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成兩會熱詞 曹幸穗:轉基因產品安全性需評估
中廣網北京3月8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今天我們觀察的熱詞是農業科技。今天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了記者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就"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促進增產增收"等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提問。
去年農業大豐收糧食實現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罕見八連增產量達1.1萬億斤,農民收入同比增長11.4%,目前大家最為關心是這樣一個糧食大增產、農民高增收的形勢能不能維持,會不會出現拐點。農業部門實際上也估計到這樣一個情況,所以韓部長說到今年的增長目標時做了一個保守的估計,糧食產量確保1.05億斤,農民收入增幅確保7.5%,相比上一年是有所調低。依靠土地水等資源的持續投入,依靠農藥化肥的持續投入這樣農業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必須要實現依靠農業科技來支持農業增長面臨的轉型,這也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的主要原因。
目前農業科技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農村基層的技術推廣,一號文件明確一個銜接兩個覆蓋的目標,一個銜接是讓基層在崗的農機推廣人員工資收入水平與基層事業單位的平均水平相銜接啊,兩個覆蓋是今年的農機推廣體系改革建設示範縣,要覆蓋到所有的農業縣,投入財政資金解決基層農機推廣機構沒有經費的問題,二是農機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要覆蓋全部鄉鎮由發改委來出資金解決其條件,比如像房屋、儀器設備等等,有了這樣兩條才能保證農業科技真正落實到農村落實到農民。
短期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包括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內,一再強調政府目前沒有允許任何轉基因組糧產品,像水稻、小麥、玉米等生產和銷售,像大豆有轉基因產品,按照韓長賦的意思轉基金產品目前主要是加強研究,規範管理,在主要產品這方面目前不會推廣利用。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以農產品(12.04,0.32,2.73%)的生產、加工、流通為主的企業,目前我國農業龍頭企業有11萬家之多,其中國家認定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是1253家。農業部門表示到「十二五」期末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5萬家,其中銷售收入上百億元的企業數量是達到100家,途徑是兼併重組收購和控制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直至符合條件的國家龍頭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在境外發行股票並上市增加企業發展的實力,並且積極利用外資對外資併購的龍頭企業安全審查。目前在我國種業、大豆加工、中醫藥行業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整個行業的企業總資產規模不如同行業的一家跨國公司的體量,因此做大非常有必要,但問題是在做大的同時能否把企業行業做強,如果沒有質的提高單單是兼併重組是很容易做到的,做強卻不那麼容易。
關於"農業科技"這個話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委員認為,關於農業科技這個概念,國際上的主流看法就是指高新技術,從長遠看,大力發展以生物育種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技術是大勢所趨,也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改善品質、提高產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代表表示,種子是農業科技的最重要載體,種業競爭力決定了農業競爭力。"農業科技創新要大力發展現代生物技術,促進優良品種的研發。目前我國的農作物育種技術還不錯,尤其是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品種,但在畜禽品種和一些高端蔬菜品種方面,還要大量依靠進口。"
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程萍委員認為,"中國種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在於品種繁育時間長,由於育種方法上的差異,國外大公司一年可繁育多個品種。"
"全基因組分子育種技術是全球育種的發展趨勢,日本每年撥出2億美元用於水稻的基因定位研究,美國大力支持玉米等作物的研究。中國有必要快速建立國家級的全基因組育種平臺,面向所有育種專家,以加快育種步伐。"
浙江省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姚獻平代表認為:"農業科技創新不僅應該關注農產品生產領域,也要重視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方面。農業科技創新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農產品的高值化。""我國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的科技支撐力量還是太薄弱了,現在的農產品大都是粗放式生產,精加工大有潛力可挖。"
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階段。搶佔農業科技制高點不僅是為了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更是為了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中國需要在轉基因技術方面佔領制高點,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如果現在不進行這方面的技術儲備,將來就可能受制於人。轉基因有什麼好處,又會有什麼危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曹幸穗作出介紹。
曹幸穗:你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你做這個東西讓人拿來吃還是讓人拿來用?種了一盆有一百種顏色的花出來,我那個花能賣五千塊錢,你說這個花和你有什麼關係嗎?這個花轉基因非常漂亮,全世界都沒有我做出來了這個非常好,這個和你沒太多影響,你喜歡就欣賞,不喜歡就不去看。第二個講的功能表達。第三個就講環境危害,環境危害不是對你吃的有危害是對環境有危害,比如說殺蟲劑,培育出一種轉基因的抗蟲的水稻出來,我們要考慮這個水稻吃了對你有什麼影響?對環境有什麼影響?所有和水稻有關的蟲,吃了你的水稻以後蟲會死掉了,這對你是非常好的,但是對環境不一定好,水稻跟雜草雜交了,雜交之後也抗蟲了,最後所有的環境都抗蟲了,這個蟲就死了,涉及到生物倫理學的問題,人類有沒有權利讓一種蟲地球上滅亡?如果沒有權力,抗蟲就不能推廣。
轉基因的農產品關係到食品安全、生態平衡等多個方面,所以人們很關注轉基因農產品的安全性,什麼樣的轉基因是安全的,曹幸穗委員作了這樣的分析。
曹幸穗:所以我們要作出評估啊,用於吃的這種轉基因要考慮你的基因源從哪來,比如說就大豆的轉基因本來我們的人類栽培大豆裡面就有很多的基因,我把這種需要的基因集中在一塊兒,這種轉基因是非常安全的,本來雜交也是一種轉基因,不過是通過生物本身來轉基因,而現在我們為了更快,用人類用剪刀把它剪出來放到那上面去,基因源是非常安全的,這種食品是可以接受的。
曹幸穗委員說,掌握轉基因技術不僅可以造福農業,還可以帶動航天等許多方面的科技進步。
曹幸穗:一個是基因源從哪來的,一個是基因的表達功能,第三個是基因的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一定要考慮這三個。所以你不考慮這三個東西,你就沒辦法去判定這個基因怎麼樣。把蜘蛛合成的基因放到蠶上面去,結果蠶絲變成蜘蛛絲了,蜘蛛絲的強度比那個高一百倍,以後我們的太空倉回收降落傘就比原來至少要減輕80%。以後降落傘就很輕了,這個非常好啊。
(文章來源:中國廣播網)
[農博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農博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