物當中。

我們先來看看太空育種的原理。在空間環境中的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綜合因素協同作用下,植物種子的DNA被雙鏈擊穿,產生斷裂並重新排序,而地面的誘變技術只能讓DNA被單鏈擊穿,因此,太空育種變異率更高。以水稻為例,它的自然變異率在二十萬分之一左右,化學誘變的變異率也只有千分之幾,而經空間誘變的水稻變異率可達百分之幾。

可以看出,特殊的空間環境使得太空育種與傳統地面誘變育種相比,具有變異率高、變異幅度大、有益變異多、穩定性能強等特點,因而能夠培育高產、優質、早熟、多抗良種。此外,太空育種不但能出現一些如產量、株高、生育期、品質、抗病性等常規誘變育種的變異,還能出現一些其他理化因素處理較少出現的特殊變異類型,如果實早熟、大果型變異,花卉花形變異、花色變異等。

空間誘變植物一般在第四代後狀態便達到穩定,少數植物在第三代就可穩定。比常規育種的第六代穩定提前兩代,對縮短育種周期極為有利,可以節約許多人力物力。

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相比太空育種,轉基因育種技術可以更加精準、高效。轉基因育種的優勢在於可以實現跨物種的基因發掘,拓寬遺傳資源的利用範圍,實現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轉移,使生物獲得人類需要的特定性狀,為高產、優質、高抗農業生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轉基因育種是基於對基因進行精確定向操作的育種方法,效率更高,針對性更強。例如,抗蟲棉花就是將蘇雲金芽孢桿菌中的殺蟲蛋白基因轉移到棉花中,從而能夠專一性抑制棉鈴蟲發生,減少棉鈴蟲危害,減少農藥使用,實現穩產增產、提質增效;抗除草劑作物就是將抗除草劑草甘膦的基因轉入農作物,從而在使用除草劑(草甘膦)除草時就能夠做到只除草而不危及作物,既增加了種植密度,有效去除雜草,又能降低勞動強度和除草成本,從而能夠提高種植效益。

哪種農產品更安全?

不管是傳統育種、太空育種還是轉基因育種,公眾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農產品是否安全。

我們知道,在自然環境中,植物種子實際上也在發生變異,只是變異過程極其緩慢,變異頻率很低。而人類早期的植物育種方法大都是對自然變異的選擇和利用,並被證明是安全可行的。太空育種是利用空間環境條件加速生物體的變異過程,這與自然變異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此外,太空遨遊歸來的當代種子還要經過幾代的田間選育、分子監測,推廣之前還需通過諸多監測。目前,人們對航天育種的認可率在逐步提高,很多農戶會主動去找航天育種的種子。

相比之下,公眾對於轉基因農產品有更多憂慮,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結論的,即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都是安全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前要通過嚴格的安全評價和審批程序,而一般食品根本不進行安全評價。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一系列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指南,是全球公認的食品安全評價準則。各國安全評價的模式和程序雖然不盡相同,但總的評價原則和技術方法都是按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制定的。公眾擔心的毒性問題、過敏問題還有營養成分的問題,都會通過安全評價逐一排除任何潛在風險。

國際組織、發達國家和我國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均認為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同樣安全。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目前尚未顯示轉基因食品批准國的廣大民眾食用轉基因食品後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任何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廣泛充分研討後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的結論。歐盟委員會歷時25年,組織500多個獨立科學團體參與的130多個科研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生物技術,特別是轉基因技術,並不比傳統育種技術危險。」國際科學理事會認為,「現有的轉基因作物以及由其製成的食品,已被判定可以安全食用,所使用的檢測方法被認為是合理適當的。」英國皇家醫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巴西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印度國家科學院、墨西哥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聯合出版《轉基因植物與世界農業》,認為「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食品,這些食品更有營養、儲存更穩定,而且原則上更能夠促進健康,給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帶來惠益。」

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會有更多高效、安全的育種方法用於農產品生產,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相關焦點

  • 科普: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其實,這些土豆本來的作用是實驗材料,攜帶土豆進入太空是為了進行「太空育種」實驗。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呢?什麼是太空育種?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航天技術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聽起來似乎種子只要上天轉一圈回來,植物就一定能長得特別大、營養特別豐富。其實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 一文帶你釐清航天育種和轉基因育種
    說到轉基因育種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提到航天育種,很多人可能就比較陌生,甚至有很多人把航天育種等同於轉基因育種,其實二者之間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今天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何為轉基因育種,何為航天育種,以及二者間的區別。
  • 轉基因農作物與傳統育種的區別和對轉基因食品安全質疑問題的見解
    關於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性探究,要首先從傳統種植業育種選優說起。一、作物育種起源及發展。50年代中後期開展水稻矮化育種;70年代雜交水稻育成,大幅度提高中國和世界的稻米產量。現在主要農作物已基本實現良種化。我國轉基因作物育種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世界新技術革命大潮洶湧澎湃,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方興未艾。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摘要 轉基因生物技術是一項全新的育種技術, 也是當前國際上進展最快、競爭最激烈的研究領域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生物技術育種誕生以來, 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應用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就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
  •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農桿菌個子長長的,像杆子一樣,它有一個神奇的功能,就是它能把自己的一小段環形DNA從自身一個細胞裡面轉移出來,然後轉入植物細胞,經過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細胞膜,一直送到植物的細胞核裡面,最後把這段DNA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組裡面,也就是植物的染色體DNA上面去。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你想像不出來它是怎麼才能實現的。
  • 被「妖魔」的轉基因|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
    【編者按】自從1983年第一株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的前行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如今已有數十種乃至上百種轉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誕生,涉及作物種類包括木瓜、大豆、玉米、茄子等。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之後優異的轉基因材料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完成小、中、大規模的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階段,經受住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包括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然後才可以申報安全證書。走到這一階段的材料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 院士談轉基因:基因育種方式與傳統農業育種方式沒有本質區別-虎嗅網
    同時,相關性不等同於因果關係,腫瘤發病因素多種多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生活因素,水體、空氣、土壤的環境因素,以及醫療水平和老齡化等社會因素,都是影響癌症發病率的重要方面。不同地區的癌症發病率和常見癌症類型的不同,還與地區特異的環境因素、生活因素及遺傳因素等有關。  轉基因育種違背生物進化規律?
  • 「轉基因」是怎麼一回事
    「轉基因」是怎麼一回事1974年,科學家將抗青霧素基因轉到大腸桿菌體內,揭開了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序幕。轉基因細菌的問世,讓人類看到了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生物新品種的光明前景。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轉基因西紅柿)產業化種植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
  • 什麼是轉基因作物?能靠外觀判斷嗎?人能吃嗎?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概念認識卻廣泛受到陰謀論和政治群體的影響。與所有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嚴格的論證和政府的監管。儘管各國政府的監管方式有所不同,對轉基因的科學理解卻早已達成共識。澎湃新聞整理了國內相關學者的科普演講,為公眾簡述轉基因是什麼、研究的必要性,並對轉基因常見誤解進行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1篇。
  • 農業農村部:嚴防嚴查非法轉基因育種、銷售
    對研發單位全覆蓋檢查,嚴查中間試驗是否依法報告,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是否依法報批,基因編輯等新育種技術研究、中外合作轉基因生物研究是否依法開展。對種子企業的育種材料及相關育種基地開展轉基因成分檢測,嚴防非法轉基因育種。對種子市場、經營門店開展轉基因成分抽檢,加大抽檢力度,嚴查轉基因種子非法銷售。《方案》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大查處力度。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7月初,全球100多位諾貝獎獲得者聯合發表公開信,支持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農作物,重申其安全可靠。這一活動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朱作言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成員,也是2016年最新一屆委員會的成員。
  • 摩擦力和阻力是一回事兒嗎?
    新中考頭條(物理)摩擦力和阻力是一回事兒嗎?物理講臺,大智「衛瑋」道來!最近在上課中,我發現同學們存在一個共性問題:摩擦力和阻力區分不清,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下面我舉一個生活中的實際例子。
  • 農業部:理性看待轉基因 理性選擇轉基因產品
    只要一提到轉基因,就會觸動國人敏感的神經。誰要替轉基因說幾句話,就會被渲染和炒作,甚至會招來謾罵和人身攻擊。在這樣的公眾認知環境和輿論環境下,我國轉基因技術開發應用面臨巨大阻力。基於以上認知基礎,雜交育種、基因工程(簡稱「轉基因」)育種、誘變育種(包括物理誘變和化學誘變,太空育種、輻射育種均屬此類)技術應運而生。這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最偉大發現,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由此可見,無論是雜交育種還是轉基因工程育種,從本質上說都是通過人為促成物種之間的基因轉移和重新組合產生新的物種,都是轉基因育種。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2019年9月發布的《2018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當年全球有26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超1.9億公頃,其中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佔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91%。
  • 官方:轉基因育種上市須嚴審 消費者有充分知情權—新聞—科學網
    陳錫文稱,關於轉基因,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對於通過分子育種產生的轉基因品種到底是否安全需要討論。轉基因育種最早是從美國發展起來的,在美國市場上,經過美國食品藥品檢驗檢疫局檢驗認證認為是安全的,在美國市場上的銷售不需要註明是轉基因產品就可以。美國民眾對這個問題也有一定的議論,但是總體來看是接受的。
  • 生物育種再次釋放政策信號 玉米轉基因步伐有望加快
    12月16日至18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此前,生物育種作為8個被「點名」的前瞻性、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之一,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轉基因技術作為堪比載人航天、大飛機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是生物育種領域的重要技術之一。
  • 一文了解轉基因背景、原理和現狀
    雜交育種一次要改變成百上千個基因,而轉基因育種不過是精準地識別和利用優良基因,大大提高育種效率,也擴充了農業育種的資源庫,這些優勢最終讓轉基因作物具有增產、保護環境、改善食品營養和安全的好處。 基因工程並不算「新生事物」,早在1972年,科學家做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例基因工程,比手機的誕生還早一年。
  • 專訪袁隆平:「雜交稻不是轉基因」
    今年2月2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新中國首部《糧食法(徵求意見稿)》,引起媒體和公眾廣泛關注,尤其是第十二條第二款有關糧食作物轉基因管理的提法:「轉基因糧食種子的科研、試驗、生產、銷售、進出口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成為外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 「生物育種」名稱淺議|生物技術|基因工程_網易訂閱
    我國新制定的十四五規劃中也明確將生物育種列入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領域。其中「生物育種」用語準確簡練,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2、 「生物育種」實際上是「生物技術育種」的簡稱和統稱。  1) 生物技術的發展趨勢  作為現代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生物技術已歷經30餘年的發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對農業生產發展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