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效應是研究衰老最前沿的理論,端粒效應的發現者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因為對端粒的研究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端粒效應是什麼?
人是由血肉之軀組成的,血肉裡是細胞,我們生病了會康復是因為細胞是可以修復更新的,衰老就是細胞不再更新了,細胞的更新次數是有限的,我們知道,人身體裡的細胞在不斷地分裂、更新、替換,表面看每個人相貌、體型都沒變,但細胞卻換過好多遍了。也就是說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幾乎就是一個新人。但,有些細胞分裂一定次數之後,就不再更新了,對應的組織就會衰老,人也就老了。
限制這個分裂次數的,原理就在「端粒」——染色體末端的DNA序列。每一次細胞分裂都要複製染色體,端粒內側的DNA是全面複製,但是端粒外側的DNA,每次都會少一點,短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就沒有了,染色體就不能正常複製,細胞就不能分裂了。
請你調動一下你的腦細胞,認真看看下圖:
如果這個圖像不太好理解,你可以把染色體想像成一根鞋帶,而端粒就是鞋帶的塑料頭兒,把鞋帶給包起來——
人變老的本質原因是,端粒變短了。一個常人,大約出生時端粒長度是一萬個鹼基對,35歲時還剩下7500個,60歲就只剩下4800個。
每個人的端粒變短速度不一樣,所以衰老速度也不一樣。端粒越短,人就越容易患病而死。一切都在於端粒。
端粒決定了我們的命。
龜派生活反對任何加速我們端粒變短的生活方式,端粒理論是龜派生活的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