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朱海亮

衰老是個古老而神秘的話題,長生不老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目標,而生物體的衰老卻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機體從構成物質、組織結構到生理功能的喪失退化的過程。

近日,《實驗醫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染色體會隨著機體的變老而一起變老。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改變染色體來延緩衰老、保持健康長壽呢?目前,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在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2016年《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關於衰老的研究成果入選《科學》雜誌甄選的「2016年十大突破」。無獨有偶,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蔡時青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闡述了個體之間衰老速率差異的遺傳基礎,是近年來衰老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這些最新成果使抗衰老的研究熱度再次升高。

染色體的「保鏢」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載有遺傳信息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是生物生長發育的「指導手冊」。在染色體的末端有個染色體的「保鏢」,即端粒。人類的端粒由6個鹼基的重複序列和結合蛋白組成,它對染色體的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

端粒可類比為鞋帶兩端防止磨損的塑料套,像塑料套保護鞋帶一樣保護染色體。它能在保持染色體完整的同時,防止染色體彼此相互粘連,保護染色體上DNA的安全。遺憾的是,這個保鏢需要不斷作出犧牲: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細胞分裂次數越多,端粒就縮短得越多。通俗地說,就是細胞越老,端粒就越短。當它們變得太短時,細胞就不再分裂,開始變得不活躍、衰老直至死亡。因此,端粒又被稱為生命體的「分子時鐘」。

端粒酶是細胞中一種負責延長端粒的酶。在年輕的細胞中,它在端粒末端加上鹼基,可以讓端粒免受過度磨損,使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但隨著細胞分裂,端粒酶的數量不足,端粒逐漸縮短,細胞開始老化。如果端粒酶的活性很高,就能保持端粒的長度,延緩細胞的老化。三位美國科學家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端粒酶也會幫助無用細胞的增殖,並促進癌症的形成,因此也被喻為「炸彈引信」。

「長生不老」的鑰匙

因為端粒酶在細胞老化和癌化過程中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被認為是「長生不老」的鑰匙。而實驗研究表明,端粒也不是永遠只會變短,實際上也有可能變長。

不久前,休斯頓衛理公會研究所的科學家採用RNA療法的技術,發現可逆轉細胞衰老。研究人員發現早衰症患兒的染色體端粒比常人要短,因此他們以兒童早衰症作為研究對象。該療法首先將特定的RNA送入細胞內,RNA再向細胞傳達「延長染色體端粒」的信息,從而促進端粒酶的生成。利用這種療法,所有的細胞衰老標記物都得到了逆轉。研究者Cooke表示,我們至少可以減緩或阻斷患者機體中衰老的進度,他正計劃對現有的療法進行改進。

此外,因為端粒酶對腫瘤細胞的永生化是必要的,所以它可以作為抗腫瘤藥物的重要靶點。目前市場上基於端粒效應用於延長端粒的「端粒酶類」藥物和檢測試劑有很多,這些研究成果也引發了大量的炒作,有病例因服用增強端粒酶活性的藥物而導致患上癌症。

今年8月份,我國首個利用端粒酶技術進行肺部腫瘤輔助診斷的檢測試劑——「端粒酶逆轉錄酶亞基(hTERT)mRNA檢測試劑盒」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上市,為肺癌輔助診斷提供了一種快速、便捷的檢測手段。

另外,衰老不是一個恆定不變的過程,而且衰老速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細胞》雜誌上的一篇關於衰老的文章就總結出影響衰老的九大因素,除了端粒的耗損,還有營養代謝失調等因素。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在2017年1月份出版了《端粒效應》一書,書中介紹生活壓力對端粒長度也有影響:母親照顧生病的小孩的時間越長,她的端粒長度就越短,壓力讓她們的衰老加速。年齡越大的人,染色體末端越短;抽菸喝酒的人,染色體末端也較短。

「抗老之路」任重而道遠

事實上,生命的智慧遠比我們想像的深遠得多。許多疾病都是由衰老造成的,如果我們能通過端粒效應解決這個問題,就能解決很多疾病。

目前,各種新技術成功延長了染色體端粒的長度,這為戰勝衰老導致的疾病帶來了希望。科學家也正在研究是否能用藥物遏制端粒酶,從而治療癌症。藥物能夠延長端粒是極好的,但使用藥物延長端粒很危險,我們還需要嚴格地測試它,改變生活方式比藥物安全得多。

深入研究染色體變化與衰老、癌症之間的關係,將是未來生命科學的重要突破。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也將進入基因時代。生命科學發展至今,許多生命的奧秘還是未知數,有待進一步探究。因此,我們在抗衰老問題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系本報特約撰稿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18-01-04 第6版 前沿)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端粒效應——揭開染色體與衰老之間的秘密
    無獨有偶,近日,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蔡時青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首次闡述了個體之間衰老速率差異的遺傳基礎,是近年來衰老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這些最新成果使抗衰老的研究熱度再次升高。 染色體的「保鏢」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載有遺傳信息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者對其「有望揭開衰老與癌症的奧秘」的高評價也使端粒與端粒酶正式進入了大眾的視線。
  • 一個有關衰老的最新理論《端粒效應》
    今天開始咱們說一本新書,《端粒效應》( The Telomere Effect: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Living Younger, Healthier, Longer )。
  • 從基因層面看衰老本質,被誤會的端粒差異
    自然界幾十億年演化出的身體,為何會迎來衰老和死亡?整個20世紀,科學家都試圖發現衰老的秘密。從衰老的本質來說,衰老的發生一般是從微小的基因層面上開始的。這與染色體和染色體端粒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染色體的端粒會把染色體保護起來,而端粒縮短,則會導致染色體不斷地縮短,基因不斷丟失。這個過程,從基因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人類衰老的過程。
  • 靠譜的衰老指標以及抗衰秘訣---《端粒效應》解讀(一)
    第二作者是美國知名的精神病學專家,提供了很多發現衰老的原因的思路。對!這本書說的就是衰老的秘密!人怎麼樣衰老?能不能延緩衰老?這本書有目前看來非常靠譜的說法。衰老的快慢:還有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保健品、鍛鍊、修行之類都有相當多的人覺著可以延緩衰老。以上說法各自經過研究跟驗證,都沒有找到明確的科學依據。端粒效應:現在諾貝爾獎、分子生物學被你背書!端粒效應成為了目前最靠譜的衡量衰老跟抗衰老的最新觀念!什麼是端粒效應?
  • 一圖一書丨《端粒效應》
    端粒效應
  • 龜派生活基礎理論(1):端粒效應
    端粒效應是研究衰老最前沿的理論,端粒效應的發現者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因為對端粒的研究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端粒效應是什麼?人是由血肉之軀組成的,血肉裡是細胞,我們生病了會康復是因為細胞是可以修復更新的,衰老就是細胞不再更新了,細胞的更新次數是有限的,我們知道,人身體裡的細胞在不斷地分裂、更新、替換,表面看每個人相貌、體型都沒變,但細胞卻換過好多遍了。也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幾乎就是一個新人。但,有些細胞分裂一定次數之後,就不再更新了,對應的組織就會衰老,人也就老了。
  • 科學網—端粒:可調試的「時光機器」
    端粒既決定著染色體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也關係到細胞的命運(癌變、衰老、長壽)。那麼,端粒長度隨年齡增長而縮短的現象,究竟是衰老的原因,還是衰老的結果?為何癌細胞中端粒酶活性普遍升高?人類能否破譯衰老與長壽的秘訣?
  • 端粒和衰老有多大的關係?
    「眾所周知,端粒的長度可以提供細胞壽命的一些指示。因此,端粒和衰老是相互關聯的。」你有沒有想過人類為什麼變老?我們有很多關於衰老和死亡的神話和民間知識,但很少局限於科學發現。幾項研究發現端粒和衰老之間的關係,但它們有什麼聯繫呢?我們來看看吧!圖註:伊莉莎白·布萊克本是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諾貝爾分子生物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曾經說過,生命就是」活在刀刃上」。早在1984年,她就發現了人類染色體的一些小部分。
  • 端粒是什麼?
    然而,新一代細胞的產生並不是無窮無盡的,隨著分化新細胞的能力越來越弱直至停止,個體的衰老與死亡也就如期而至。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揭開衰老的秘密:為什麼人類細胞不能無限分裂下去?到底有什麼力量在制約著它?而與此同時,瘋狂的癌細胞卻又能突破這個限制,獲得「永生」,其中道理何在呢?端粒的發現以及對其功能的研究為我們初步解開了人類衰老的謎團。
  • 【走近諾貝爾醫學獎】2009年得主:揭示端粒和端粒酶對染色體的保護...
    儘管消息傳來時當地正是午夜時分,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新聞發言人科琳娜·卡萊拉依然十分興奮。她說:「我們正在為此準備一個新聞發布會。」 在聲明中,德斯蒙德-赫爾曼校長高度評價了布萊克本的學術成就。聲明說,布萊克本與其他科學家合作發現的端粒酶,「揭示了一種對決定細胞壽命和在細胞老化和癌症形成過程中都起到關鍵作用的機制。」 聲明還稱讚布萊克本具有「慷慨精神、好奇心和非常樂於和他人合作的品格」。
  • 西班牙科學家:垃圾食品讓端粒縮短,或讓衰老提速50%
    端粒(Telomere),是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蛋白質複合體,保護染色體分裂時不會產生信息丟失同時它的長度是固定的,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消耗一點,當端粒消耗殆盡時,染名色體便無法正常進行基因表達,細胞也就宣告衰老死亡。在該實驗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一項長達19年的「橫斷面調查」,對年齡在57~91歲之間的645名男大學生和241名女大學生進行研究,將參與者分為了低、中、中高、高四組,以2008年的唾液樣品端粒酶數據為基數,每兩年對這886人飲食數據做詳細收集分析。
  • 《端粒效應》:人類掌控衰老的能力遠比自己認為的強
    分子生物學家Elizabeth Blackburn因其對端粒的研究而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端粒是染色體的末端結構,它在細胞老化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令她感到沮喪的是,對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至今仍然停留在學術界。
  • 動物冬眠會對染色體產生負面效應
    原標題:動物冬眠會對染色體產生負面效應   許多哺乳動物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冷季節。冬眠動物體溫越低,越可以減少能量消耗。但這不全是好處,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較低的溫度易增加染色體端粒收縮,從而可能加速細胞死亡。要避免這一結果,動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才能修復細胞。
  • Nature子刊:端粒位置效應對疾病的影響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終端的保護性DNA序列,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縮短。體外實驗顯示,端粒能夠通過位置效應TPE來影響基因的表達,沉默附近的基因。現在研究人員發現,端粒也能夠沉默距離較遠的基因,且這種影響會隨著端粒縮短而逐步消失,FSHD的致病基因就會受此影響。文章於五月五日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
  • Cell綜述:系統介紹端粒的生物學功能及與衰老的關係(值得收藏)
    2021年1月14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Deepavali Chakravarti等人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elomeres: history, health, and hallmarks of aging「的綜述文章,該綜述概述了端粒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突出了端粒功能障礙與衰老標誌之間的聯繫,並研究了端粒和端粒酶在推動衰老,早衰症候群和常見的與年齡相關疾病的標誌中看似普遍的作用
  • Science: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關於其長度的問題已備受矚目。因為它已被認為是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然而,大多數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都只限於單一的組織類型,即血液。對於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對端粒長度影響的研究人員來說,血細胞是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的可靠替代物呢?
  • 衰老、飲食誘導肥胖和代謝性疾病之間的聯繫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的一個合作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肥胖、衰老、端粒長度和代謝性疾病之間的聯繫。端粒在染色體末端起保護帽的作用,防止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發生複製錯誤。每次染色體自我複製,端粒就會縮短。當端粒變得太短,細胞就不能安全地複製它的染色體,從而停滯或衰老。這種縮短也與衰老過程和退行性疾病的發展有關。
  • 《科學》: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關於其長度的問題已備受矚目。因為它已被認為是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然而,大多數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都只限於單一的組織類型,即血液。
  • 關於端粒-我們可以逆轉生命時鐘嗎?(中德雙語)抗衰老系列視頻
    三位美國科學家,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索斯塔克,憑藉「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成果,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並獲得了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