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楊維才、胥偉華主編,科學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定價:98元
對一所科研機構而言,不但要善於創造歷史,還應該善於總結歷史。2019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在該所成立60周年之際,編著了《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以下簡稱《築夢科學》),便是科研機構「善於總結歷史」的一個典範。
若談到總結歷史,一些科研機構(研究所、高校等)常規做法,便是老掉牙的老三篇——「溯源、徵程、成就」,所友、校友讀起來都覺得索然無味,遑論他人。較而言之,《築夢科學》擺脫了這種陳腐的套路,另闢蹊徑,從獨特的視角入手,撰寫了一部內容充實、時代氣息濃厚、又兼具可讀性的創新文化讀本,堪稱一本對遺傳發育所歷史和時代負責的備忘錄。
《築夢科學》有兩大特點:首先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其次善於講故事,不談空洞的大道理,在具體的個案中呈現遺傳發育所幾代科研人員的探索求真和甘於奉獻的精神風貌。
創新為主軸
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並非編纂者的一時興起或權宜之計,而是基於遺傳發育所60年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而言:從雜交高粱到麥草遠緣雜交,再到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從胚胎移植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再到組織器官再生。正是這一次次在生命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突破,一項項尖端科技創新成果,鋪就了遺傳發育所60年的創新之路。《築夢科學》在創新這條主軸線上,又分了科技創新、協同創新、管理創新三個版塊,分別總結了60年來遺傳發育所在三種創新類型上的寶貴經驗。
科技創新強調的是突破。這是60年來遺傳發育所得以存身立命的根本。從世界上人工創造出的第一個新魚種「鯉鯽移核魚」,到國內將細胞核移植技術應用到哺乳動物獲得成功的第一例——克隆兔,再到世界上首次成功獲得一批連續細胞核移植的克隆山羊,遺傳發育所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原創科技成果。
協同創新強調的是合作。在「大科學」時代,任何一所科研機構都不可能孤立地從事科學研究,融入、參與國際合作交流不但是大勢所趨,而且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機遇。此外,作為一所國立科研機構,遺傳發育所敢於擔當、不辱使命,在某些方面起了「孵化器」的作用,比如由負壓實驗室起家的植物基因組學國家實驗室就是如此,已經惠澤全國眾多科研院所。
管理創新強調的是服務。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如何匯聚一流人才」以及「如何充分發揮一流人才的聰明才智」。許多科研機構對管理創新非常漠視,實則大謬,因為管理創新關乎一所研究機構的科研創新生態,事關全局。遺傳發育所敢於解放思想,打破了許多管理上的條條框框,這不僅是膽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智慧。
善於講故事
在信息爆炸且日益碎片化的時代,不主動改變科學傳播的策略註定要失敗。「善於講故事」並不是要憑空捏造,添油加醋,而是指要善於用通俗的語言把比較抽象、枯燥的科學事件講述給讀者。《築夢科學》擺脫了常規科研機構史的寫法,針對每一個創新案例,在通俗性方面下了工夫。
首先是用通俗的生活實例作為導入以及行文中穿插了一些飽含情感的文學語言。比如用人類的黑眼睛、棕頭髮以及花朵的千姿百態,引入基因組測序的話題;用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導入植物有性生殖的內容。「麥浪無邊,金波蕩漾,是一幅多麼滿載幸福和希望的圖景」,「凡為過往,皆為序章。科學新芽的萌動,離不開遠見者放眼未來的卓識和慷慨支持的魄力。」這些文字很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
其次是用真實且鮮為人知的故事打動讀者。對普通讀者而言,一提雜交育種,自然想到「雜交水稻」,其實就我國現代農作物雜交育種史而言,最早出現的雜交作物卻是高粱。再比如當今赫赫有名的華大基因,誰曾想到它是當年我國參與人類基因組測序任務的一個結果,正是遺傳發育所用「協同創新」的方式孕育了它。這背後的故事新奇而有趣。
從某種程度上講,《築夢科學》是一部獻禮之作,它獻給遺傳發育所創建60周年。但它又遠不止一部獻禮之作,它具體而生動地梳理了遺傳發育所60年來的創新曆程,為國內科研機構編纂機構史開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鑑,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許多科研創新的鮮活案例,為全社會弘揚創新文化提供了一優秀範本。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