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這句告誡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最近,疫情在全球加速擴散,再加上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引發了許多國家對糧食能否正常供應的擔憂,比如菲律賓、印尼和伊拉克等國。相比之下,中國憑藉糧食產量豐、庫存足的優勢,能夠從容應對各種糧食問題。
具體來說,我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另外我國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的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一年的消費量。不得不說,這樣的可喜結果,離不開我國長期對糧食生產的持續技術攻關。而剛剛傳來好消息,袁隆平又有大動作——提出發展海水稻目標:年增產300億公斤。
儘管今年達到90歲的高齡,但袁隆平依然沒有放下糧食科研工作,而且一直帶領團隊攻關一線,最近他向媒體介紹了最新的研究進展。據環球網報導,4月14日,在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上,袁隆平表示,正在不斷發掘水稻耐鹽鹼基因,並將其轉育到秈粳交高產雜交稻,特別是第三代雜交稻上。也就是說,袁隆平研究的耐鹽鹼水稻將具備大規模種植的潛力。
資料顯示,我國有15億畝荒蕪的鹽鹼地,是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能夠充分利用,不僅能夠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將能夠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按照袁隆平提出的發展目標,在10年內,選育出耐鹽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鹼在pH9以上的耐鹽鹼水稻品種,且推廣面積為每年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也就是說,每年的糧食可額外增產300億公斤。這意味著什麼呢?大約能夠養活近8000萬人口,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量。
事實上,不只是中國,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從事耐鹽鹼水稻的研究,但進展都不明顯,比如大家熟知的韓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有些國家甚至還研究了幾十年。相比之下,我國通過短短幾年就取得了突破,而這得益於我國充分將水稻耐鹽鹼基因與水稻雜種優勢結合起來。可以說,中國也為世界的糧食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一旦中國將耐鹽鹼水稻向世界推廣,那麼這將幫助避免全球糧食減產對溫飽帶來的威脅。目前,由於極端氣候不斷頻發,全球多地可能出現糧食減產的情況,全球糧食減產預期也在不斷升溫。
援引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的消息,由於去年開始一直鬧旱災,美國農業部預測玉米和小麥將在2019年~2020年度分別減產12%和11%;持續的大火給澳洲的畜牧業和農業帶來破壞,澳洲的糧食可能減產幅度可能達到7%;沙漠蛾泛濫,給東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糧食生產造成嚴重破壞。雪上加霜的是,作為全球糧食的主產地,美國和加拿大的疫情很可能對全球供應構成威脅。
基於全球糧食鏈可能面臨衝擊的情況,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在內的國際三大機構也發出聲明,呼籲各國減少糧食出口限制,確保全球糧食安全。
在三大國際組織發聲後,此前率先暫停大米出口的越南在態度上出現了反轉。據悉,從4月10日開始,越南重新恢復了大米出口,預計4月出口量為40萬噸。似乎抓住全球大米價格上漲的優勢,越南也在為大米出口創造便利條件,確保大米儘快通關。不過,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能逐步放開糧食出口限制,那麼世界將可以避免出現糧食供應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