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2021-01-11 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 ——讀《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

 

《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楊維才、胥偉華主編,科學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定價:98元

對一所科研機構而言,不但要善於創造歷史,還應該善於總結歷史。2019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在該所成立60周年之際,編著了《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以下簡稱《築夢科學》),便是科研機構「善於總結歷史」的一個典範。

若談到總結歷史,一些科研機構(研究所、高校等)常規做法,便是老掉牙的老三篇——「溯源、徵程、成就」,所友、校友讀起來都覺得索然無味,遑論他人。較而言之,《築夢科學》擺脫了這種陳腐的套路,另闢蹊徑,從獨特的視角入手,撰寫了一部內容充實、時代氣息濃厚、又兼具可讀性的創新文化讀本,堪稱一本對遺傳發育所歷史和時代負責的備忘錄。

《築夢科學》有兩大特點:首先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其次善於講故事,不談空洞的大道理,在具體的個案中呈現遺傳發育所幾代科研人員的探索求真和甘於奉獻的精神風貌。

創新為主軸

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並非編纂者的一時興起或權宜之計,而是基於遺傳發育所60年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而言:從雜交高粱到麥草遠緣雜交,再到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從胚胎移植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再到組織器官再生。正是這一次次在生命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突破,一項項尖端科技創新成果,鋪就了遺傳發育所60年的創新之路。《築夢科學》在創新這條主軸線上,又分了科技創新、協同創新、管理創新三個版塊,分別總結了60年來遺傳發育所在三種創新類型上的寶貴經驗。

科技創新強調的是突破。這是60年來遺傳發育所得以存身立命的根本。從世界上人工創造出的第一個新魚種「鯉鯽移核魚」,到國內將細胞核移植技術應用到哺乳動物獲得成功的第一例——克隆兔,再到世界上首次成功獲得一批連續細胞核移植的克隆山羊,遺傳發育所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原創科技成果。

協同創新強調的是合作。在「大科學」時代,任何一所科研機構都不可能孤立地從事科學研究,融入、參與國際合作交流不但是大勢所趨,而且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機遇。此外,作為一所國立科研機構,遺傳發育所敢於擔當、不辱使命,在某些方面起了「孵化器」的作用,比如由負壓實驗室起家的植物基因組學國家實驗室就是如此,已經惠澤全國眾多科研院所。

管理創新強調的是服務。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如何匯聚一流人才」以及「如何充分發揮一流人才的聰明才智」。許多科研機構對管理創新非常漠視,實則大謬,因為管理創新關乎一所研究機構的科研創新生態,事關全局。遺傳發育所敢於解放思想,打破了許多管理上的條條框框,這不僅是膽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智慧。

善於講故事

在信息爆炸且日益碎片化的時代,不主動改變科學傳播的策略註定要失敗。「善於講故事」並不是要憑空捏造,添油加醋,而是指要善於用通俗的語言把比較抽象、枯燥的科學事件講述給讀者。《築夢科學》擺脫了常規科研機構史的寫法,針對每一個創新案例,在通俗性方面下了工夫。

首先是用通俗的生活實例作為導入以及行文中穿插了一些飽含情感的文學語言。比如用人類的黑眼睛、棕頭髮以及花朵的千姿百態,引入基因組測序的話題;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導入植物有性生殖的內容。「麥浪無邊,金波蕩漾,是一幅多麼滿載幸福和希望的圖景」,「凡為過往,皆為序章。科學新芽的萌動,離不開遠見者放眼未來的卓識和慷慨支持的魄力。」這些文字很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

其次是用真實且鮮為人知的故事打動讀者。對普通讀者而言,一提雜交育種,自然想到「雜交水稻」,其實就我國現代農作物雜交育種史而言,最早出現的雜交作物卻是高粱。再比如當今赫赫有名的華大基因,誰曾想到它是當年我國參與人類基因組測序任務的一個結果,正是遺傳發育所用「協同創新」的方式孕育了它。這背後的故事新奇而有趣。

從某種程度上講,《築夢科學》是一部獻禮之作,它獻給遺傳發育所創建60周年。但它又遠不止一部獻禮之作,它具體而生動地梳理了遺傳發育所60年來的創新曆程,為國內科研機構編纂機構史開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許多科研創新的鮮活案例,為全社會弘揚創新文化提供了一優秀範本。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來自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遺傳發育所、長春光機所、上海光機所、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的院士、專家代表60餘人齊聚一堂,梳理了光電儀器在精準農林、環境監測等領域亟需解決的難題和發展方向。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斌坦言,在水稻表型與基因測序方面,我國使用的高端光電儀器主要靠進口,價格高昂,且維護成本高。
  • 中科院遺傳所離休人員:憶遺傳所創建歷程—新聞—科學網
    為了遺傳學科發展的需要,1959年9月,原中國科學院遺傳栽培研究室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兩個動物遺傳組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此後,遺傳所的研究領域則由單純的植物擴展到動物。 1960年,遺傳所派童克中、湯懋竑到上海植物生理所沈善炯處學習微生物研究。他們學成回所後,在所內又抽調了一些人同湯懋竑、童克中等組成微生物研究組。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曹曉風院士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最新公布的這份名單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曹曉風 圖片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官網中科院官網介紹,曹曉鳳現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
  • 2019年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財務管理部會計崗位招聘公告
    2019年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財務管理部會計崗位招聘公告由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2019北京事業單位招聘公告,北京事業單位招聘,事業單位招聘的內容請關注北京事業單位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基礎轉錄因子可以特異調控脂類代謝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勳研究組前期的工作發現磷脂酸PA,脂滴表面PAT家族蛋白與脂酶互作調節脂滴大小(PLoS Genetics 2011,J Cell Science 2012),胞嘧啶二脂醯甘油合成酶(Cds)協調細胞的脂類儲存與生長(PLoS Genetics 2014),以及細胞內的鈣穩態調節脂類儲存(Cell Metabolism 2014)。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1月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自然》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經過周密籌備,由生物物理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動物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組建的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於2015年1月正式籌建,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由徐濤擔任主任。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作為主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應對過程。
  • 2020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崗招聘1人公告
    事業單位招聘公告:2020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崗招聘1人公告,報名時間:2020年6月20日截止。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因工作需要現公開招聘管理人員(事業編)一名。
  • 2020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
    2020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科學編輯招聘1人公告 2020-08-27 16:32:41|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根據工作需要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舉行—新聞—科學網
    7月2日,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科智匯工場聯合中科院力學所承辦的「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活動在中科智匯工場舉行。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中科院化學所高分子科學60年:走向國際前沿—新聞—科學網
    早在建所之初,高分子科學就成為化學所的主要學科方向之一。六十年來,化學所重視基礎研究,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按照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需求,在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材料等重要學科前沿和應用領域開展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有力地促進了高分子學科的發展。 高分子科學「從無到有」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高分子工業剛剛起步。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科學數據中心招聘啟事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科學數據中心招聘啟事生物組學大數據量太大了,數據太複雜了,如何整合?如何挖掘?如何展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面向我國農業和人口健康的重大戰略需求和生命科學前沿,重點開展基因組結構與調控規律、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遺傳學解析與分子設計育種、個體發育與細胞分化分子機理、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前沿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