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回應「雜交稻高產不高質」:已達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

2021-01-21 澎湃新聞
袁隆平。 CFP 資料圖

「我在一個小時前得知,位於湖南衡東縣的超級水稻示範基地實現了每公頃16噸的產量。這是我們繼雲南箇舊、河南信陽後,第三個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的百畝超級稻示範地。」

10月26日上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到訪的海上絲綢之路主流媒體湖湘行記者分享了這一雜交稻攻關的最新成果。這些記者來自馬來西亞國家通訊社、星報、星洲日報,印度尼西亞爪哇郵報、國際日報,寮國人民報、巴特寮通訊社,泰國國家電視臺、泰叻報,菲律賓商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11家境外媒體。

身著紅藍格子襯衫,今年已屆85歲高齡的袁隆平依舊精神矍鑠。落座後,他用流利英文對雜交水稻如數家珍般的介紹,很快拉近了自己與外媒的距離。

「根據日本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吉田昌一(音)估算,水稻在熱帶地區的極限產量為每公頃15.9噸,我們在雲南的超級稻示範基地已經突破了這一極限。」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菲律賓商報執行副總編莊銘燈的極大興趣:「請問雜交稻對提升菲律賓水稻產量有多大幫助?」

世界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資料顯示,除去中國,東南亞地區水稻產量佔亞洲總產量的九成以上,但現階段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佔比不高,如在世界水稻種植大國印度的種植比率為5.6%,印尼、孟加拉、菲律賓等國則不足2%。

袁隆平介紹說,菲律賓有位前總統很重視發展雜交稻,按其當時種植100萬公頃雜交稻的計劃,很快就可以解決該國的糧食短缺問題。「雜交水稻在菲律賓每公頃至少可增產2噸以上,但目前該國的雜交稻種植面積不足20萬公頃。」

對於外媒「如何看待對超級稻的質疑以及高產不高質」的提問,袁隆平面帶笑容回答說,有些人因不了解雜交稻,提出一些疑問,比如有的說它米質不好、抗病性不強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少。

袁隆平說,以前,中國還難以解決所有人的溫飽問題,雜交稻研究的首要任務當然是提高單產、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所以米質好不好不是首先關注的問題。但現在我們條件好了,要從吃飽轉向「吃好」。順應這一變化,我們的研究也做了相應的戰略調整。「就是要讓雜交稻既高產又優質,但絕不能以犧牲產量來保證優質,現在這點我們已基本做到,雜交水稻的米質已經達到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

「良種、良法、良田」被袁隆平視為雜交稻高產的基礎。「中國耕地總體質量不高,會否影響雜交稻產量?」面對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的提問,袁隆平表示,中國正加大力度改造中低良田,相信隨著土壤條件的改善,水稻產量會大幅提升。

據悉,袁隆平目前正在攻關被其稱為水稻「核武器」的第五期超級稻品種「超優一千」。他表示要在自己「90歲前實現每公頃17噸的目標,90歲後還要向18噸攻關」。

相關焦點

  • 兩系雜交稻代表品種兩優培九,比汕優63高產,米質優適應性廣
    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級稻計劃,提出了我國超級稻育種目標,兩系雜交稻代表品種兩優培九(原名65002)於2000年實現第1期超級雜交稻產量目標,即突破畝產700公斤。兩優培九由江蘇省農科院鄒江石及其團隊通過亞種間優良米質形狀的互補選育的雜交稻品種,於1999年4月通過江蘇審定,具有產量高、米質優、抗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綜合性狀良好。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2013世界糧食日優質湘米品鑑會現場
  • 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袁隆平認為,推廣雜交稻對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徹底解決飢餓問題意義重大。他算了一筆帳,現在全世界有22億稻田,而包括中國在內只有3億多畝種雜交稻,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照每公頃增產兩噸計算,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多人。儘管已經83歲高齡,袁隆平依然不服老,自稱是「80後」年輕人。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然而,人們還清楚地記得,1976年三系雜交水稻推廣前,具有同樣地理氣候優勢的湖南,水稻畝產僅僅300公斤;30年後,畝產800公斤的超級稻,已遍布三湘四水……2008年10月,超級雜交稻在示範區躍上畝產900公斤大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笑的格外燦爛。說起雜交稻的演變過程,袁隆平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三系法像包辦婚姻,兩系法像自由戀愛,超級稻有點兒像獨身主義」。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的發展史,本來就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發。」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 分子生物技術「增援」超級雜交稻育種
    本報5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吳俊) 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攻關,引入了分子生物技術作為外援。昨天下午,「十二五」國家科技部「863」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在長沙啟動,目標是運用分子生物技術,精細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狀基因,創製一批優異新種質及新材料,選育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質高產新品種,並推廣種植4000萬畝。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起,中國的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研究和推廣。2016年,86歲的袁隆平又帶領團隊,向「海水稻」發起挑戰,並在新疆等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區域開展測試。中國雜交水稻的育成,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闢了新的途徑,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圖為袁隆平(左二)和科技人員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
  • 袁隆平與肥料的故事,你或許不知道!
    袁隆平為西洋肥業題詞——「大力發展西洋肥業,促進糧食高產優質」。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湖南瀏陽、桃源、湘潭、衡陽等10多個市縣大面積示範,進行西洋牌雜交水稻專用肥等多種肥料、多地點、多品種、多季別的小區對比試驗。2004年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省又聯合把西洋複合肥列入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之中。
  • 海水稻正從試驗田走向餐桌 要高產更要優質
    海水稻正從試驗田走向餐桌 要高產更要優質 原標題: 耐鹽鹼水稻的種植,對提高糧食總產,保證口糧安全具有積極作用,但培育優質高產的品種卻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耐鹽鹼水稻從試驗田到走上餐桌,  究竟要走多遠?  育種過程就是萬裡挑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水稻較勁兒了大半輩子。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科學網—鄧啟雲:雜交稻與轉基因是不同概念
    「超級雜交稻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在全國上下都在為超級稻的全新紀錄而歡呼時,有關中國超級稻的質疑聲一直不曾斷絕。 對此,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9月24日下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樓會議室,超級雜交稻「Y兩優2號」研發團隊負責人、袁隆平的學生鄧啟雲告訴新華社記者,雜交稻是自然雜交來改良品種,與在實驗室內通過遺傳操作,將一類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行系列的轉基因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提出海水稻目標:每年增產300億公斤 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最新指導意見:「不斷發掘水稻耐鹽鹼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秈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科技日報記者獲取以上信息。  「耐鹽鹼水稻研究許多國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進展都不大。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戰亂的年代。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 嘗盡逃難的艱辛。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他決心要讓中國人民吃上飽飯。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經歷過饑荒的袁隆平,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了確保我國10多億人口有飯吃,2006年出臺了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不減少的「紅線」。 而實際上,我國人口還在增加,「紅線」內耕地糧食增量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何拓展「紅線」外耕種面積,讓糧食更安全?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雜交稻試驗基地,向全國人民報告了新想法和新奮鬥目標,振奮人心!
  • 畝產1203.36公斤:袁隆平團隊的超級雜交稻再創紀錄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9日電(記者趙鴻宇、秦婧)記者29日從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獲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再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203.36公斤。
  • (袁隆平院士(右)查看超級稻生長情況)
    袁隆平湘潭考察超級稻高產攻關 「這是最好的品種」 來源:紅網 作者:謝嶽峰 編輯:曾小穎 2015-09-18 09: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