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科學網11月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

《自然》

(Nature)雜誌以長篇研究論文(Article)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題為《膠質細胞-神經元信號的遺傳多態性調節衰老速度》的研究工作。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壽命的延長應以延緩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為前提。然而,近年來研究表明,長壽相關基因不一定延緩動物行為退化。延長壽命而不能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將會增加社會負擔。隨著人類預期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來臨,如何延緩衰老相關的功能退化、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疾病已成為亟待解決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科學問題。衰老速度在個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大部分人行為和認知隨衰老逐漸地退化,也有一些人在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較好的活力。這種現象提示我們,研究個體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將為抗衰老提供重要線索,但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

 

蔡時青研究組利用秀麗線蟲這一模式生物探討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機制。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可以獨立生活的微小動物(成蟲體長僅1毫米), 其遺傳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許多重要的調控衰老的信號通路是在線蟲中首先發現的。他們發現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野生線蟲在雄性交配、進食和運動能力方面隨衰老退化速度存在著顯著差異。通過進一步研究,他們發現一個全新的神經肽(RGBA-1)及其受體(NPR-28)編碼基因上存在單核苷酸多態性(SNP),這些遺傳多態性導致了野生型線蟲雄性交配等行為能力退化速度不同。

 

深入研究發現,該神經肽由膠質細胞釋放,作用於5-羥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神經元上NPR-28受體,抑制了由蛋白去乙醯化酶SIR-2.1介導的線粒體應激反應,進而調控線蟲衰老速度。野生型品系間存在的遺傳多態性造成了RGBA-1神經肽分泌量或NPR-28受體活性不同,使得該信號通路的強度不同,最終導致線蟲衰老速度差異。他們還對RGBA-1和NPR-28編碼基因所在的基因組區域進行了群體遺傳學和進化分析,確定了RGBA-1和NPR-28的祖先型等位基因(allele)形式,並且證明這兩個基因所在的遺傳區域可能在進化過程中受到了正向選擇。

 

蔡時青研究員表示,這項工作首次揭示了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發現一條新的信號通路調控動物衰老,闡明了神經肽介導的膠質細胞-神經元信號在衰老速度調控中的重要作用,是近年來衰老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調控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的基因已經歷了長期的進化選擇,對生長和繁殖一般沒有不良影響,有望成為抗衰老的潛在靶點。該工作為抗衰老研究提供一個全新視角,進一步解析個體之間衰老差異將有助於我們系統地理解健康衰老的調控機制。

 

拮抗基因多效性衰老理論(Antagonistic pleiotropy theory)認為進化選擇的基因一般對物種的生長和繁育有利,而在生命後期往往促進衰老。而該研究發現進化選擇的基因可以延緩衰老或者延長動物壽命,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該工作還發現衰老的進化受新基因出現、自然選擇以及不同遺傳位點之間相互作用影響,為理解衰老進化提供了新認識。

 

據悉,該項研究由博士後尹江安和博士研究生高革在蔡時青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實驗室研究助理劉喜娟、康心蕾和助理研究員李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李海鵬研究組,中科院生化所分子生物學平臺,中科院植生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的幫助。本課題獲得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隨著人類預期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來臨,如何延緩衰老相關的功能退化、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疾病已成為亟待解決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科學問題。衰老速度在個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大部分人行為和認知隨衰老逐漸地退化,也有一些人在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較好的活力。這種現象提示我們,研究個體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將為抗衰老提供重要線索,但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於1月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為延緩衰老、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幹預靶標與新型策略。 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遺傳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儘管已有研究報導了一系列細胞衰老相關基因,但仍可能存在大量未知衰老調控基因。針對這些衰老調控基因,能否發展幹預個體衰老進程的靶向操控手段也缺乏系統研究。
  • 壽命之謎:神經興奮性高,個體壽命短?
    Zullo和同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了這一持久探索的新轉折:神經系統與衰老之間的意外聯繫2。他們發現總神經元興奮性是壽命長短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興奮性在短壽命個體中較高,而在長壽命個體中較低。
  • 動物所合作揭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分子機制
    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合作在Protein & Cell雜誌發表文章,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系統解析了靈長類視網膜及脈絡膜退行性演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變化規律。
  • 中科院神經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研發原創藥—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丁佳)1月23日,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松江區G60腦智科創基地舉行。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團隊:
  • 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改變染色體來延緩衰老、保持健康長壽呢?目前,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2016年《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關於衰老的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誌甄選的「2016年十大突破」。無獨有偶,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蔡時青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闡述了個體之間衰老速率差異的遺傳基礎,是近年來衰老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 中科院動物所等開發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
    人類基因組中有多少個衰老調控基因?這些基因參與衰老調控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能否在分子層面「操控」這些基因以延緩機體的衰老?圍繞這些衰老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我國科研人員有了新的見解。 細胞衰老是器官乃至個體衰老的基礎,這一過程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影響。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實際上,學科交叉一直都是生物物理所的立所之本。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貝時璋(已故)建立生物物理所之初,這裡就匯聚了數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不同專業的人才。而今,學科交叉的理念又被延續到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的建設之中。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體細胞克隆猴開啟新藥研發「靈長類」時代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從蒲慕明那接到體細胞克隆猴任務時,給自己和團隊的時間是十年。事實上,他們僅用了五年就做出讓學術界矚目的成果。
  • 曲靜/湯富酬/劉光慧/王思合作揭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機制
    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非人靈長類視網膜衰老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系統解析了靈長類視網膜及脈絡膜退行性演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變化規律。 通過對衰老相關差異表達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的分析,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視網膜層細胞表現出壓力響應通路的激活和神經信號傳導等功能的減損,而RPE與脈絡膜層細胞則表現出免疫炎性增加和結構支持功能的下降。
  • 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在耳蝸中,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可通過頂部的纖毛響應由聲音造成的振動,並通過細胞底部的帶狀突觸(ribbon)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afferent fiber),從而使聲音信息經聽覺通路上行至大腦進行處理。 「毛細胞在耳蝸中的具體位置對應了其所能感知聲音的頻率,但耳蝸毛細胞對聲響的神經編碼機制仍有待完善。」
  • 神經影像個體差異預測模型的十個簡單規則
    不幸的是,由於解釋性分析的目的是識別與表型測量有關的神經影像學測量,因此此類分析通常不能泛化到新個體,並且臨床有效性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局限性,研究人員開始建立可根據神經影像數據預測表型個體差異的預測模型。因為模型是使用獨立的數據定義和驗證的,所以它們有望提高我們發現可泛化的大腦-行為關聯的能力。但是,像任何方法一樣,預測建模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考慮因素,可能對更廣泛的神經影像學界並不熟悉。
  • 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該項研究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此項研究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
  • 從基因層面看衰老本質,被誤會的端粒差異
    從基因層面看衰老本質,被誤會的端粒差異 2020-09-1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 科學網—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
    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改變染色體來延緩衰老、保持健康長壽呢?目前,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2016年《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關於衰老的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誌甄選的「2016年十大突破」。無獨有偶,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蔡時青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闡述了個體之間衰老速率差異的遺傳基礎,是近年來衰老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進一步研究顯示,相比於年輕個體,年老個體皮膚組織表現出炎症反應的增加和上皮維持能力的降低。由於眼瞼皮膚處於日常陽光的照射下,多種衰老皮膚細胞的基因表達特徵呈現DNA修復能力的降低以及生物大分子損傷的增加,表明光損傷和慢性炎症可能是眼部皮膚衰老的重要誘因。  研究人員還發現,表皮基底細胞中的KLF6和真皮成纖維細胞中的HES1這兩種生長控制轉錄因子的下調是引發皮膚衰老的驅動力。
  • ...劉光慧/張維綺/宋默識合作繪製靈長類心肺衰老的單細胞景觀圖
    一方面,常用的嚙齒類動物模型無法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且其衰老規律與人類存在較大差異,難以成為研究人類增齡相關的新冠病毒易感性升高機制的可靠研究模型;另一方面,基於倫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研究者們難以獲得不同年齡段健康個體的臨床樣品用以相關研究。最新研究表明,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非人靈長類可以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且老年動物表現出與老年人群類似的高易感性。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副研究員徐放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