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提出海水稻目標:每年增產300億公斤 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2020-12-06 上海熱線教育頻道

袁隆平海水稻目標

  如何開展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提出最新指導意見:「不斷發掘水稻耐鹽鹼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秈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科技日報記者獲取以上信息。

  「耐鹽鹼水稻研究許多國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進展都不大。為什麼我們僅通過短短幾年研究,就有所突破?」袁隆平說,「因為我們將水稻耐鹽鹼基因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結合了起來。」

  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發展耐鹽鹼水稻的目標是,在10年內,選育出耐鹽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鹼在pH9以上的耐鹽鹼水稻品種,且年推廣面積達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這樣每年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

  「300億公斤糧食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相當於湖南目前全年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說到此,89歲的袁隆平院士很是興奮。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新華網 今日頭條 作者: 責任編輯:微微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提出發展海水稻目標:年增產300億公斤,養活8000萬人口!
    而剛剛傳來好消息,袁隆平又有大動作——提出發展海水稻目標:年增產300億公斤。儘管今年達到90歲的高齡,但袁隆平依然沒有放下糧食科研工作,而且一直帶領團隊攻關一線,最近他向媒體介紹了最新的研究進展。據環球網報導,4月14日,在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袁隆平表示,正在不斷發掘水稻耐鹽鹼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秈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也就是說,袁隆平研究的耐鹽鹼水稻將具備大規模種植的潛力。
  • 袁隆平:海水稻年增產300億公斤!有人說不好吃?網友評論吃撐了
    2020年4月14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一次國家級會議上,袁隆平院士公布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他介紹了有『海水稻』之稱的耐酸鹼水稻的科研進展情況和目標展望。袁老說,他們的任務是培育出耐鹽度和耐鹼度更高的水稻品種進行推廣。
  • 袁隆平海水稻「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多養活八千萬人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對「海水稻」提出了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萬人口。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荒蕪的、白花花的鹽鹼地。鹽鹼地的鹽分濃度高,大部分植物不能生長,更不用說種糧食。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截至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為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7%以上。據統計,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約6.4噸/公頃,其中雜交水稻單產為7.5噸/公頃,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目前,中國已經啟動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育種攻關,指標為16噸/公頃,即1067公斤/畝,計劃於2020年前實現。  「這張照片上是菲律賓的一個農民,他拿著一把稻子。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講述·中國故事》第七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由繁到簡、效率越來越高。 拓荒人精神:從畝產700公斤到1200公斤 「糧食始終是國計民生最重要的戰略物資。」袁隆平說,為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1996年農業部中國超級稻計劃立項。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曾說,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給國家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他曾說,按現在情況每公頃增產2噸,可以增產1億6千萬噸稻穀,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這是我的夢想。《面對面》將帶你親密接觸我國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袁隆平院士說: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可讓普通農民用常規的栽培模式就能獲得每畝1000公斤產量。如果加上好的栽培技術,每畝可達到1340公斤。未來幾年在全國推廣1億畝,畝均增產200公斤!
  • 袁隆平抖音一天粉絲數破千萬!第一條抖音將是這個內容
    談拓荒人之前,還是要從袁隆平的「海水稻」說起。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其中約有2-3億畝具備改造成農田的條件。基於此,袁隆平提出了一個十年「小目標」:向一億畝鹽鹼地要糧,每年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8千萬人口。希望通過耐鹽鹼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讓鹽鹼地像普通耕地那樣造福人類,他把海水稻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種植再豐收 理論畝產548公斤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有一片300畝的海水稻田。袁隆平團隊沙漠邊培育海水稻連續3年測產穩定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7日電(記者高晗)25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嶽普湖縣公開測產。經測產專家組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548.53公斤/畝。
  • 啥是海水稻?聽聽它的自白:我不長在海裡,而且我不鹹!
    新華社三亞1月15日電(記者陳凱姿 羅江)我是一顆海水稻,也叫抗鹽水稻。因為名為「海水稻」,所以總讓人誤以為我能生長在海水裡。其實,我只是一棵能在鹽鹼地茁壯成長的安靜又可愛的水稻。1月5日,在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田間播種。
  • 袁隆平團隊又幹了件大事!
    :「海水稻」若研究成功 可多養活1億人口 袁隆平在此前的採訪中說 「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少 18億畝耕地紅線 但是我們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
  • 袁隆平在新疆沙漠種植的「海水稻」成功收割啦!荒灘戈壁再創奇蹟,沙漠即將變良田!
    
  • 袁隆平: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18日在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一億多畝可以種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參加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研發海水稻改良鹽鹼地可使鹽鹼地成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部分。
  • 袁隆平又有新身份!受聘為廣東這所高校特聘院士
    袁隆平表示,能跟廣東海洋大學的專家教授一道,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做一些工作,感覺很高興和滿意。曹俊明在儀式上致辭表示,聘任袁隆平院士為廣東海洋大學特聘院士,是關係廣東海洋大學建設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廣東海洋大學高質量發展史上的一大盛事,也是推動廣東海洋大學第四次黨代會提出的「人才引育工程」落地見效的重大裡程碑。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從1976年到1989年,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袁隆平終於實現「農民不再挨餓」的夢想。由於袁隆平的這一貢獻,人們由衷地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而一些地區的農民則稱他為「當代神農氏」;國際同行則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