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特刊:耗時10年,只為解答你對端粒的所有疑問

2020-11-28 澎湃新聞

原創 馬猴 時光派 收錄於話題#端粒-人體的生命時鐘10個

端粒是抗衰老繞不開的話題。對於這些粘在染色體末端的「防磨墊」,科學界存在著太多不統一的看法,導致我們百姓之間流傳著太多奇奇怪怪的謠言。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我們連「端粒的長度到底意味著什麼」這種淺顯的問題,都不能篤定的答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這種尷尬的現狀就快到頭了。

近日,頂級科研刊物《Science》發行了一期特刊,對耗時近10年的超大型研究計劃「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進行了專題報導[1],在這項計劃中,科學家利用6391個組織樣本,全面分析了人體內24種組織的端粒情況,給絕大多多數關於端粒的問題,定下了一個標準答案[2]。

頂級科研期刊《Science》發行了一期GTEx特刊

01

端粒和衰老到底是什麼關係?

端粒長度與衰老之間存在關聯早就已經是一種通識了,問題的關鍵從來都在於,它們之間到底誰是因,誰是果?

如果說端粒縮短僅僅是衰老的結果,那麼花100萬美元去哥倫比亞延長自己的端粒,基本上就等同於斥重金給老黃瓜刷一層綠油漆,既不治標也不治本,純粹圖個好看。()

研究人員發現,真正的答案遠比單純的因果要微妙,端粒長度,其實是一種衰老改變人體基因表達的導體。衰老對人體最直接的影響之一,就是引發海量基因的表達變化,而這次的數據指出,在這些衰老引起的基因表達變化中,有近千種是通過端粒長度進行介導的。

衰老通過端粒長度,介導近千種基因表達的變化

這些被端粒長度所影響的基因,主要集中涉及凋亡和細胞死亡這兩個關鍵的細胞事件,並不會直接牽扯到其他衰老標誌,顯然,端粒縮短只是衰老這面大網中的一個分支,這項結果,基本上徹底否定了通過延長端粒來根治衰老這一念想的可能性。

02

端粒長度是不是一種良好的衰老標識?

研究結果顯示,在人體內的24種組織中,除了小腦和睪丸組織,全部都與年齡呈現出反相關趨勢。更重要的是,除了年紀越大端粒越短這種理所當然,但沒有太大參考價值的關聯外,端粒的長短,還能直接反映出個每個人患上慢性疾病的和癌症的風險。

這就使得端粒長度成為了一種相當理想的衰老標識。

絕大多數人體組織都與衰老關係比密切

這一部分數據裡還有幾處格外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有三種典型的衰老相關疾病與端粒偏短存在著明顯的關聯,它們分別是2型糖尿病、間質性肺炎和肺纖維化。

目前,已經有科學團隊開始著手通過延長端粒來治療肺纖維化,並且實驗結果相當理想[3];而2型糖尿病的與端粒長度之間聯繫,在近年來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4~6],或許延長端粒將會成為一種全新的糖尿病治療思路也說不定?

其次,幾項關於端粒長短的「軼事」,在這次研究中也得到了石錘:是的,男性端粒就是比女性要短;是的,抽菸和肥胖都會減短端粒的長度;是的,非洲後裔就是比其他人端粒更長。然而,這些因素對端粒長度造成的影響,基本都沒有超過1%……

影響端粒長度的主要因素還是年齡

03

端粒長度到底怎麼測?

其實這裡才是整項研究的核心,由於不同細胞,不同組織,不同個體中的端粒縮減速率都不盡相同,而測量端粒的技術更是五花八門,如果不能確立出一個黃金標準,那麼今後關於端粒的研究的結果,就很難進行解讀和比較。

研究發現:

全血樣本中的端粒長度,不但對衰老極其敏感,而且能夠明確的反映出人體內其他15種組織的端粒狀態,是當之無愧的最佳樣本。

除了全血,相對容易獲取的食管黏膜中的端粒長度,同樣對衰老較為敏感,也有成為一種優秀樣本的潛力。

對比之下,絕大多數生殖系統組織和骨骼肌中的端粒,要麼由於自身分裂速率較低,要麼因為端粒酶活性更高,長度基本不會受到歲月的任何影響。

再來就是技術,研究人員對比了幾種目前最為主流端粒測量技術,從最新研發的Luminex,到傳統經典的Southern blot,再到相對「廉價」的qPCR,發現這三種技術都可以非常優秀的反映出衰老對端粒長度的影響。

時光派點評

由於這是一項統計型研究,其中並沒有涉及任何實驗內容,通篇都是讓人讀到脫髮的統計分析,所以筆者在本文中只提取出了研究中最為關鍵和實用的結論,如果想體驗更原汁原味的內容和分析過程,還請有能力的讀者去閱讀一下原文。

最近醫學界在「新冠肺炎是一種衰老疾病」理論的推動下,湧發出了大量關於端粒的相關研究,這種一度被過度神話的DNA上的小結構與衰老的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但也越來越清晰。照現在這個發展進度來看,攻破端粒這一核心衰老標識,也許真的指日可待。

從細胞層面檢測衰老,還有哪些指標?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9

[2]. K. Demanelis et al., Science 369, eaaz6876 (2020). DOI: 10.1126/science.aaz6876

[3]. Piñeiro-Hermida, Sergio et al. "Telomerase Treatment Prevents Lung Profibrotic Pathologies Associated With Physiological Aging".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vol 219, no. 10, 2020. Rockefeller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83/jcb.202002120.

[4]. Wang J, Dong X, Cao 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elomere length and diabetes mellitus: A meta-analysis. J Int Med Res. 2016;44(6):1156-1173. doi:10.1177/0300060516667132

[5]. Elks, C. E., & Scott, R. A. (2013). The Long and Short of Telomere Length and Diabetes. Diabetes, 63(1), 65-67. doi:10.2337/db13-1469

[6]. Zhao, J., Zhu, Y., Lin, J., Matsuguchi, T., Blackburn, E., Zhang, Y., . . . Howard, B. V. (2013). Short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Predicts Risk of Diabetes in American Indians: The Strong Heart Family Study. Diabetes, 63(1), 354-362. doi:10.2337/db13-0744

|時光派原創出品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Science》特刊:耗時10年,只為解答你對端粒的所有疑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impact of sex on gene expression across human tissues」。他們開發出一種稱為Watershed的計算系統,可以鑑定存在於所有人體基因組中的潛在有問題的稀有遺傳變異。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criptomic signatures across human tissues identify functional rare genetic variation」。
  • Science:是什麼決定了人類的端粒長度?
    Science:是什麼決定了人類的端粒長度?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項目收集的人類遺體組織樣本為研究許多人類組織類型中的TL提供了機會,而關於遺傳變異、基因表達和供體特徵的附帶數據使我們能夠研究組織類型內和組織類型間TL的人口學、遺傳學和生物學決定因素和相關性。最近,研究人員就此在Science雜誌發文。
  • Science:決定壽命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要突破
    來源 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翻譯 阿金審校 戚譯引長期以來,端粒長度一直被視作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但大部分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只調查了一種類型的組織:血液。
  • Science:解析端粒延長替代機制
    隨著細胞不斷地分裂,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正常細胞的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便無法繼續維持染色體穩定,細胞進入衰老期並以死亡告終。而人體內大部分癌細胞則可通過端粒酶來彌補這一損失,逃避程序性死亡。
  • Science:端粒可作為RNA合成模板
    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端粒(Telomeres)的唯一作用在於保護DNA免受磨損。瑞士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端粒的作用不僅如此,它還能作為合成RNA的模板。相關論文10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上。     每次染色體進行複製的時候,末端的DNA總是會發生丟失。為了防止重要遺傳信息的遺失,端粒會「犧牲」自我,貢獻出自己的片斷。
  • Science:端粒長度與性別、種族和慢性病相關
    端粒是在染色體末端發現的重複的非編碼DNA序列,就像保護帽一樣,可以保護染色體末端免於降解和融合,使重要的遺傳信息不致丟失。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端粒長度(TL)會隨時間逐漸縮短,最終觸發細胞衰老,因此TL長期以來也一直被認為是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
  • Science: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北京時間9月11日,發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對近1000名遺體捐贈者的25種不同人體組織的端粒長度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全血端粒長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替代物。該研究進一步支持了已有的端粒長度與衰老和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重複的非編碼DNA序列,就像保護帽一樣防止基因組的退化。
  • 為你解答關於費洛蒙香水的六大疑問
    費洛蒙是一款能夠補充和激發人體體內費洛蒙的香水,是你能夠更充分散發自己的費洛蒙」體味「得到更多異性的親睞,但是你真的能用好它嗎?太過濃鬱的香味不但不能提升你的人氣,反而會引起反感。下面我對使用過程中常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疑問為大家解答一下什麼樣的香調最吸引人?
  • Science:不同人體組織中端粒長度存在差異
    Science:不同人體組織中端粒長度存在差異 2020-10-09 1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RSE特刊社論 |《環境遙感研究50年:1969-2019年》
    ,2018年,RSE主編陳鏡明教授組織了「50 years of 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1969-2019」的特刊。本期特刊向Marvin Bauer博士致敬,他曾在1980年至2014年期間擔任RSE的主編,並主要負責將RSE提升到目前在遙感領域的傑出地位。該特刊共收錄了26篇綜述性論文,對遙感研究特定領域的歷史發展進行全面概述,以及對理論,方法和應用的綜述,並指出了當前問題和未來方向。
  • 2017年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doi:10.1126/science.aai8792科學家們最近找到一種讓傷口癒合為再生皮膚而非疤痕組織的新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將傷口處最常見的細胞類型轉變成脂肪細胞,在該研究之前一直認為這種轉變在人體上不可能發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在正常情況下皮膚中有脂肪細胞存在,但是當傷口癒合為疤痕脂肪細胞就會消失。
  • 認識端粒、端粒酶
    端粒酶 Telomerase端粒酶是一種逆轉錄酶端粒酶是一種特殊的逆轉錄酶,由RNA和蛋白質組成,是以自身RNA為模板,合成端粒重複序列,加到新合成DNA鏈末端,負責端粒的延長。1938年赫爾曼.馬勒 發現端粒2009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可以保護染色體,
  • 高校在《Nature》《Science》的校慶特刊其實是Advertisement
    我也很高興,為蘇大的進步而驕傲。但在熱鬧的氛圍裡,我看到了一則這樣的消息:《Nature》發布蘇州大學120周年校慶特刊,這個廣告值不值?我心想,這會不會是在黑蘇大?然後搗鼓半天,最終發現其實蘇大在《Nature》上的特刊還真是廣告。如果你仔細觀察Nature官網上的消息,就會發現有「ADVERTISEMENT FEATURE」的詞語,中文意思是「廣告功能」。
  • 2020年6月5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NELL2介導的腔液信號途徑是雄性生育力所必需的doi:10.1126/science.aay5134; doi:10.1126/science.abc2732精子要使卵子受精,必須先在雄性的附睪中成熟。
  • 【學術前沿】雷鳴組揭示CST複合物調控端粒複製和確保端粒末端穩定...
    CST複合物在端粒維持和端粒末端保護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比如Cdc13通過協調Stn1和端粒酶亞基Est1的相互作用維持端粒複製和端粒保護的動態平衡。2018年1月,雷鳴課題組解析了Cdc13與Est1相互作用的結構結構信息,並揭示了端粒酶招募至端粒的分子機制【3】。因此,進一步解析Cdc13與Stn1相互作用的結構信息對於揭示CST複合物調控端粒複製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 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招募酵母端粒酶到端粒上機制
    2018年1月28日/生物谷BIOON/---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重複性DNA片段。細胞每分裂一次,它的端粒就會縮短一點。如果缺乏這些保護性的端粒,這種縮短將會破壞染色體,從而殺死細胞。在細胞中,一種被稱作端粒酶(telomerase)的酶延長端粒。
  • 一文讀懂北鬥導航衛星的所有疑問
    後續,北鬥系統工程將繼續全線深入做好該顆衛星的入網評估,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7月底宣布全球組網、為全世界提供服務。 那麼你知道北鬥衛星數目為什麼有55顆?有了GPS我們為什麼還要建設北鬥、北鬥是否比GPS優秀?使用北鬥是否收費?什麼時候才能用上北鬥?下面的內容將為大家解答北鬥導航衛星的所有疑問。(1)北鬥導航衛星數目為什麼有55顆?
  • 科學家報導不同人類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決定因素
    科學家報導不同人類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決定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5:26:51 2020年9月1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Brandon L.
  • 超百歲老人體細胞端粒恢復如嬰兒!114歲女性細胞還原為0歲幹細胞
    倒撥生命時鐘現在,科學家們第一次將來自114歲女性的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打個比方,幹細胞就是你身體裡的預備軍,它可以產生新的預備軍,也可以轉化為身體構造所需要的各種類型細胞。根據這個定義,人的最原始的胚胎細胞肯定能變成各種其他細胞,所以它被稱為「胚胎幹細胞」(ESCs)。但是科學家如果拿人類胚胎做實驗,有違倫理。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2009年,因為「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者對其「有望揭開衰老與癌症的奧秘」的高評價也使端粒與端粒酶正式進入了大眾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