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我的目標,是我學習的對象,我只有不斷地去努力,在雜交水稻的研究路上越走越遠,才能不辜負他的期望。"在一次採訪中,袁定陽這樣對記者說道。
袁定陽是農學研究方面的專家,為人低調,雖然成績斐然,可是知道他的人不多,然而,他父親的名字卻無人不曉,袁定陽的父親,是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後繼有人
衣食住行,人的一輩子就數這四件事最馬虎不得,老話更是說"民以食為天",吃飽飯,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人民來說,都是頭等大事。
很多人說,就衝著讓十四億人吃飽飯這個功勞,袁隆平就值得被供起來。事實的確如此,我國有著廣闊的土地,數以萬計的農民,可是我們要養活的是十幾億人口,傳統的糧食品種,怎麼可能收上來這麼多人的口糧?
袁隆平研究了一輩子的雜交水稻,說是救國救民也不為過,雜交水稻生命力頑強,產量極高,足以養活十四億人。
雜交水稻技術是袁隆平最重要的歷史貢獻,足以讓他青史留名。每天心系科研的袁老,現在九十多歲了,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不管颳風下雨都在為"提高產量"這件事勞心勞力。
這樣一位奉獻了一生的老人,讓所有人都不由心生敬佩,而袁隆平一家也可謂是家風優良,後繼有人。
袁隆平的"繼承人"便是他最小的兒子袁定陽,袁隆平和老伴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袁安定和二兒子袁定江都選擇了從商,事業做得有聲有色。
其實,袁老對孩子們的職業選擇,態度十分開明,隨他們自由發展,並不強求孩子們子承父業,但是三兒子袁定陽,還是對農學技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袁定陽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就是跟著父親下田,踩在溼潤厚實的泥土上,看著一片片金黃的水稻,袁定陽定下了自己未來的職業目標——追隨父親的腳步,研究雜交水稻技術。
醉心科研
長大之後,袁定陽如願學習了農學,雖然是袁隆平的兒子,但是袁定陽卻一心要靠自己做出成就,在大學裡他一直都是科研小組的組長,帶著一群同學沒日沒夜駐紮在農田和實驗室,做出了十分優秀的成績,大家時常調侃他:"你姓袁,又會研究水稻,莫不是袁隆平的親戚?"
直到畢業工作之後,同學們才驚訝地發現,這位優秀的袁同學,居然是袁隆平的親生兒子,袁定陽讀書很努力,一邊在研究所工作,一邊拿到了碩士學位,終於做出一點成就的他,也可以驕傲地來到父親袁隆平身邊追隨他了。
此後,袁定陽便一直跟在父親的團隊裡做研究,主攻水稻育種、水稻基因工程以及水稻品種克隆等方面,是袁隆平團隊裡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現在的袁定陽,是我國農學方面成就極高的專家,雜交水稻技術的大功臣之一。
醉心研究的袁定陽,一直沒怎麼考慮自己的婚姻大事,但是緣分到了擋都擋不住,在父親的研究所,袁定陽遇見了自己未來的妻子。
說起袁定陽的妻子段美娟,在他們這行流傳著一個笑話:"老袁兒媳有點難,起碼種五年稻田",什麼意思呢?這得從段美娟畢業那會兒說起。
那是1997年,農學院的畢業生段美娟到了找工作的時候。她成績優秀,有的是地方搶著要她,但是段美娟心裡早就有目標了,她想去的地方,是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對於農學生來說,袁隆平這個名字就是旗幟一般的存在,段美娟在大學苦讀多年,就是想要和袁隆平一樣,去研究水稻,讓中國的土地種出更多的糧食。
雖然想去袁隆平那裡的人擠破了頭,但是優秀的段美娟還是憑著過硬的成績殺到了最後一關,當她的資料被送到袁隆平面前時,袁隆平非常滿意,但又多少有點猶豫,幹他這一行,苦的很,天天在農田裡不分晝夜地忙活,冬天受寒,夏天受熱,眼前的段美娟畢竟是個年輕姑娘,這日子她受得了嗎?
不畏艱辛
可是一聽說袁隆平不想收自己,段美娟差點急了,她當面找到袁隆平表示,自己就是要研究雜交水稻,一點也不怕吃苦,就是受再多苦,也會做出成果!
段美娟的堅毅讓袁隆平不免動容,這個姑娘又優秀又勇敢,是個可造之材,於是,袁隆平拿出了一份協議,籤下這份協議,段美娟就要去稻田裡實踐整整五年。
這是最苦的崗位,但也是最容易出成績的崗位,袁隆平這麼做是真心想要栽培這個後生,段美娟一見,高興壞了,她當即保證一定好好努力,不辜負袁老的期望。
就這樣,段美娟在稻田裡風吹日曬堅持了五年,累出一身毛病,但從來沒有喊過一聲累,她覺得高興,在第一線做科研,對她來說是一種幸福,袁隆平對段美娟格外嚴格,他知道眼前這個女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又能吃苦,人又聰明,將來肯定能是這一行的頂梁柱。
在辛苦的研究中,段美娟無意間認識了另一個同事,袁隆平的兒子袁定陽,在辛苦的工作崗位相遇時,兩人都很意外,段美娟奇怪袁定陽這個"小少爺"怎麼還跑來吃苦,袁定陽奇怪這麼辛苦的崗位怎麼跑來個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女孩子?
但是很快他們就親密起來,對科研共同的熱愛讓他們的心越靠越近,他們兩個是整個團隊裡在這個崗位上堅持最久的,是最好的工作搭檔,漸漸的,他們相愛了,在袁隆平的祝福下,他們結為了夫妻,成為了農學界的一對賢伉儷。
袁隆平一家人,都是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袁定陽與段美娟的相愛,又何嘗不是相似之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他們都是一樣的,無私奉獻,熱愛科學,為國家付出自己一生的智慧,這樣的境界,值得每一個人尊重。
一家三個人都投身農學事業,且都成為其中的中流砥柱,這背後是一個家庭的付出,是三個科研工作者的高尚情懷,親情和愛情背後,是一種同樣的追求,人們曾說,這個國家有許多默默無聞付出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袁隆平一家人,就是中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