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2021-01-11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麵包小麥在大約10,000年內將其棲息地從新月沃土的核心區域擴展到了全球環境。這種非凡的進化成功的遺傳機制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

2020年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在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題為Triticum population sequencin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wheat adapt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小麥屬和粗山羊草屬的25個小麥近緣亞種共414份材料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圖1),構建了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VMap 1.0)。這些結果表明了小麥作為全球作物的遺傳必要性,並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改善作物提供了新的視角。

小麥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作物之一,它起源於新月沃地一個狹小的核心區域,在短短的一萬年間,從地區性的野生植物迅速轉變成為全球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在多種多樣的環境下為人類提供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小麥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糧食需求兩方面同時成功適應的遺傳機制尚不清楚,充分理解小麥適應性進化對氣候變化條件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和穩定生產具有重要價值。

圖1.本研究中的小麥樣品的地理分布

該研究發現來自小麥近緣種的複合基因滲入貢獻了小麥基因組的4%~32%,極大地增加了小麥的遺傳多樣性,使其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圖2)。同時,該研究還發現不同倍性、不同地域的小麥屬品種,甚至整個禾本科作物,已經在長期的人工選擇過程中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產生了趨同進化的特徵,在平行的選擇事件中,共同受到選擇的基因相對於隨機條件下產生了2~16倍的富集,部分同源基因反覆經歷獨立的人工選擇,成為小麥在不同環境下塑造重要農藝性狀、保持產量穩定的關鍵(圖3)。

圖2. 小麥屬主要亞種遺傳多樣性變化及麵包小麥遺傳多樣性恢復的模型

圖3. 人工選擇使小麥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產生了趨同進化的特徵

該研究在作物中首次實現了屬內全基因組遺傳變異挖掘,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VMap)將會對小麥遺傳育種工作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研究結果一方面說明了增加作物遺傳多樣性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威脅、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證明了進化限制對物種性狀形成的重要影響,闡明了利用適應性進化基因進行跨物種遺傳研究的巨大潛力,為加速小麥和其他作物的遺傳改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魯非研究組和焦雨鈴研究組合作完成。魯非課題組博士生趙學博和已出站博士後周姚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植物所郭亞龍研究員,遺傳所劉志勇研究員、鄭樹松副研究員、張相岐研究員和傅向東研究員,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周永鋒博士,以及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Philip Kear博士的建議和幫助。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種子精準設計與創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來源:iNature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機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魯非/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預告|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講壇(四)
    報告題目:小麥適應性進化:分化與融合報 告 人:魯 非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時 間:2020年10月30日 上午10:00承 辦:全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組委會主 持 人:張愛民教授(有關內容將於本月26日在Nature Genetics 發表)
  • 最全小麥重測序合集:小麥基因組變異聯合資料庫(WheatUnion)
    2020-12-31 11:39:25 來源: 重賞之下必有 舉報   為了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小麥科研工作者合作共贏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與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等合作,最新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倫敦時間5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圓滿落幕。
  •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小麥著絲粒組成及其進化研究獲新進展 2019-07-23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研究組長期從事植物著絲粒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前期在小麥非整倍體及其野生近緣種雜交後代觀察到豐富的著絲粒變異現象,染色體重排誘導著絲粒序列減少、丟失、擴增、新著絲粒以及多著絲粒形成,不穩定的著絲粒可能造成染色體頻繁的斷裂和接合,暗示著絲粒在異源多倍體小麥物種形成過程潛在的功能。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研究組在全基因組水平通過分析與核糖體結合的mRNA來研究翻譯組的構成,並與總mRNA所代表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
  • ​六倍體小麥為什麼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性?張一婧與薛勇彪課題組合作解析普通小麥亞基因組非對稱調控機制
    2021年2月3日,Plant Cell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題為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2n = 6x = 42,AABBDD)基因組龐大(16 Gb)而複雜,由三個二倍體祖先草雜交加倍形成,包含三組相似的亞基因組。適應不同環境的二倍體基因組融合顯著提升了六倍體小麥的環境適應性。與其祖先種相比,普通小麥具有明顯的多倍化優勢,如植株更高大、種子更飽滿、具有更強的抗逆性。
  • 作科所承辦糧食作物學部「四個面向」專題學術報告會
    12月2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糧食作物學部主辦,作科所聯合水稻所、生物所、基因組所共同承辦的「四個面向」專題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召開。
  • ...器官發生分會會長焦雨鈴與合作者提出葉片起源的「應力反饋學說」
    【學術前沿】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植物器官發生分會會長焦雨鈴與合作者提出葉片起源的「應力反饋學說」 2020-12-02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團隊建立鹼基編輯器特異性評估方法
    全基因組測序(WGS)可以提供全基因組水平上的直接變異信息,能夠對編輯個體進行脫靶分析和評估,但如何將脫靶變異和背景變異區分開,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最近,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團隊詳細描述了一種無偏WGS方法,可用於精準評估水稻基因組上的鹼基編輯情況。
  • 【學術前沿】頡偉組發表綜述總結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的表觀遺傳重...
    在本文中,作者對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表觀遺傳學重編程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包括:(1)配子中非經典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布和功能;(2)受精後表觀遺傳修飾的大規模重置;(3)合子基因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前的「原始」染色質狀態(「primitive」 chromatin state);(4)合子基因組激活後和著床過程中胚胎表觀基因組的逐步建立。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 《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楊維才、胥偉華主編,科學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定價:98元 對一所科研機構而言,不但要善於創造歷史,還應該善於總結歷史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曹曉風 圖片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官網中科院官網介紹,曹曉鳳現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
  • 【學術前沿】頡偉及朱冰攜手合作!發現DNA甲基化轉移酶獨特的生物...
    【學術前沿】頡偉及朱冰攜手合作!2020年7月20日,清華大學頡偉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冰共同通訊在Nature Genetics 在線發表題為「Imprecise DNMT1 activity coupled with neighbor-guided correction enables robust yet flexible epigenetic inheritan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DNMT1
  • 中科院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央廣網青島10月13日消息(記者王偉)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國際學術期刊PLoS Biology13日在線刊發了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研究員課題組和相建海、李富花研究員課題組主導,天津生物晶片技術公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單位合作,由張曉軍、孫麗娜、袁劍波等青年科研人員為共同第一作者
  • 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遺傳發育所首次在個體水平上發現單鹼基編輯系統存在脫靶效應 2019-03-01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因此,基因組中關鍵核苷酸變異的鑑定與定向修正是人類遺傳疾病治療及動植物育種的重要方向。基因組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器的開發,為定向編輯和修正基因組中的關鍵核苷酸變異提供了重要工具,展現了其在遺傳疾病治療與動植物新品種培育等方面潛在的重大應用價值。
  • 遺傳發育所——分子育種生涯從這裡啟航
    近期,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為兩位老專家、曾經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朱立煌研究員、陳受宜所長舉辦題為「初心永擎 薪火相傳」的科學家精神論壇,以總結和銘記兩位老專家為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所做的巨大貢獻。受此活動的感召,徐雲碧博士結合自己在該所的研究和培訓經歷,有感而發,希望通過這篇回憶錄以感恩老一輩科學家對青年一代的鼓勵、支持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