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2020-11-26 網易新聞

  撰文 | MX

  責編 | 奕梵

  2020年11月25日,加拿大Saskatchewan University Crop Development Centre (CDC)Curtis J. Pozniak研究組聯合Curt A. McCartneyManuel SpannaglThomas Wicker等,領導來自加拿大、瑞士、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研究團隊的95位科學家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Multiple wheat genomes reveal global variation in modern breed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小麥最早起源於西亞的新月沃地,我國種植小麥的栽培歷史超過2500年之久。小麥一般按照種植季節可分為冬小麥 (winter wheat) 和春小麥 (spring wheat) 。按照胚乳形態可分為硬質小麥 (hard wheat or durum wheat) 和軟質小麥 (soft wheat) ,硬小麥主要用於製作麵包、麵條等;軟麥可用於生產餅乾、蛋糕等食物。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的糧食需求將增加60%,小麥的產量需增加到目前水平的50%以上才能滿足需求,因此全球的糧食供給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1】 。綜合全球小麥育種資源中鑑定的種內等位基因多樣性,以及通過最優等位基因聚合產生優異栽培品種的基因組資源,對於提高小麥產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小麥基因組巨大,其大小達到人類基因組的5倍,是水稻基因組的35倍之多。六倍體小麥 (2n=6x=42,AABBDD) 基因組由A、B和D 三套亞基因組整合而成,其基因組組成極其複雜,三套亞基因組中80%以上的序列是相似的,並且小麥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高達85%以上,因此小麥基因組的測序組裝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18年8月17日,Science期刊載文報導世界上首個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 (Chinese Spring) 」基因組圖譜完成。該研究前後歷時13年,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 (IWGSC) 牽頭,由20多個國家和70多家機構的200多位科學家參與共同合作完成 【2】 。

  

  (來源於百度圖片)

  儘管最近幾年完成的四倍體小麥和六倍體小麥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序列可供利用 【1,3】 ,但是從這些組裝結果中並不能完全獲取種內的基因組變異信息用於作物改良,從多個不同品種中獲取比較基因組學信息對於普通小麥 (bread wheat) 的研究和育種十分必要。

  為了拓展小麥基因組學信息資源,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5個品種 (除「中國春」之外) 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組裝了10個高質量的染色體水平參考基因組序列(RQAs) 和5個scaffold水平的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序列。這些完成組裝的基因組的大小和結構與「中國春」相似,並且各基因組之間具有較高的共線性。對新組裝的15個六倍體小麥在全球小麥資源中的分布進行分析,發現其遺傳距離與系譜、地理位置、生長習性 (春小麥冬小麥) 等相一致 【4】 ,且大部分組裝小麥品種與「中國春」的遺傳距離有明顯偏離,表明其包含了不同於「中國春」基因組的遺傳變異。

  通過將「中國春」小麥參考基因組中注釋的絕大多數高置信度基因映射到新組裝的10個RQAs基因組上,鑑定了映射基因的同源基因群,並分析部分同源基因編碼區的SNPs多態性,發現核酸多態性相關參數在這些同源基因中的相關係數很小。表明多倍化進程極大可能地增加了普通小麥的可選擇遺傳位點,促進其產生廣泛的適應性。進一步分析基因組的變異發現10個RQAs之間大約12%的基因存在PAV變異,基於這些數據的聚類結果與PCA分析結果相一致。研究人員還發現大約有26%的基因發生串聯重複或加倍,說明基因拷貝數變異對於小麥的遺傳變異具有重要的影響。另外研究人員還對小麥育性恢復Rf基因家族在RQAs基因組中的擴張進行分析,說明了育種選擇對基因擴張的影響。同時該結果對於克隆小麥中的Rf基因和開展小麥的雜交育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圖2:小麥基因組變異的模式

  研究人員對小麥中與抗病相關的包含保守NLR motifs (NB-ARC–leucine-rich repeat) 的基因進行注釋和分析,在各RQA基因組中均發現大約2,500個NLR基因位點。只有31-34%的NLR基因在所有基因組中具有共同的特徵,而特異基因的數目在22-192個之間。通過對小麥RQA基因組中的轉座子進行分析,發現轉座元件佔小麥基因組的81.6%,其中由69%的長末端重複反轉錄轉座子 (LTR) 和12.5%的DNA轉座子構成。對122萬條全長-長末端重複序列fl-LTRs進行注釋和分析,鑑定到341個長度超過20Mb的特異fl-LTR片段。對這些重複序列變異規律的分析揭示很多獨特的fl-LTR可能與外源滲入片段相關。為了對此進行驗證,研究人員對4個小麥RQAs中位於染色體2A端粒區域的RLC-Angela fl-LTR進行分析,該轉座子與小麥從偏凸山羊草 (Aegilops ventricosa) 中Vpm-1滲入片段相關聯,這一滲入片段即為小麥麥瘟病抗性基因的來源,其包含的Lr37-Yr17-Sr38基因簇同時還提供給小麥部分銹病抗性基因來源。此外研究人員還對這些RQAs的著絲粒的動態以及基因組之間的大範圍結構變異以及基因的單倍型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對小麥育種資源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的方法分析了小麥育種中產生豐富的變異,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完整和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該研究揭示了小麥基因組的結構和變異以及對當代小麥育種的影響,為快速定位和克隆影響小麥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相關基因提供極大的幫助,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和抗性,極大的加快了小麥的育種進程。

  參考文獻:

  [1] Tadesse, W. et al. Genetic gains in wheat breeding and its role in feeding the world. Crop Breed. Genet. Genom. 1, e190005 (2019).

  [2] The International Wheat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Shifting the limits in wheat research and breeding using a fully annotated reference genome. Science 361, eaar7191(2018)

  [3] Avni, R. et al. Wild emmer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diversity elucidate wheat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Science 357, 93–97 (2017).

  [4] He, F. et al. Exome sequencing highlights the role of wild-relative introgression in sha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the wheat genome. Nat. Genet. 51, 896–904 (2019); correction 51, 1194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61-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10+基因組團隊(http://www.10wheatgenomes.com/)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上在線發表了標題為「MULTIPLE  WHEAT GENOMES REVEAL GLOBAL VARIATION IN MODERN BREEDING」的最新研究成果, 揭示多個小麥基因組的結構和變異以及對當代小麥育種的影響
  • 小麥育種 「骨幹親本」突破口找到了
    3000多個小麥品種中精選145份代表性品種進行重測序,揭示了其基因組重塑和優化的過程,為解析小麥育種「骨幹親本」找到了突破口。70年來我國育成了3000多個小麥品種,老一輩科學家從遺傳學角度總結了它們的形成和演變規律。但迄今,很少有研究從基因組學的角度來客觀闡述小麥育種規律。  團隊對145份不同時期小麥的代表性品種進行了重測序,構建了高密度的基因組變異圖譜,分析材料涵蓋了70年來主要的大面積推廣品種、骨幹親本和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種。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育種技術正在從「技術加經驗」的育種模式,轉向基於基因測序的新型育種模式。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為何能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在短短幾千年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範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是如何成功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的?「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小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小麥是如何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2005年加入此項研究的宋衛寧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就像破解人類基因密碼一樣,有了小麥的基因組圖譜,小麥的育種、遺傳研究就能向前推進一大步。」 不過,在眾多主要農作物裡,小麥的完整基因圖譜,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 麵包小麥精細表觀組圖譜繪製及全基因組順式作用元件鑑定
    深入解析小麥功能基因表達調控元件及調控網絡,將助力於精準分子輔助育種,加快優質高產多抗小麥的種質創新進程。高質量的麵包小麥全基因組序列於2019年初公布,大小約為16 Gb,是人類基因組的5倍。其中93%是非編碼序列,蘊含著豐富的基因遠端調控元件,在小麥全基因組水平準確鑑定順式元件並解析其調控機制,是研究小麥多倍化及馴化過程中基因表達調控的關鍵步驟。由於表觀修飾在基因調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機整合表觀組信息有助於在全基因組水平精準預測順式調控區域。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消息,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與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等合作,最新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論文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協作完成,我校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宋衛寧教授團隊作為中國唯一參與並承擔實質性研究工作的團隊,完成了其中7DL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破譯工作。這也是我校國際合作交流取得的重大成果。  小麥是作為世界各地最為廣泛種植的穀物之一,相較於其他作物,小麥是唯一一個尚未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新網深圳6月4日電(記者 鄭小紅)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4日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上同期發表。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日前,《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科研發現,他們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六倍體物種(AABBDD),由早期的野生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天然雜交而來。其基因組非常龐大且結構異常複雜,富含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特點使得小麥基因組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水稻和玉米等二倍體植物,嚴重製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工作的深入。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實現"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目標,無數農學人紮根黃土地,默默耕耘,在這個過程中,有這麼一所高校,它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它是西北地區最早的高等農林教育學府,也是全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科技日報 | 2021-01-13 09:44:12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其雜交育種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的產業化推廣。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
    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 2020-12-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