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猴 時光派 收錄於話題#端粒-人體的生命時鐘10個
端粒是抗衰老繞不開的話題。對於這些粘在染色體末端的「防磨墊」,科學界存在著太多不統一的看法,導致我們百姓之間流傳著太多奇奇怪怪的謠言。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我們連「端粒的長度到底意味著什麼」這種淺顯的問題,都不能篤定的答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這種尷尬的現狀就快到頭了。
近日,頂級科研刊物《Science》發行了一期特刊,對耗時近10年的超大型研究計劃「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進行了專題報導[1],在這項計劃中,科學家利用6391個組織樣本,全面分析了人體內24種組織的端粒情況,給絕大多多數關於端粒的問題,定下了一個標準答案[2]。
頂級科研期刊《Science》發行了一期GTEx特刊
01
端粒和衰老到底是什麼關係?
端粒長度與衰老之間存在關聯早就已經是一種通識了,問題的關鍵從來都在於,它們之間到底誰是因,誰是果?
如果說端粒縮短僅僅是衰老的結果,那麼花100萬美元去哥倫比亞延長自己的端粒,基本上就等同於斥重金給老黃瓜刷一層綠油漆,既不治標也不治本,純粹圖個好看。()
研究人員發現,真正的答案遠比單純的因果要微妙,端粒長度,其實是一種衰老改變人體基因表達的導體。衰老對人體最直接的影響之一,就是引發海量基因的表達變化,而這次的數據指出,在這些衰老引起的基因表達變化中,有近千種是通過端粒長度進行介導的。
衰老通過端粒長度,介導近千種基因表達的變化
這些被端粒長度所影響的基因,主要集中涉及凋亡和細胞死亡這兩個關鍵的細胞事件,並不會直接牽扯到其他衰老標誌,顯然,端粒縮短只是衰老這面大網中的一個分支,這項結果,基本上徹底否定了通過延長端粒來根治衰老這一念想的可能性。
02
端粒長度是不是一種良好的衰老標識?
研究結果顯示,在人體內的24種組織中,除了小腦和睪丸組織,全部都與年齡呈現出反相關趨勢。更重要的是,除了年紀越大端粒越短這種理所當然,但沒有太大參考價值的關聯外,端粒的長短,還能直接反映出個每個人患上慢性疾病的和癌症的風險。
這就使得端粒長度成為了一種相當理想的衰老標識。
絕大多數人體組織都與衰老關係比密切
這一部分數據裡還有幾處格外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有三種典型的衰老相關疾病與端粒偏短存在著明顯的關聯,它們分別是2型糖尿病、間質性肺炎和肺纖維化。
目前,已經有科學團隊開始著手通過延長端粒來治療肺纖維化,並且實驗結果相當理想[3];而2型糖尿病的與端粒長度之間聯繫,在近年來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4~6],或許延長端粒將會成為一種全新的糖尿病治療思路也說不定?
其次,幾項關於端粒長短的「軼事」,在這次研究中也得到了石錘:是的,男性端粒就是比女性要短;是的,抽菸和肥胖都會減短端粒的長度;是的,非洲後裔就是比其他人端粒更長。然而,這些因素對端粒長度造成的影響,基本都沒有超過1%……
影響端粒長度的主要因素還是年齡
03
端粒長度到底怎麼測?
其實這裡才是整項研究的核心,由於不同細胞,不同組織,不同個體中的端粒縮減速率都不盡相同,而測量端粒的技術更是五花八門,如果不能確立出一個黃金標準,那麼今後關於端粒的研究的結果,就很難進行解讀和比較。
研究發現:
全血樣本中的端粒長度,不但對衰老極其敏感,而且能夠明確的反映出人體內其他15種組織的端粒狀態,是當之無愧的最佳樣本。
除了全血,相對容易獲取的食管黏膜中的端粒長度,同樣對衰老較為敏感,也有成為一種優秀樣本的潛力。
對比之下,絕大多數生殖系統組織和骨骼肌中的端粒,要麼由於自身分裂速率較低,要麼因為端粒酶活性更高,長度基本不會受到歲月的任何影響。
再來就是技術,研究人員對比了幾種目前最為主流端粒測量技術,從最新研發的Luminex,到傳統經典的Southern blot,再到相對「廉價」的qPCR,發現這三種技術都可以非常優秀的反映出衰老對端粒長度的影響。
時光派點評
由於這是一項統計型研究,其中並沒有涉及任何實驗內容,通篇都是讓人讀到脫髮的統計分析,所以筆者在本文中只提取出了研究中最為關鍵和實用的結論,如果想體驗更原汁原味的內容和分析過程,還請有能力的讀者去閱讀一下原文。
最近醫學界在「新冠肺炎是一種衰老疾病」理論的推動下,湧發出了大量關於端粒的相關研究,這種一度被過度神話的DNA上的小結構與衰老的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但也越來越清晰。照現在這個發展進度來看,攻破端粒這一核心衰老標識,也許真的指日可待。
從細胞層面檢測衰老,還有哪些指標?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9
[2]. K. Demanelis et al., Science 369, eaaz6876 (2020). DOI: 10.1126/science.aaz6876
[3]. Piñeiro-Hermida, Sergio et al. "Telomerase Treatment Prevents Lung Profibrotic Pathologies Associated With Physiological Aging".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vol 219, no. 10, 2020.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83/jcb.202002120.
[4]. Wang J, Dong X, Cao 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elomere length and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J Int Med Res. 2016;44(6):1156-1173. doi:10.1177/0300060516667132
[5]. Elks, C. E., & Scott, R. A. (2013). The Long and Short of Telomere Length and Diabetes. Diabetes, 63(1), 65-67. doi:10.2337/db13-1469
[6]. Zhao, J., Zhu, Y., Lin, J., Matsuguchi, T., Blackburn, E., Zhang, Y., . . . Howard, B. V. (2013). Short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Predicts Risk of Diabetes in American Indians: The Strong Heart Family Study. Diabetes, 63(1), 354-362. doi:10.2337/db13-0744
|時光派原創出品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Science》特刊:耗時10年,只為解答你對端粒的所有疑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