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20-12-05 吃貨歷史觀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

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袁隆平培育的雜家水稻雖然很有名,但時至今日,在全國範圍來說所佔的比例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無數星光匯聚的一點,雜交水稻背後要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

中國雖然是水稻的原產國之一,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水稻相關育種技術領域長久以來一直落後於外國,比如我們所說的雜交水稻,是1963年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亞首次實現的,這位美國人也因此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即使是三系雜交法,也先是由日本人新城長友於1968年實現的,不過其針對的是粳稻,而袁隆平針對的則是秈稻,二人都是發現了雄性不育株,進而實現了三系水稻雜交法的推廣。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

所以歷屆的諾貝爾獎並沒有提到過中國的雜交水稻,雖然按照我們當初的說法,既然是能夠解決十多億人吃飯問題的貢獻,諾獎肯定是囊中之物了,但事實是至少理論上並不是完全的創新。

除了國外,在國內也有很多比袁隆平更早的研究者,並且也取得了很多成績。

比如1973年與袁隆平等一起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的李必湖,

研究秈型雜交水稻恢復系,並獲國家特等發明獎(1981年)的張先程,

培育出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並發明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石明松,

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培育者謝華安,

培育出耐鹽鹼稻的陳日勝

…………

如果要一一列舉估計一篇文章都不夠,而且在這些被列舉出來的人背後,也有無數支持協助的團隊。

說到這裡很多人估計也就明白了,水稻作為世界三大農作物,本身就有極其廣泛的種植面積,也有無數因地制宜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只是其中一個分類,而和袁隆平有直接關係的雜交水稻和總體比起來就顯得更微乎其微了。

畢竟長江後浪推前浪,當初袁隆平作為一個標杆推到全國人民面前的時候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如果二十年後,在國家投入大量資源,無數科研人員投身的情況下,還要依靠這位已經90歲老人的歷史成果,那豈不是很悲哀?

個人認為,袁隆平作為一個旗幟,一個標杆,他早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人物形象了,而是無數默默無聞,常年在田間地頭和水稻育種打交道的科研人員的代表,無數星光匯聚在了這一點,自然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其實平心而論,上面列舉出來的諸位水稻專家,也都獲得了相應的肯定和榮譽,只不過他們更少的出現在報紙和電視上而已。

全國人民需要一個解決糧食問題的代表人物,而不是一個水稻培育專家名冊,簡化為一個人,也可以更好的做宣傳,其他的科研人員也可以專心於研究。這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吧,那些無名的科研人員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在大多數時候,影響人類的大問題,都不是一個人能夠並且有能力解決的,想要取得一定的改善和進步,背後往往有著幾代人的隱忍和付出,以及眾多默默無聞工作者的努力。

雜交水稻高產固然重要,但好不好吃也很重要

雜交水稻除了自身種類繁多,其在水稻大家庭中所佔的比例也很有限,這背後與其本身的局限性有很大關係。

我們知道水稻種出的大米好不好吃,除了和水稻品種有關以外,還和生長周期、日照、溫度、土壤肥力和水質有著重要關係。

這個原理就好比現在的豬肉,速生豬不到半年就可以出欄宰殺了,而傳統家養土豬則至少要一年左右才能出欄。同樣份量的一塊肉,人家用一年長出來的和只用半年催肥出來的,口感和味道自然不能比。

這點放在水稻上同樣適用,以秈稻為例,其主要特點便是生長周期短耐旱卻不耐寒,所以秈稻大多種植在溫暖溼潤的江南,並且可以做到一年兩熟,甚至一年三熟。

這也是為何國土面積並不大的泰國和越南可以成為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與秈稻不同,粳稻雖然耐旱生長周期卻長,這就是為何東北一年只能種一茬水稻,緯度靠近赤道的卻可以種好幾茬。

而隨著改革開放,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衣食住行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在吃飽了肚子的以後,自然想到的便是如何吃的更好。

這時候米質更好吃的粳稻的優勢便體現了出來,在市場中的價格也逐漸走高,連帶著收購價格也被抬高。同樣是一塊地,種出的雜交水稻(主要是秈稻)雖然比粳稻多,但這部分優勢很可能被粳稻較高的收購價抹平了。

除此之外,常規品種的粳稻種子,農民只需要從當年的收穫的水稻中,提前預留一部分授粉純正的作為種子便可以了,而雜交水稻則無法人為留種,相反每年都需要花費一筆錢來買種子,這樣在無形中便提高了種植雜交水稻的成本,農民的種植意願也就降低了。

對於水稻,我們既要追求高產,也要注意品種多樣化,不然後果很可怕

2014年,以袁隆平命名的上市種業公司隆平高科(000998.SZ)被曝出,其名下售賣的「超級稻」——「兩優0293」品種在安徽蚌埠地區萬畝減產絕收。

雖然相關的雜交水稻種子被停產並停止推廣,但由此卻引發了一系列針對雜交水稻的質疑之聲,主要觀點包括「高產低質口感差」、「高肥高水不環保」、「種子無法留種」……面對這些質疑,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

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它是一直在變化的,難度很大;超級稻的抗性只能說不那麼理想,其實還是可以的,中等抗性,不是那麼高抗。

在這裡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過於單一的水稻品種,非常容易讓植物病蟲害在短時間大面積的擴散,造成減產絕收的可怕後果。

這種情況是有歷史案例的,當初歐洲人在美洲發現了土豆(馬鈴薯)時,是有好幾百個品種的,當地人會讓不同品種的土豆混合種植,目的便是要防止品種單一,無法抵抗具有針對性的病蟲害。但當時的歐洲人並沒有意識到這點,於是便直接選出最高產的品種帶回去推廣種植。

時間沒過多久,當歐洲多個國家開始廣泛種植土豆後,一場突如其來的土豆「瘟疫」(晚疫病菌),讓農民連續多年顆粒無收,饑荒四處蔓延,無數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踏上了逃荒之旅。

所以說,從這個好角度看,與袁隆平有直接關係的雜家水稻種植面積有限,也並非完全是壞事,雖然我們很少吃到,但相信隨著無數水稻科研人員的努力,會有越來越多的更優良的品種等待人們的品嘗。

2020.5.25(晚)

參考資料:

《中國雜交粳稻研究現狀與對策》鄧華鳳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在我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學的學生,都聽過袁隆平的鼎鼎大名。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袁隆平能夠入選工程院院士了。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們熟知的鐘南山也屬於中國工程院院士。而貢獻卓著的袁隆平為何沒入選中科院院士呢?入選兩院院士的條件是有所差別的,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第二年成功攻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這位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袁隆平也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成為中國農業科技的代表人物。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讓窮怕了、餓怕了的中國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讓數億中國農民都有了奔頭。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一提到袁隆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可你聽過這位聞名中外的科學家「飈英語」嗎?7月11日,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袁隆平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在印度尼西亞首次實現的,這位美國人也因此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56年的耕耘與禾下乘涼夢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此時的他已經90歲高齡,當被人攙扶著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榮譽勳章時,全國億萬觀眾即欣慰,又感嘆歲月不饒人。袁隆平在雜交水稻56年的深耕與「禾下乘涼夢」,闡釋了這位人民科學家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青春即是汗水和辛勞。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袁隆平,這個活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大家看來,他是一個眼裡只有雜交水稻的人。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除了雜交水稻,他的眼裡就只剩下那個陪伴他近60年的妻子了。很多人看了他們的愛情故事,總會調侃到,袁老不僅因為發明了「雜交水稻」讓我們更多人能吃上飯,更是給我們「撒狗糧」,餵飽了我們。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當時工作被分配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處於興趣還有國家的需要,當時的袁隆平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農業。出身高級知識家庭的他,對於學農的苦卻絲毫不在乎,每天風吹日曬,下田插秧,對自己的穿著打扮也不在乎。
  • 中國人的驕傲,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對我國糧食產量影響有多大
    而中國的歷史這麼長久,農業發展的時間也是比較長的,為什麼產量卻一直上不去呢?這並不是因為耕種方式有什麼問題,也不是古代人不夠聰明,而是農作物的產量都是由基因決定的。水稻作為中國人最主要的糧食,這是從古至今一直都沒有改變過的。如果將產量提高的話,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了,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從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袁隆平: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他嘔心瀝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從為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到影響全世界,他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大獎和稱號不為人熟知,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他讓人很欽佩。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智利「麥哲倫海峽獎」
    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向袁隆平頒發「麥哲倫海峽獎」。當晚,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代表智利政府在長沙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頒發了「麥哲倫海峽獎」。在頒獎現場,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還向袁隆平頒發了「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新華社記者 周勉 攝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向袁隆平頒發「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個兒子,現狀如何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說起這些振奮人心的名號,我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熟悉的名字——袁隆平。今年90歲高齡的他,仍然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一線做研究由於當年一直在湖南懷化下轄的洪江市一所農校教書和搞雜交水稻的研究,所以自己孩子的名字也與湖南有一定關係,分別是:袁安定、袁定江、袁定陽。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武義縣的雜交水稻從上世紀80年代最高畝產突破400公斤,到上世紀90年代最高畝產突破600公斤,後到超級稻最高畝產突破800公斤,現在則是「袁隆平一號」有機稻降臨武川大地——水稻豐產豐收、農民增產增收的背後,是一段鮮為人知的、延續40年的關於雜交水稻之父贈送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世紀情緣的感人故事。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 「水稻之父」袁隆平擁有全國唯一的榮譽駕照,網友:這是應該的
    現在的他被全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在這些成就背後,鮮有人知道袁隆平曾經走過一條艱難的路。,被分配到了偏僻的安江農校教書,他在那裡一呆就是16年,在此期間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他看到不少百姓因為吃不上飯倒在了路上,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民以食為天。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上。——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