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袁隆平:「雜交稻不是轉基因」

2020-11-29 搜狐網

  3月13日,眾多網絡媒體紛紛轉發了一篇文章,標題中赫然寫道,「袁隆平:轉基因食品或影響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袁隆平在中國育種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且一向謹言慎行,因此,這篇文章立即引起國內輿論界的廣泛關注。

  時代周報記者向袁隆平求證此事時,他澄清道:「這完全是曲解我的意思!我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袁隆平獨家委託時代周報向公眾轉述他的觀點:我對轉基因的看法一直沒變—轉基因研究要積極,應用需慎重。

  本報記者 宋陽標 發自北京

  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利與弊,反轉派與挺轉派各執一端,鏖戰多年。

  今年2月2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新中國首部《糧食法(徵求意見稿)》,引起媒體和公眾廣泛關注,尤其是第十二條第二款有關糧食作物轉基因管理的提法:「轉基因糧食種子的科研、試驗、生產、銷售、進出口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應用轉基因技術」,成為外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羅援少將,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應高度重視國家生物安全問題,警惕轉基因物種的無序迅速擴散和外國插手中國疫苗生產過程,警惕敵國以轉基因物種和特種疫苗等為武器,針對中國人口發動新型戰略打擊。」

  3月13日,眾多網站轉載一篇題為《袁隆平:轉基因食品或影響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的新聞報導後,在轉基因之爭中向來以「中間派」自居的袁隆平,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那不是扯卵嗎?我根本不是那個意思,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完全是誤導性的報導。其實,就是個觀點的問題嘛,我從來沒改變過我的觀點嘛,也不知道媒體在報導這個問題的時候怎麼就改變了。」3月13日下午,當袁隆平聽到秘書辛業芸讀出的網絡新聞標題時,當即激動地予以反駁。

  「有人想借袁老師的嘴說話」

  「我可以重複他的話給你聽。袁老師一直就是這個觀點:研究方面應該積極,轉基因的東西你要研究,不研究你就落到別人的後面去了。但是,在生產方面的應用,一定要謹慎。」辛業芸也有點激動,她向時代周報記者說,當天就有很多記者來問這個問題,她覺得很奇怪,怎麼又出現謠言了,又來採訪轉基因了?

  3月13日這天,多家網站轉載了一篇標題為《袁隆平:轉基因食品或影響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的文章。而此時,袁隆平還在琢磨著是否要去一趟位於海南三亞的南方育種基地。

  袁隆平表示,那篇引起軒然大波的文章中,很多內容是拼湊的,一些內容並非他當時說的。

  袁隆平解釋:我是說,我願意做志願者,但我畢竟沒有生育能力了,會不會影響下一代,沒辦法確認;我並沒有說,轉基因會影響生育,網上的這種言論是嚴重誤導。

  網上有傳言說:「雖然袁隆平自稱是『中間派』,但他仍認為,在沒有實驗結果作為依據的前提下,將轉基因用於主糧生產是『要慎重的』。『他們贊成轉基因的,是用小白鼠做的實驗,可是小白鼠和人能一樣嗎?他們有人類食用轉基因的實驗結果嗎?』」

  辛業芸向時代周報記者轉述:「袁老師的意思是,小白鼠畢竟不是人,要看轉基因究竟有沒有影響,還是鼓勵用人來做實驗。袁老師曾經表示過,他願意做第一個志願者。轉基因對第三代究竟有沒有影響,現在看不出來。要看下一代有沒有影響,他說,『我願意做志願者,但是我沒有生育能力了』,就是現在開始吃轉基因的東西,也無法再看到他的下一代了。」

  辛業芸說:「袁老師號召和鼓勵年輕人來做這樣的實驗,如果他的後代確實沒有問題,那就可以證明,這個轉基因(食品)確實沒有問題。他的本意是這樣的。但這並不是說轉基因影響生育,這完全是兩碼事。袁老師是非常精明的,我剛才一講這個標題,他就反擊我,這完全不是我的意思,他說『我是沒有生育能力,不能說影響生育了』。」

  辛業芸對媒體歪曲袁隆平語的報導表示憤慨:「現在的轉基因(技術),是一個物種的東西轉到另外一個物種上面來,袁老師做的主要是常規育種,是傳統的一種育種方式,根本不是什麼轉基因,不是另外一個作物的某一個基因直接轉過來的。袁老師他的名聲大,那報導時就應該謹慎嘛,有些人想利用袁老師的嘴說話。」

  袁隆平強調,他的觀點其實沒有變過,現在他說的觀點,其實就是以前說過的觀點,從來沒有變過。

  轉基因研究要積極,應用需慎重

  有媒體報導袁隆平曾說:「從科學的角度,轉基因是發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論。現在我們把玉米基因轉到水稻上來,提高水稻的光合效應,這樣的轉基因有什麼問題?一點問題都沒有。」

  對此,袁隆平向時代周報解釋,他不是反對轉基因,只是認為,在科學上面,要有積極的態度,必須做轉基因的研究。但在市場的推廣和應用時要慎重,這是一個辯證的問題。

  3月13日下午,辛業芸接連謝絕了多家媒體的採訪。因為,她對部分媒體此前曲解袁隆平之意仍心有餘悸。讓她感到很奇怪的是,已經好久沒有人來找袁隆平聊轉基因的話題了,為什麼這天會有那麼多記者來採訪?上網瀏覽新聞後,她才發現,很多網站在轉載「袁隆平認為轉基因影響生育」的言論。

  辛業芸表示,她回絕媒體的採訪並無惡意,只是不希望媒體在這個事情上讓袁隆平再煩心了,畢竟,袁隆平的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育種工作上。他不接受媒體採訪,也是因為馬上要到三亞的育種基地去,要準備一下,確實沒有時間。

  「前面也有幾個記者來問這個問題,我(當時)還沒看到網上那個文章,你來問以後,我正好看了,所以就明白為什麼現在又來謠言,又來採訪轉基因的事情了。袁老師工作很忙,所以他也不能一一接受採訪,那你剛剛提到了,那就正好拜託你,正好證明一下,袁老師不是那個意思,根本沒有那樣說過。沒有表達過那樣的觀點。」

  「說實在的,採訪對他來說是一個負責任的事情,不能總在這個事情上讓他煩心了,」辛業芸說。

  雜交稻並非轉基因

  反轉基因人士、經濟學家顧秀林對此評論說:袁隆平只是一個科技員,並不是科學家。一套生命系統,不光是那些要轉移的基因,還有那些調控這些基因的眾多系統。你知道你找來的那個DNA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網絡中有一篇文章稱:「袁隆平一直篤信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親自實驗過,也就沒有發言權,所以不要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也不要猜測和推論,要用事實說話。』」

  新浪微博網民「大衛韋斯利」發微博批評稱:「方舟子批評袁隆平的《蟲都不吃,人可以吃》寫了7年,袁在轉基因上的科學素養沒有長進。不知袁每個雜交水稻推廣前是否都『做到年輕人自願實驗』,『不影響生育和下一代的健康,才算安全』?袁說『沒有親自實驗,也就沒有發言權』,什麼話?別人別國多次做了實驗,吃了N年,不算?」

  方舟子則嘲笑袁隆平:「上年紀的人會固執一些。不過,袁隆平會不知道美國人已經普遍吃轉基因食品吃了十幾年?美國人該都斷子絕孫了。」

  由於袁隆平在育種界的聲譽,許多國家的學者和官員都會到他的單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參觀訪問。

  辛業芸說:搞這一行的人都知道,我們做的是傳統的育種技術,和轉基因技術不是一回事。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的轉基因科技專家劉德虎,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曾對袁隆平的育種進行過評價:

  「轉基因是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比如說袁隆平的雜交育種,也涉及到轉基因,你想想,一個父本一個母本要通過雜交才能產生下一代。你想它涉及到轉基因沒,如果沒有,它後代怎麼能產生變異呢。如果它和它的親本一樣,那還做什麼育種啊,直接用原來的種就是了。就是因為它會產生變異,能產生好的性狀,人們才去做育種。拋開我現在做的這種,就說我們剛剛說的那種,它叫不叫轉基因?它那種轉基因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它轉進去多少個基因,你不知道,產生的後代會有什麼變化,你能控制嗎?不知道。」

  對此,袁隆平反駁:雜交水稻不是轉基因,但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領域,我們國家也在做。國家對轉基因物種管理很謹慎、很嚴格,但這些轉基因也不是隨便能拿出來的,要按照國家的制度來辦。你如果不做的話,就會落後於別人。研究、科研方面要積極,實際應用要謹慎。

  辛業芸透露:轉基因作物我們也在做,但是我們沒有應用;像用小白鼠做實驗也是一種可能性的東西,不是說它一定就會產生怎麼樣的結果。

  辛業芸表示,轉基因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之前我沒有答應記者採訪袁隆平的要求:「但是網上既然出現了這麼多文章,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回應澄清一下。」

相關焦點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然而,人們還清楚地記得,1976年三系雜交水稻推廣前,具有同樣地理氣候優勢的湖南,水稻畝產僅僅300公斤;30年後,畝產800公斤的超級稻,已遍布三湘四水……2008年10月,超級雜交稻在示範區躍上畝產900公斤大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笑的格外燦爛。說起雜交稻的演變過程,袁隆平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三系法像包辦婚姻,兩系法像自由戀愛,超級稻有點兒像獨身主義」。
  • 科學網—鄧啟雲:雜交稻與轉基因是不同概念
    「超級雜交稻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在全國上下都在為超級稻的全新紀錄而歡呼時,有關中國超級稻的質疑聲一直不曾斷絕。 對此,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9月24日下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樓會議室,超級雜交稻「Y兩優2號」研發團隊負責人、袁隆平的學生鄧啟雲告訴新華社記者,雜交稻是自然雜交來改良品種,與在實驗室內通過遺傳操作,將一類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行系列的轉基因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還是好消息:雜交水稻不是「轉基因」,請放心 對於轉基因糧食,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有的人說吃了會影響生育;有的說是「基因武器」;有的說某大國種轉基因糧食自已都不吃,都賣給別的國家……
  • 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新華網長沙12月1日電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11月30日,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表述他的願景。
  •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不是袁隆平直接培育出來的品種,卻未必沒有「袁氏基因」。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目前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是三系雜交稻。而這三個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野敗」於1970年被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發現。
  • 袁隆平回應「雜交稻高產不高質」:已達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
    袁隆平。 CFP 資料圖「我在一個小時前得知,位於湖南衡東縣的超級水稻示範基地實現了每公頃16噸的產量。這是我們繼雲南箇舊、河南信陽後,第三個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的百畝超級稻示範地。」10月26日上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到訪的海上絲綢之路主流媒體湖湘行記者分享了這一雜交稻攻關的最新成果。這些記者來自馬來西亞國家通訊社、星報、星洲日報,印度尼西亞爪哇郵報、國際日報,寮國人民報、巴特寮通訊社,泰國國家電視臺、泰叻報,菲律賓商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11家境外媒體。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2013世界糧食日優質湘米品鑑會現場
  • 袁隆平:如果世界一半稻田種雜交稻將多養活五億人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8日報導,在剛剛結束的2017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表示,他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果能實現,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多養活五億人口。
  • 袁隆平:願為科學獻身試吃抗病抗蟲轉基因大米
    袁隆平接受本報專訪時重申:超級稻絕對不含轉基因圖為袁隆平在察看超級稻的長勢。新華社發昨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就公眾關心的轉基因食品、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以及超級稻在全世界的推廣等問題進行了闡釋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圖片來自東方IC)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袁隆平:具有重大意義
    新華社杭州1月5日消息,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近年來,媒體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對雜交稻的炒作毫無底線,說&34; 、&34;等等。出於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尊重和敬仰,人們對這類謠言喪失了應有的免疫力。以至於一個從人民中間走出來的科學家,逐漸被吹成了一個&34;。說雜交稻養活了14億中國人,既和事實不符,又與邏輯相悖。一,中國14億人不是個個吃稻米。提到糧食,很多人就將糧食和稻米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
  • 畝產1203.36公斤:袁隆平團隊的超級雜交稻再創紀錄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9日電(記者趙鴻宇、秦婧)記者29日從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獲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再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203.36公斤。
  • 袁隆平弟子:國民對轉基因一知半解-袁隆平,弟子,轉基因,一知半解...
    據媒體報導:目前,中國在轉基因棉花研究中所具有的獨立智慧財產權僅次於美國。在水稻方面,中國申請的專利佔轉基因水稻領域專利總量約40%。應用水稻轉基因技術育成的轉基因水稻,如轉基因克螟稻、抗稻瘟病轉基因稻、抗除草劑轉基因雜交稻等,已進入田間釋放和環境安全評估階段。水稻遙感估產模型和水稻主要病蟲害計算機預測等信息技術,已在生產中應用。
  •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雜交水稻借力轉基因技術 有望實現機械化制種 科技日報長沙4月23日電 (記者俞慧友)23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與湖南桃花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農業大學三方合作,將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與雌性不育恢復系制種模式相結合
  • 含「轉基因」的作物安全嗎?
    有趣地是,人們常常誤認為聖女果、紫薯、彩椒、小南瓜、小黃瓜等是轉基因食品,其實根本就不是,它們各異的形態和顏色僅是馴化雜交和選育的結果。雜交水稻和轉基因水稻的區別水稻作為我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主要口糧,它的供給是關係到糧食安全等國計民生問題的大事。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袁隆平:記者眼中的明星
    這一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到了舒城,考察雜交水稻的長勢和測產。  接受採訪任務時,瞬間的喜悅包裹了全身,採訪這樣一位世界矚目的科學家是一件榮幸的事,同時忐忑和緊張湧上心頭。舒城之行,袁隆平只做短暫停留,並沒有安排記者採訪時間。  能接近他嗎?能採訪到他嗎?提什麼樣的問題他會回答?我開始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