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不同人體組織中端粒長度存在差異

2021-01-13 澎湃新聞
Science:不同人體組織中端粒長度存在差異

2020-10-09 1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項新研究分析了 20 多種人體組織,發現了不同組織類型之間的差異和關聯,指導我們理解疾病和衰老機制。

圖片來源:Pixabay

長期以來,端粒長度一直被視作人類衰老和疾病的重要生物標誌物,但大部分關於端粒長度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只調查了一種類型的組織:血液。這一局限引發了下列問題:當研究人員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對端粒長度的影響時,血細胞能否可靠地代表人體其他組織的情況呢?

9 月 11 日,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對此做出了回答。該研究分析了超過 20 種不同人體組織類型中的端粒長度,這些組織來自近 1000 名人類遺體捐贈者。結果表明,全血中的端粒長度能夠代表大部分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進一步支持了現有研究中關於端粒長度、血統和衰老之間的關係。

端粒是 DNA 的非編碼重複序列,位於染色體末端,發揮如「安全帽」般的保護作用,防止基因組的損壞。細胞每分裂一次,染色體就要被複製一次,給每一個新細胞提供一份新拷貝。但是,發揮複製功能的酶無法完全抵達染色體末端,所以在每一次複製過程中,染色體末端就會損失一點點。端粒會提供少量的額外染色體作為緩衝,保護重要的遺傳信息不被丟失。

正常的衰老過程與端粒縮短相關,而端粒縮短還與死亡率和衰老相關疾病有關。但是,端粒縮短、衰老和疾病三者之間的關係仍不完全明晰,一部分是因為科學家沒有完全理解不同組織類型中端粒變化的方式。

「大部分有關人類端粒長度的研究都集中於那些容易從活體受試者身上採集到的組織類型,比如全血或者唾液。」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Kathryn Demanelis 博士說,「我們想要看看,全血細胞中發現的端粒長度和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是否完全吻合。」Demanelis 是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公共衛生科學系的博士後。

在研究中,科學家利用了基因型-組織表達(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簡稱 GTEx)項目的優勢,該項目是一大型公共資源收集項目,從上百名人類受試者中收集了許多不同的組織樣本。

「GTEx 研究最初的設計目的是探索遺傳性基因變異如何調控不同組織內的基因活性,同時各組織又如何出現差異。」該研究的資深作者、芝加哥大學公共衛生科學和人類遺傳學副教授 Brandon Pierce 博士說,「我們認為 GTEx 組織庫是個好機會,能讓我們獲取平時無法輕易研究的組織類型,調查一種重要的生物標誌物——端粒長度,並開始提出更加深層次的問題,比如端粒長度和諸如肺癌等疾病之間的關係,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端粒如何在不同類型的組織內縮短。」

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方法來測量端粒長度,其成本與傳統方法相當,但具備「更高的通量和更好的精確度」,研究的共同作者 Muhammad Kibriya 博士介紹,他是芝加哥大學人口和精準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副教授。通過分析來自將近 1000 名人類受試者遺體中 20 多種組織類型的 6000 多份組織樣本,Kibriya 說:「我們成功在樣本集中發現,端粒長度在組織與組織間存在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將各種組織中的端粒長度,譬如皮膚、大腦、肺部、結腸和腎臟,與血細胞中測量到的端粒長度進行比較。

他們發現,在所研究的 23 種組織中,15 種組織的端粒長度與全血細胞中的端粒長度呈明顯的正相關性,由此證明,使用容易獲得的全血細胞端粒長度能夠代表更難獲得的組織中的端粒長度,比如大腦和腎臟。

「我們還檢查了所有這些組織類型,回答了血細胞端粒研究中反覆探討的問題。」Pierce 說,「有些模式普遍存在於不同組織中,比如衰老的組織中端粒更短,擁有非洲血統的人的端粒更長,但有些模式則不是,比如女性的端粒更長。我們還觀察到吸菸者只有個別組織中有更短的端粒。」

這有助于澄清以往研究中相互矛盾的結果,有的研究顯示單個性狀和端粒長度之間存在關聯,有的則顯示沒有關聯。

上述結果將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端粒長度的哪些方面始終由基因遺傳所致,而哪些可能受到生活方式、環境接觸或者個體一生中表觀遺傳變化的影響。這反而讓科學家更容易研究並理解衰老和疾病過程中特定生物標誌物的作用。

「作為流行病學家,我們經常通過研究血液樣本來嘗試回答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注意這些生物標誌物如何可能因不同的組織類型而異。」Pierce 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局限。但我們知道,在所有組織中,遺傳的基因組序列都是相同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某些特定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特定組織類型內的生物標誌物,比如端粒長度,就可以更加輕鬆地研究各種人群中的這些生物標誌物。我們還能夠利用遺傳性基因變異來預測組織特異性生物標誌物。」

未來的項目將會進一步探索 GTEx 樣本,研究所有不同組織類型中各式各樣的生物標誌物。「本次研究第一次提供資源,以更好地理解端粒在不同組織內的長度情況,將有助於其他研究人員把他們的數據與我們的結果進行比較。」Demanelis 說,「在未來,我們將會研究其他標誌物,比如不同組織類型中的 DNA 甲基化和體細胞突變,試圖理解它們與端粒長度和衰老之間的關係。」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報導不同人類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決定因素
    科學家報導不同人類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決定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5:26:51 2020年9月1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Brandon L.
  • 《科學》: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對於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對端粒長度影響的研究人員來說,血細胞是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的可靠替代物呢?北京時間9月11日,發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對近1000名遺體捐贈者的25種不同人體組織的端粒長度進行了檢測。
  • Science:決定壽命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要突破
    這一局限引發了下列問題:當研究人員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對端粒長度的影響時,血細胞能否可靠地代表人體其他組織的情況呢?9 月 11 日,一項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上的新研究對此做出了回答。該研究分析了 23 種不同人體組織類型中的端粒長度,這些組織來自近 1000 名人類遺體捐贈者。
  • Science:端粒長度與性別、種族和慢性病相關
    正常衰老與端粒縮短有關,而端粒縮短與死亡率和與年齡有關的疾病相關。但端粒縮短,衰老與疾病之間的關係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且由於有關端粒長度與健康之間關係的大多數研究僅在血液中進行,因此也存在一個問題,血細胞中的端粒是否可以替代其他組織中的?
  • Science:與衰老和疾病相關的「端粒長度」研究獲重大突破!
    北京時間9月11日,發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對近1000名遺體捐贈者的25種不同人體組織的端粒長度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全血端粒長度可以作為其他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替代物。該研究進一步支持了已有的端粒長度與衰老和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重複的非編碼DNA序列,就像保護帽一樣防止基因組的退化。
  • Science:是什麼決定了人類的端粒長度?
    Science:是什麼決定了人類的端粒長度?已有的研究顯示,端粒的DNA成分隨著細胞的每次分裂而縮短,最終會引發細胞衰老。血液細胞中的端粒長度(TL)作為人類衰老的生物標誌物和年齡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已被廣泛研究。然而,至今為止,全血中的TL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疾病相關組織類型中的TL是未知的,而且關於不同人類組織中TL的變異性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描述。
  • 端粒長度與性別、種族和慢性病相關,且因人體組織類型而異!
    但端粒縮短,衰老與疾病之間的關係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且由於有關端粒長度與健康之間關係的大多數研究僅在血液中進行,因此也存在一個問題,血細胞中的端粒是否可以替代其他組織中的?近日,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952個個體的共6000多種不同組織的端粒長度進行檢測,發現遺傳變異影響多種組織類型中的TL,全血中的TL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且TL與年齡、種族、性別等,以及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相關。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1.Science:性別會影響體脂、癌症發生風險以及出生體重等性狀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西班牙巴塞隆納基因組調控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性別對幾乎每種類型的人體組織中的基因表達都具有很小但普遍存在的影響。
  • 《Science》特刊:耗時10年,只為解答你對端粒的所有疑問
    近日,頂級科研刊物《Science》發行了一期特刊,對耗時近10年的超大型研究計劃「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進行了專題報導[1],在這項計劃中,科學家利用6391個組織樣本,全面分析了人體內24種組織的端粒情況,給絕大多多數關於端粒的問題,定下了一個標準答案[2]。
  • 從基因層面看衰老本質,被誤會的端粒差異
    於是,基因的衰老,最後體現在細胞的衰老上,細胞的衰老才構成了宏觀的人體的衰老,而顯然,這與端粒長度息息相關。這一局限引發了與之相關的問題:即當研究人員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對端粒長度的影響時,血細胞能否可靠地代表人體其他組織的情況?9 月 11 日,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對此做出了回答。在所研究的 23 種組織中,15 種組織的端粒長度與全血細胞中的端粒長度呈明顯的正相關性。
  • Science:解析端粒延長替代機制
    隨著細胞不斷地分裂,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正常細胞的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便無法繼續維持染色體穩定,細胞進入衰老期並以死亡告終。而人體內大部分癌細胞則可通過端粒酶來彌補這一損失,逃避程序性死亡。
  •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5:23:00 美國芝加哥大學Barbara E.
  • 美科學家新發現:「端粒長度」可替換,人類壽命將再迎突破
    9月1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Kathryn Demanelis研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研究:有著「生命時鐘」之稱的DNA端粒(Telomere)再迎新發現,通過檢測1000名遺體捐獻者的20多種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發現,全血細胞的端粒長度可替代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這為釐清端粒長度和人體衰老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證據。
  • 中生醫學——從端粒長度解密抗衰
    不過,在生命科學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已經能夠在細胞分子水平上對人體的衰老狀態給出科學精準的評估。這把評估的標尺,就是端粒。美國科學家伊莉莎白·布萊克本、卡羅爾·格雷德、傑克·紹斯塔克也因為這一重大的科學突破,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們已經證實,細胞分裂時染色體正是通過末端的端粒實現自我複製。端粒是什麼?
  • 人類DNA端粒長度決定壽命 嬰兒出生便可預測
    這取決於DNA端粒長度,它可以保護染色體不被損耗。騰訊科技訊(悠悠/編譯) 據國外媒體報導,日前,科學家發現通過測量嬰兒的基因能夠預測出未來的壽命。人體DNA分子具有顯示預期壽命的信息,並且在嬰兒剛出生之日起就能進行預測分析。
  • 測量嬰幼兒DNA端粒長度可預測他們未來壽命
    目前科學家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壽命長短取決於端粒長度,它可以保護染色體免遭磨損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發現一種方法能夠預測某人的壽命長短——通過測量他們嬰兒時期基因端粒長度。  預期壽命可在人類DNA信息中讀取,甚至是剛出生的嬰兒便能預測出他們的壽命。
  • 赫曼因NMN突破海夫利克極限,端粒長度和消耗速度成關鍵
    無數的研究都歸結於端粒,人體壽命受限於端粒長度和端粒縮短的速度。正常人的端粒長度約在8000-10000bp範圍內,在大多數已經分化的體細胞中每分裂一次大約會丟失50-100bp。正常體細胞平均可以分裂50次左右,而每次分裂的周期大約為2.4年。按照這個算法人的壽命就是120歲,也就是「海夫利克極限」。
  • DNA片段能預知壽命:端粒長度決定生物壽命
    西班牙、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提取血液中的細胞,測試細胞中端粒的長度,可推斷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一些人的時間年齡與生物學年齡是有差距的,其個體差異可達5-10歲,甚至更大。也就是說,衰老可能提早,也可能推遲。端粒長度是生物學年齡的一個完美顯示器,測試端粒的長度,就是從分子生物學的水平來衡量壽命。  比拉斯科等人開辦了一個名為生命長度的公司,所有測試端粒、預知壽命的醫學和商業活動都由該公司負責。具體方法是,公司與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醫學公司合作,將檢測方法推向市場。