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團隊又幹了件大事!

2020-12-06 騰訊網

10月14日

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

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

「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

達到802.9公斤

專家表示

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

相關話題衝上熱搜

網友紛紛點讚致敬

「海水稻,袁爺爺太棒了」

「致敬袁老,不容易!我們一定光碟行動」

「鹽鹼地成糧倉,太了不起了」

袁隆平:「海水稻」若研究成功

可多養活1億人口

袁隆平在此前的採訪中說

「我們國家的耕地面積少

18億畝耕地紅線

但是我們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

其中能夠種水稻的將近2億畝

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

至少增加1億畝耕地

是個什麼概念呢?

可以多養活一億人口

「海水稻」是指能夠在一定

濃度鹽鹼地中生長的水稻品種

2016年10月12日

由袁隆平領銜的「海水稻」研發中心

正式落戶青島

籤約儀式上

袁隆平院士表示,將在三年內

打造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如今

多地「海水稻」試驗示範種植基地

再次如願豐收

一批批海水稻喜迎豐收

01

今年,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

全國五大類鹽鹼地區建立

「海水稻」試驗示範種植基地

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

作為東部濱海鹽鹼地類型

土壤含鹽量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六之間

是江蘇省唯一入選的試驗示範種植基地

經專家團隊對3塊各1畝左右稻田機收實測

「超優千號」耐鹽水稻

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管永祥介紹

「江蘇沿海地區有大量鹽鹼地

很多都具有類似的種植條件

該耐鹽水稻的高產具有很強的推廣價值

02

經過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

連續三年試驗種植

近日,在新疆喀什地區嶽普湖縣

巴依阿瓦提鄉的「海水稻」實驗基地

300畝「海水稻」也完成收割

再獲豐收

這個地塊的田間測產量

達每畝548.53公斤

這裡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

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也是pH酸鹼度7.8的重度鹽鹼土地

被視為「農業的荒漠」

三年來,從最開始的80畝

到現在的300畝

「海水稻」試種規模不斷擴大

品種不斷改善

今年,基地通過自主育苗和

使用新型營養肥料

提高了「海水稻」對當地土壤的適應性

促進「海水稻」根系生長

這些「海水稻」收割完畢後

這地塊將復播冬小麥

研究人員將對冬小麥的生長

做進一步觀察試驗

03

近日,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的

袁隆平院士工作站

同樣傳來豐收的喜悅

經測產評估

在興安盟科右中旗種植的

耐鹽鹼水稻畝產再破千斤

平均畝產稻穀達533.95公斤

袁隆平院士視頻連線見證測產過程

他說,「興安盟地區取得的成功

將為黑龍江、吉林、新疆等省區的

耐鹽鹼水稻種植研究提供借鑑意義

我認為,在中國實現

耐鹽鹼水稻種植1億畝的目標

前景很美好!

你聽說過海水稻嗎?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

是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

可在海邊灘涂等鹽鹼地

生長的特殊水稻

3分鐘帶你了解「海水稻」

為袁隆平院士團隊點讚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農民日報、內蒙古日報(記者:胡日查 高敏娜)、青島新聞網、交匯點新聞、科普中國、網友評論等

責編:張永群

編輯:常瑩 吳亞琦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種植再豐收 理論畝產548公斤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緣,有一片300畝的海水稻田。3年前,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等試驗基地開展海水稻試種試驗,新疆的海水稻試驗基地就選在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這裡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也是pH酸鹼度7.8的重度鹽鹼土地。令村民們難以置信的是,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
  • 袁隆平小兒子袁定陽:媳婦給父親種5年地,一家3口投身農學事業
    後繼有人衣食住行,人的一輩子就數這四件事最馬虎不得,老話更是說"民以食為天",吃飽飯,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人民來說,都是頭等大事。很多人說,就衝著讓十四億人吃飽飯這個功勞,袁隆平就值得被供起來。袁隆平研究了一輩子的雜交水稻,說是救國救民也不為過,雜交水稻生命力頑強,產量極高,足以養活十四億人。雜交水稻技術是袁隆平最重要的歷史貢獻,足以讓他青史留名。每天心系科研的袁老,現在九十多歲了,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不管颳風下雨都在為"提高產量"這件事勞心勞力。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再豐收
    袁隆平團隊在新疆的海水稻試驗基地選在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這裡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為袁老的科研團隊點讚!+1
  • 袁隆平團隊再創新紀錄:耐鹽水稻平均畝產1605.8斤
    據央視報導,10月14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超優千號」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
  • 袁隆平團隊再為世界做出讓國人驕傲的貢獻
    大好消息,就在全球為糧食而發愁,8億人口面臨餓肚子的情況之下,袁隆平,袁老爺子的團隊,又幹出一件大好事,此舉又能多解決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次又有什麼大招呢?
  • 投資200億、瞄準國家實驗室,蘇州幹了件「大事」!
    作者 | 馮麗妃投資200億元,60位院士專家齊聚,蘇州幹了件
  • 袁隆平團隊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首期節目觀察者,來自新加坡的歐生·優麗來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中國雜交水稻及其研究團隊來了一場「親密接觸」。李建武是一名水稻栽培師,湖南農大農學專業本科畢業就被袁隆平的研究團隊破格錄取,目前負責雜交水稻的高產培養工作。李建武把生命中10年的時間貢獻給了雜交水稻。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嫦娥四號為啥能在月球背面幹成這件大事?
    嫦娥四號為啥能在月球上幹成這件大事?)1月11日下午,探月工程傳來捷報,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與地球的測控通信,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探月的第一行足跡,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而這是中國航天科技人員,不畏高風險和高難度,攻堅克難,勇於創新的結果。
  • 中國人在非洲又幹成一件大事,意義超出你想像!
    中國人在非洲又幹成了一件大事。最近,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種植的水稻取得巨大成功。抽樣測產數據顯示,在當地種植的5公頃雜交水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8噸。而當地一般水稻產量只有每公頃3噸。3倍多的差距是怎麼實現的?難度有多大?對非洲國家影響有多少?
  • 三瑞農科與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開展研發合作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盛波)12日,新三板公司三瑞農科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加強向日葵優良品種選育工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點和研發瓶頸,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快速及高效發展,公司擬與袁隆平院士及其專家團隊就產學研合作機制建設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立事項籤署《向日葵院士專家工作站合作協議書》(以下簡稱「《合作協議》
  • 袁隆平:光而不耀的「當代神農」
    22歲時,不能如願開飛機的袁隆平,把目標換成了遊泳運動員。連續好幾年獲得冠軍的他,本以為這次的努力沒有白費,結果卻不盡人意,袁隆平以一名的微弱差距落選了。當親人朋友都以為袁隆平會大受打擊,擔心不已時,他卻很快從沮喪中清醒過來。年紀和身體已經不允許袁隆平再執著於成為運動員。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太多榮譽等身,他曾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甚至在我國,有一個小行星還以「袁隆平」命名。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憑一己之力,養育了大半個中國。並不是我國不善待袁隆平老先生,恰恰相反,中國政府對袁隆平,無論是在水稻研究、生活安排,還是科研項目上,都儘可能滿足。
  • 他們幹了好幾件感染防控的大事——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
    該院也是上海最早一批開展院內抗菌藥物科學化管理體系(AMS)項目的醫院,長期和微生物鬥智鬥勇,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高效成熟的團隊。日前,健康報記者專訪該院副院長潘曙明時了解到,該院緊密結合疫情防控,又幹成了幾件感染防控方面的大事,醫療質量更有保障了。
  • 故宮幹了件大事,驚呆整個收藏圈
    《百年紫禁城》珍郵套裝 特惠價:398元/套《巍巍紫禁城》珍郵套裝 特惠價:598元/套《百年紫禁城》+《巍巍紫禁城》 特惠價:868元/2套↑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百年紫禁城》一套盡攬百件故宮珍品《百年紫禁城》這套珍郵大全收集了今年新出的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這些來自中國的「 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
  • 「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自然就茁壯成長」——袁隆平的謙和幽默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傑出貢獻有目共睹,載入史冊。今天我們不說袁隆平的工作,說說他謙和幽默的快樂人生。所以,很多人都願意跟袁隆平在一起工作,袁隆平也因此凝聚並帶出了一支搞科研、種水稻的好團隊。袁隆平笑道說:「那只是名義上的,人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袋裡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我一個老頭子要那麼多錢幹什麼?花不了,也沒時間去花」。
  • 畝產1203.36公斤:袁隆平團隊的超級雜交稻再創紀錄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9日電(記者趙鴻宇、秦婧)記者29日從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獲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再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203.36公斤。
  •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創刊」入選科技出版十件大事
    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科技出版十件大事暨2019年出版百種科技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創刊,促進科學發展和學術交流」入選「科技出版十件大事」。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