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水稻哥」陳建忠:我要種贏袁隆平·都市快報

2021-01-08 杭州日報

  金華有個人

  記者 陳彬峰 文/攝

  在商城義烏,「種田」,算得上最冷門的行當了。

  要是你大學畢業,還回鄉扛鋤頭了,這背後,少不了議論。

  陳建忠,就是這麼個讓人側目的人。

  

  大學生糧農

  32歲的陳建忠,義烏市廿三裡街道李宅村人。

  祖輩世代為農,陳建忠曾希望擺脫種田人的命運。

  「五六歲時,我爸經常帶我下地,坐在爸爸的手扶拖拉機上,從凌晨4點幹到夜裡七八點。」

  農民辛苦貧困的印象,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裡。

  「打死不當農民,」陳建忠說,小時候,他的理想就是走出農村,不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199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

  「專業學的是計算機,」陳建忠說,他現在想想,有些後悔,「那會要是念農學,今天種地能少走很多彎路。」

  「我那時是在華家池校區上的學,學校裡有近千畝的農田,水稻、玉米,還有桑樹。」

  閒暇時,陳建忠就會去地裡轉轉,因為他想不明白,「大學裡,也學種田?」

  看著看著,就這麼迷上了,到後來,陳建忠乾脆經常到農學院蹭課,一個計算機系的,硬是成了農學院編外學生。

  2006年1月1日,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還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

  陳建忠決定,辭職回家。

  當時,他已經是一家企業的銷售經理,每年的銷售額上千萬。

  「回家跟我父親長談了一次,意外的是,父親很快同意了。」

  陳建忠說,那時父親60歲了,身體漸漸跟不上勞動節奏,又不願意放棄土地,所以對自己很寬容。

  「我父親沒什麼文化,就是喜歡種糧食,一個人50多畝地,是村裡的大戶。」

  就這樣,陳建忠回鄉當了農民。

  

  「水稻王」

  陳建忠明白,上過大學,受過教育,回鄉務農,壓力挺大。

  「剛回村裡那會,秧不知道怎麼插,藥不知道何時灑,什麼都得學。」

  村裡不少人都等著看這一個白面書生的笑話,只有父親不急,手把手教陳建忠,覺得兒子是個苗子。

  兩年後,基本功考試及格,陳建忠漸漸摸出了一些門道。

  2010年,陳建忠參加了義烏水稻高產競賽活動。首次參賽,就拿了個第2名。

  「2012年創了義烏紀錄,畝產895公斤,今年自己破自己,畝產977公斤。」

  陳建忠說,現在種水稻,十裡八鄉的人都服他。

  「以前說,今年種哪個品種,用哪個藥,大家嘿嘿一笑,不聽我的,現在,他們願意聽聽我的意見。」

  陳建忠成了義烏「水稻王」後,暗藏野心,他決定挑戰武林盟主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的『Y兩優900』,百畝連片畝產達到988.1公斤,創造了百畝連片平均畝產最新世界紀錄,他是我的偶像。」

  陳建忠說,想要破百畝連片的畝產紀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畝產破紀錄,還是有機會。

  「明年,或者後年,我有信心,畝產量過1000公斤。」

  年入上百萬

  不會賺錢的農民,不是陳建忠眼中的好農民。

  陳建忠知道,要揭下農民身上貧困的標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成立了合作社,開始規模種植。

  「農村土地流轉後,我先後承包了700多畝地,規模種植後,就有了機械化的基礎。」

  陳建忠購買了16臺農機,從耕田、插秧到收割,全程實現了機械化。

  「明年再投30萬,弄上兩臺烘乾機,整個產業鏈就全部機械化了。」

  用科技武裝農業,陳建忠終於超越了父親,「我爸種田那會,一家人承包50畝地,累得死去活來,現在我有1500畝,照樣拿下來。」

  規模種植後,收入怎麼樣?陳建忠給我算了一筆帳。

  「1畝地,租金500元,肥料300元,農藥300元,農機耗油150元,人工200元,種糧成本在1450元左右;1年能出產早稻850斤,晚稻900斤,按照市場價計算,收入2563元,一畝地利潤在1000元左右。」

  陳建忠說,這還不包括國家對種糧大戶每年每畝地的400元補貼。

  陳建忠說,他很高興終於成了賺錢的農民。

  「接下來,我要註冊商標,做好大米牌子,還要開展農產品深加工。」

  說話時,陳建忠拿來家中製作的麻糖。「自家米,自家做,光這個收入,一年就有幾十萬。」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戰亂的年代。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 嘗盡逃難的艱辛。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他決心要讓中國人民吃上飽飯。其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水果什麼的,伸手摘來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過來,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心中就特別嚮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從那時起,我就想長大以後一定要學農。
  • 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13年的「援非」之路中,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雜交水稻比當地的品種最高增產300%之多。為什麼要在非洲做這些事?袁老用英文堅定地回答:「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上。——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袁隆平表示。85歲高齡的袁隆平,講起水稻依然精神抖擻,他笑稱自己是「80後」,「我現在是80後,我原來說『在90(歲)前攻克16噸(每公頃)』,現在已經不在話下了。現在我要在90前,拿下17噸。越幹越有勁咧。」袁隆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表示,水稻是眾所周知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稻穀才能滿足需要。當前每公頃稻田可以一年養活27個人,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嚴峻的問題。」袁隆平介紹說,世界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亞洲有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在採訪中,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90高齡,仍每天去試驗田「打卡」,觀察雜交水稻的長勢。
  • 袁隆平與水稻的緣分:我只想讓所有中國人,都能夠吃上飽飯
    就這樣袁隆平組建的三人小隊,用了16天 查看了近14萬株水稻後,他們還真的發現一株天然不育株,在之後的一年中,他們再度發現了六株不育株,這給他們的研究帶來曙光,經過兩年積累,袁隆平和學生發現了雜交水稻的結實率高達80-90%,劃時代的發現 他將這些成果整合成論文,並發表到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 科學通報 雜誌上。
  • 國際事件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編輯/作者 每天十點快報 INU 】導語:今年是麥哲倫海峽被發現500周年,也是全球貿易溝通的新起點。袁老獲智利政府頒獎其中,智利駐華大使在長沙代表智利政府為我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授予麥哲倫海峽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important}看見有人提問說,「都說袁隆平如何的偉大,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具體為中國農業發展作出了多大貢獻!除了雜交水稻,他還有啥?」有鑑於此,在這裡,我隨便聊幾句。首先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典型,我國科技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的雜交水稻到底養活了多少人,我沒有調查過。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沒有得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多少人的具體數據。
  • 人要臉樹要皮 原來是這意思·都市快報
    前日16:16,網友「渝浙兵哥」微信都市快報:在嘉興市海鹽縣澉浦鎮成校教學樓前,生長著一棵油桐樹,一個成年人無法合抱。此樹內部全空,只有約5釐米厚的外層,呈弧形狀,但枝葉茂盛,無論風吹雨打,均無任何影響。 看到此樹,給人正能量之感,取名「樹堅強」真是名不虛傳!
  • 袁隆平: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18日在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一億多畝可以種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參加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研發海水稻改良鹽鹼地可使鹽鹼地成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部分。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據估計,2030年全球水稻產量應比1995年增加60%以上才能基本滿足人類需求。目前每公頃所產稻穀能養活27人,但到2050年,每公頃所產稻穀必須要養活43人才行。)If 50% of the conventional rice is?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
  • 袁隆平抖音帳號風波背後,有一個海水稻的商業江湖
    1月12日,袁隆平一手創建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稱:「在註冊公司的時候,袁院士是他們的法人,有部分資料是他們掌握的。抖音確實沒經過袁老師授權許可的。可能是那邊團隊和袁老師的溝通不夠。」  這位工作人員還表示:「我們單位或者袁院士身邊的工作人員去運營抖音帳號或者快手號更加合適,更加能表明袁院士個人的意圖。作為主體我認為他們不太適合。」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衝這名字「袁隆平中華拓荒人」這個號就在短短數小時粉絲突破千萬網友們關注的理由也異常統一:誰讓我吃了他家大米原理很簡單吧但要實現水稻雜交卻未必容易……因為打開稻花一看你就會發現水稻這丫竟然是個雌雄同體生物學上把這叫做「自花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