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有個人
記者 陳彬峰 文/攝
在商城義烏,「種田」,算得上最冷門的行當了。
要是你大學畢業,還回鄉扛鋤頭了,這背後,少不了議論。
陳建忠,就是這麼個讓人側目的人。
大學生糧農
32歲的陳建忠,義烏市廿三裡街道李宅村人。
祖輩世代為農,陳建忠曾希望擺脫種田人的命運。
「五六歲時,我爸經常帶我下地,坐在爸爸的手扶拖拉機上,從凌晨4點幹到夜裡七八點。」
農民辛苦貧困的印象,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裡。
「打死不當農民,」陳建忠說,小時候,他的理想就是走出農村,不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199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
「專業學的是計算機,」陳建忠說,他現在想想,有些後悔,「那會要是念農學,今天種地能少走很多彎路。」
「我那時是在華家池校區上的學,學校裡有近千畝的農田,水稻、玉米,還有桑樹。」
閒暇時,陳建忠就會去地裡轉轉,因為他想不明白,「大學裡,也學種田?」
看著看著,就這麼迷上了,到後來,陳建忠乾脆經常到農學院蹭課,一個計算機系的,硬是成了農學院編外學生。
2006年1月1日,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還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
陳建忠決定,辭職回家。
當時,他已經是一家企業的銷售經理,每年的銷售額上千萬。
「回家跟我父親長談了一次,意外的是,父親很快同意了。」
陳建忠說,那時父親60歲了,身體漸漸跟不上勞動節奏,又不願意放棄土地,所以對自己很寬容。
「我父親沒什麼文化,就是喜歡種糧食,一個人50多畝地,是村裡的大戶。」
就這樣,陳建忠回鄉當了農民。
「水稻王」
陳建忠明白,上過大學,受過教育,回鄉務農,壓力挺大。
「剛回村裡那會,秧不知道怎麼插,藥不知道何時灑,什麼都得學。」
村裡不少人都等著看這一個白面書生的笑話,只有父親不急,手把手教陳建忠,覺得兒子是個苗子。
兩年後,基本功考試及格,陳建忠漸漸摸出了一些門道。
2010年,陳建忠參加了義烏水稻高產競賽活動。首次參賽,就拿了個第2名。
「2012年創了義烏紀錄,畝產895公斤,今年自己破自己,畝產977公斤。」
陳建忠說,現在種水稻,十裡八鄉的人都服他。
「以前說,今年種哪個品種,用哪個藥,大家嘿嘿一笑,不聽我的,現在,他們願意聽聽我的意見。」
陳建忠成了義烏「水稻王」後,暗藏野心,他決定挑戰武林盟主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的『Y兩優900』,百畝連片畝產達到988.1公斤,創造了百畝連片平均畝產最新世界紀錄,他是我的偶像。」
陳建忠說,想要破百畝連片的畝產紀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畝產破紀錄,還是有機會。
「明年,或者後年,我有信心,畝產量過1000公斤。」
年入上百萬
不會賺錢的農民,不是陳建忠眼中的好農民。
陳建忠知道,要揭下農民身上貧困的標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成立了合作社,開始規模種植。
「農村土地流轉後,我先後承包了700多畝地,規模種植後,就有了機械化的基礎。」
陳建忠購買了16臺農機,從耕田、插秧到收割,全程實現了機械化。
「明年再投30萬,弄上兩臺烘乾機,整個產業鏈就全部機械化了。」
用科技武裝農業,陳建忠終於超越了父親,「我爸種田那會,一家人承包50畝地,累得死去活來,現在我有1500畝,照樣拿下來。」
規模種植後,收入怎麼樣?陳建忠給我算了一筆帳。
「1畝地,租金500元,肥料300元,農藥300元,農機耗油150元,人工200元,種糧成本在1450元左右;1年能出產早稻850斤,晚稻900斤,按照市場價計算,收入2563元,一畝地利潤在1000元左右。」
陳建忠說,這還不包括國家對種糧大戶每年每畝地的400元補貼。
陳建忠說,他很高興終於成了賺錢的農民。
「接下來,我要註冊商標,做好大米牌子,還要開展農產品深加工。」
說話時,陳建忠拿來家中製作的麻糖。「自家米,自家做,光這個收入,一年就有幾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